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序五华乡土诗人李启尧诗集《拾零诗集》

2025-09-15 作者:张况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张况,著名作家、诗人、辞赋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岭南多雅士,梅水蕴清音。展读李启尧老校长诗稿,但见平仄间有朴素烟霞在流动,字句里有真挚乡情在宛转。一位退休教育工作者伏案耕诗的身影,恍若与家乡五华潭下山水叠印成一幅温润的人文画卷。
李校长躬耕教坛37载,曾五获县优、一膺市范,其执教鞭时启发式教学之妙趣,至今仍为昔年弟子们津津乐道。作为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潭下中心小学任教时的学生,尤记得当年课堂上,先生常以中国文学经典为引,将古代文人侠士横槊赋诗的豪情、侠义精神的星火种于稚子心田的情形。而今捧读其《三国演义咏叹》《水浒传感怀》等诗作,当年那位青衫磊落、妙语连珠的青年教师,仿佛又立于讲台前,以简单的平仄为粉笔,继续为我们解读历史深处的声声回响。
在我看来,老校长的诗路,恰是其人生境界的拓印。他退休后始习诗,携平水韵行走于潭下乡村日光月影之间,将园丁匠心化作用韵之工,把执教者热肠转为吟咏之志。他的诗作承古意而不拘泥,写乡愁而能旷达,咏史处见剑影刀光的凛冽,忆旧时带稻花香气的温存,叹世情含哲思澄明之观照。收进这部诗集的200余首诗作虽非首首精品,但直抒胸臆,朗朗上口,直如顺口溜、急就章,毫无艰涩难懂字眼,这既是他个人阅历心史、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记录,更是客家人文血脉的当代延续。
尤为可贵者,诗中始终跃动着教育工作者的魂灵。那些鼓励学子读名著、背唐诗的教诲,早已化为他笔下的文化自觉:《三侠五义》的侠骨、《水浒传》的忠义、《三国演义》的韬略,都被他重新淬火,铸成可供后人诵读的精神薪火。这种将教学经验转化为诗学实践的路径,使他的作品既具文人雅趣,更含教化温度。
昔年先生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相赠时,尝言“读经典能开人眼界”;今观其近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方知此非虚言——他自身便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而那些曾经照耀过课堂的文学星光,如今早已沉淀为诗句中的珠玉:写西城空弦计时的诸葛之智,咏梁山招安后的英雄之叹,皆可见其数十年涵泳经典的功力。熟悉的场景扑面而来,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我认为,这部诗集不仅是先生个人的黄昏颂,更是客家乡土文化的一个微缩影像。其间有潭江帆影,也有山丘松涛,有桃李成蹊的欣慰,更有桑榆未晚的豁达。平仄声中,既能听见一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足音,亦能触摸到一位乡土诗人对故土的深沉眷恋,殊为难得。
诗田砚耕,情寄桑梓。老校长如今虽鬓染秋霜,然其诗心犹似当年讲堂上那般青春勃发。这些带着茶香墨韵的文字,既是其对平生经历的温柔回望,更是赠予这片土地情真意切的文化礼物。值得点赞。
谨以为序,聊表对昔年恩师的敬意,亦为长乐诗坛再添一清越之声而喝彩。
 
 
2025年9月12日 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