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时代--诗人徐柏坚、春树访谈录

2023-10-06 作者:北方网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徐柏坚,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留学欧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语言和法律。春树,2000年从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
  诗人徐柏坚 代表作《天上的孩子们》春树《北京娃娃》
  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诗人——徐柏坚、春树访谈实录
  
  ◎ 徐柏坚(70后)/春树(80后)
  
  背景资料:
  徐柏坚,1974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留学欧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语言和法律。曾获1917年-2016年中国新诗百年新锐诗人、获《当代青年》杂志社读者评选全国十大诗人称号。第三届北京诗歌节银葵花奖、天津鲁藜诗歌奖、台湾《创世纪》杂志创作奖、韩国第25届金达镇国际诗歌奖等。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九十年代“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著作有诗集《招魂的夜笛》、《中国童年》、《世界的旅行》、随笔集《浮世清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国内等地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多次获国内外诗歌奖。
  春树,女,北京人,1983年出生,2000年从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已出版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主编《80后诗选》。2004年2月获得过第五届网络金手指的网络文化先锋奖。2004年2月成为美国《Time》的封面人物,美国人称她为“新激进份子”。80后文学界代表人物。
  著有长篇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春树四年》、《2条命》、《红孩子》、《光年之美国梦》。诗集:《激情万丈》,并主编《80后诗选》。
  
  诗人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
  
  记者:当我们和诗人徐柏坚、春树商定要做一期关于诗歌的探讨性节目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也很久没有接触到诗歌这样的一种文学体材了,当初学生时代热衷的席慕容、北岛、海子在今天看来,竟然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遥远。诗歌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发人深省,给人更多的却是附庸风雅。究竟是我们变了还是这个世界变了,抑或我们都变了。
  
  徐柏坚:对于别人称呼我们诗人的说法,有些时候我并不认同,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但春树依然是我认为在女诗人里面最优秀的诗人,但是平日里听到别人称呼春树最多的还是“作家春树”,而非“诗人春树”。对于这样的称呼春树也有所保留。
  
  春树:“听见别人介绍自己是诗人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逗你玩儿”,诗人的作品不一定要向别人展示获得证明,但是小说的意义就是要给读者阅读引发共鸣。现在毕竟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有人曾说“只要写出一首好的作品,就可以称其为好的诗人”,对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始终觉得仅仅写一首是不够的,真正成熟的诗人应该是在一个状态下或者是在一段时间里有一批成熟的作品,并且作品的水平应当保持在一定的水准才能称其为成熟的优秀的诗人。
  
  徐柏坚:“诗人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层面,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古人差的太多了,就连最简单的饮酒作诗想起来都是那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喝茶用矿泉水冲泡,我们的酒经过道道工序的包装,我们的生活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的文学作品又是如此令人“过目就忘”我们失去了一种情怀,才造成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余光中说李白“酒入豪肠,三分啸成了剑气,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美妙意境在今天看来,我们是没有办法再体会得到了。
  
  写诗一定要让自己快乐
  
  徐柏坚:诗词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现在的人不读诗了,回想当初80年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就如同现在的天王偶像被人顶礼膜拜,一本诗集动辄销量几十万上百万,而现在的人正在失去一种信仰,正在渐渐迷失造成了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这种现状。同时自己成长的70年代历经改革开放的大潮,很多的事情来不及琢磨就已经被时代的大潮推着赶着向前走,等回醒过来80后已经成长起来。遗憾的是70后诗人的影响力远远不及60后的诗人和80后的新晋派。
  
  记者:作为80后代表的春树却始终坚持,诗歌从来就不缺乏读者,她的读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对她的诗作持褒奖态度,当然令春树不解的是另外的一部分却是她小说的“死忠”,阵营分明,互不相让。
  
  春树:现在的诗太过于小众化,纯粹成了诗人自己自娱自乐的方式,而读者却对于诗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不了解。
  
  记者:徐柏坚与春树在诗歌的创作方面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写诗一定要让自己快乐!用春树的话讲那就像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看着自己创造的一个新的生命,满足感难以言喻。徐柏坚依旧执着的认为让自己快乐的诗歌会为自己带来一座诺贝尔文学奖,总有一天会来到手中。
  
  春树:用最惊人的词句来行形容一首好诗:那就像上来就被别人抽了一记耳光,清醒,疼痛,醍醐灌顶,相见恨晚。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难以言表。那种感觉是写完一本成功的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徐柏坚:写诗是一件特别累的事情,现在再也找不到顾城的那种仅仅用十几个字就反映了一代人心声的作品。对于自己“被划分”为“神性写作”派别的事情自己也是哭笑不得,写了20几年诗无门无派,究竟怎么就成了“民间写作”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每次自己经过大光明桥看到我们的海河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呼喊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为什么不写一写,我们的诗人在哪里?我们的画家在何处?”于是就有了《天津印象》中:海河真实而平静,绕过我们生命中温柔的部分,远游的人在深秋归来,遥望河岸边的黄昏,水面上闪着天际的光,我用一生中的时间看云,它们聚散不定的优美词句.
  
  春树:徐柏坚就是一位内心柔软的诗人和作家,并且愿意将这种柔软展现。而自己更愿意选择尖锐,用简单的词汇创造出最富尖锐感的词句。
  
  徐柏坚:作为一名诗人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是很平常的,总会有一些人主动找上门来研究探讨,但是结果往往不那么让人感觉愉快。曾经有一位文学青年找上门来要和自己探讨诗歌,临走时不但让请了一顿饭同时还顺走了一件衬衣,对于这种无理的骚扰,很无奈但是又无可奈何。
  
  春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身上:一次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读者强烈要求她帮助自己出一本诗集。我很热情地帮她联系了一位编辑。在得知自己出版诗集无望之后,这位疯狂的读者发了疯一样的给我打电话,理由只有一个:为什么你能出版诗集,我就不能?。生活中并不希望朋友太过关注自己的作品,他们只要了解生活中的自己就可以了。回顾这几年的成长,收敛了年轻时的尖锐,再遇到网友抨击自己作品的情况会坦然的多,但是一旦遇到自己看不惯的情况还是会痛斥对方,如果有必要还是会为了诗歌挺身而出。
  
  徐柏坚:回忆自己当初和春树相识的经历,也是感叹生活赋予了春树别样的魅力,经过时光的雕琢春树顺显得更加的迷人,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我直言不讳自己对于春树的欣赏。
  
  记者:共同的成长经历,类似的成长背景让这两位70后与80后的诗人在诗歌的江湖中惺惺相惜。他们也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诗人的生活状态就是让自己更快乐,通过诗歌让更多的人快乐。用他们的话说,也许当中国人更加注重自己文化的时候,诗歌就会迎来它再一次的高潮,因为我们更需要诗的安慰。诗词无处不在,而我们要更加诗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