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吴重生的“勤好思实融”

2020-06-22 作者: | 来源:绿色中国 | 阅读:
作者马国仓,现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社长;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副司长。

(1/5)

       最近五年来,我先后两次应邀参加吴重生的新书发布会:一次是2015年5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他的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首发式;一次是2020年6月,在雍和宫雍和书庭参加他的新书《捕云录》和《捕星录》的分享会。这两次活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言者殷殷切切,听者聚精会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5)

马国仓

       重生是我曾经的同事,也是相处要好的朋友。如果从他2007年调任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算起,他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供职前后达10年。2013年全新组建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急需经营管理人才,经集团党委研究并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以“京外调干”方式将重生从杭州调到北京,担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市场总监,我与他有了更多工作上的交集。

(3/5)

马国仓董事长与谢冕先生在吴重生新书分享会现场

       我们一起共事的岁月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既有在作为他主业的新闻工作方面,也有在作为他副业的文学创作方面。比如,他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担任市场总监期间,就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诗集,大家给予他的作品以高度评价。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还联合了中国作协诗刊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起,为他举办了诗歌作品研讨会暨朗诵会。著名朗诵家、年逾八旬的北京市朗诵研究会会长曹灿先生亲自登台朗诵了重生的诗作《立春三章》,令与会者印象深刻!

       今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捕云录》和诗集《捕星录》,更为全面地反映出重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和轨迹,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4/5)

以同事和读者身份,我对重生及其文学创作有以下五个字的印象——

       一是。重生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勤快的人,更是一个勤奋的人。无论是从事新闻写作、报业经营,还是文学创作,始终充满热情,勤奋耕耘,不惜体力,勤用脑力,苦练笔力。人勤春来早,笔勤收获多。正是他的勤,让他不断取得新成绩。摆在读者面前的《捕云录》和《捕星录》,对重生而言,看似无心插柳,其实是水到渠成。当然,这既不是他的第一本书,也绝不会是他的最后一本书。精耕自有丰收日,时光不负苦心人。愿重生在创作路上,继续以勤为勉,取得更大成就,不断有新作问世。

       二是。重生热爱新闻,也喜欢文学。他爱好广泛,在新闻工作之余,写诗,也写散文,还研习书画。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不难,但在爱好上有所成就则不那么容易。记得哲学电影《喜马拉雅》里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儿:“当有两条路让你选择时,能够到达圣城的就是最难的那一条。”文学是重生心中的圣城,所以他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虽然路难,但因为爱好,他在这条路上以苦求甜,跋涉、探索得很是快乐。

       三是。一个作家,当然也包括记者等所有以文字为职业的人,优秀与否,不一定体现在每天写多写少,而是,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观察,每天都在储备。重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作家、这样的记者。在我看来,重生新闻写作的敏感、文学创作的灵感,皆源于此。这些表现在重生身上,更体现在重生的作品里。

       四是。平实是重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随笔,都是在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是普通人眼力所能触及的景物。他用手中的笔赋予了身边的事、眼前的景以独特的诗情画意,所以他写得有真情实感,读者读来也有真情实感。他曾写过《致东四环南路55号》,这本《捕星录》里收录了他的《再致东四环南路55号》。作为我和他共事的地方,东四环南路55号是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地址,小红楼里的灯光、小院子里的玉兰树、长长的走廊、配楼的食堂,以及那只晒太阳的流浪猫等等情景,让我们这些在东四环南路55号工作或工作过的人都感到分外亲切,触动心灵。
       五是。前面说过,重生一直在新闻单位工作。他的主业是新闻工作,文学创作则是他喜爱的副业。让人钦佩的则是他能在主业、副业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功力。主业完成得很出色,副业也搞得很好。其实,与其说重生是在新闻和文学之间转换,不如说他是将两者融为了一起。比如说《捕云录》里收录的大量书评作品,很难说清楚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所以记者和作家、新闻和文学,只有相融,才能同进共赢。这也是重生在主业副业都能有所成就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