Page 192 - 邓泽良:《像忽闪的花朵流过》
P. 192
与死的感叹(所谓终极关怀)、情与爱的抒发,还表现在对自
然景物、风土人情、社会百态,即大至宇宙,小至日常各种最
精细事物的心灵的战栗。
三
我甚至认为,对诗的需要是诗人、人的天性,就像人们需
要活着,需要食物、阳光、空气、水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一个人的诞生和存在于世
简直就是奇迹。自然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奇妙的生物,只
有人才能感知它们。人是万物之灵,人既是自然界最美的存在,
又是让自然界知道其美的存在的集合体、交响乐、真实的动漫
和电视剧。
而每个人由于 DNA 遗传基因的不同,充满个性化传奇
经历,其具有千差万别的灵性,和对世界的极为丰富复杂的感悟,
这一切除了最深邃而又简捷地诉诸诗歌还能怎样呢?
一句话,诗其实可说是集物质和心灵感应的唯一通途
和上帝。
四
以上说的是自我的需要,下面说群体对诗歌的需要,即诗
的观赏性。
诗写出来是需要交流的。古代诗人有许多迎来送往之
作,当时也没什么发表的途径和稿费,许多诗纯粹是感情交流
和观赏。追求诗的美感(语言美和意境美)成了中国文人墨客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