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吴传玖

云南玉雕歌

2025-09-02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传玖,西藏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诗界》主编。
                    (一)

云岭之南藏瑰宝,玉石温润如脂膏。
巧手雕琢生灵现,飞禽走兽舞翩跹。
匠心独运映日月,精雕细琢韵悠长。
云南玉雕传千古,艺术瑰宝永流芳。

                      (二)

彩云之南玉满山,晶莹剔透映天颜。
匠心独运显神通,精雕细琢化神仙。
龙凤呈祥展瑞气,玉佛慈悲渡人间。
飞瀑流泉声如乐,小桥流水绕田园。
云南玉雕名声扬,四海宾朋争相观。

 附:评论

                 刀下玉魄滇魂

                      贺鸿滨


        雕刀起落间,云南的玉石在吴传玖将军的诗行里获得了双重生命。这位兼具军人气魄与诗人情怀的将军,用文字雕琢出玉石的灵魂,他在《云南玉雕歌》中吟唱的"云岭之南藏瑰宝,玉石温润如脂膏"不仅是艺术的写照,更是一位穿越硝烟的文化守护者对大地瑰宝的深情告白。将军的诗刀与匠人的雕刀在此相遇,共同书写着云南玉雕的瑰丽传奇。
        吴传玖将军的玉雕诗歌,恰似一柄无形的雕刀,剖开了玉石深层的文化内核。身为军人,他深知刚柔并济之道;作为诗人,他通透灵性与物质的交融。这种独特的双重身份,使他的诗作既具"彩云之南玉满山"的壮阔气象,又不乏"晶莹剔透映天颜"的细腻情怀。在他的笔下,玉雕不再是单纯的工艺,而是"匠心独运显神通,精雕细琢化神仙"的文化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材质上的凝结与绽放。
        将军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赏玉雕的独特窗口。当他写下"龙凤呈祥展瑞气,玉佛慈悲渡人间"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军人对和平的祈愿;当他描绘"飞瀑流泉声如乐,小桥流水绕田园"时,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位诗人对家园的深情。这种由军旅生涯锤炼出的文化视角,让他的玉雕赞美既具宏大气象,又充满人文关怀,恰如云南玉雕本身,既承载着天地之浩气,又蕴含着人间之温情。
         在机械化量产的时代,吴传玖将军对玉雕艺术的推崇别具深意。他的诗作提醒我们,玉雕的真正价值不在材质的名贵,而在其中凝聚的人文精神。"云南玉雕传千古,艺术瑰宝永流芳"——这不仅是将军的期许,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对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坚定认同。在他的诗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位军人对工匠精神的敬仰,一位诗人对传统技艺的守望,这种跨界的情怀,恰如云南玉雕本身,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而焕发独特光彩。
        吴传玖将军的玉雕诗歌,本身就如同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字句经过精心打磨,意象经过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一种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的文字既有军人的刚劲有力,又有文人的温润典雅,正如上好的玉石,外显温润之姿,内蕴坚刚之质。这种文字与玉雕的互文,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们既能通过诗行感受玉雕之美,又能通过玉雕理解诗作之妙。
        当我们循着将军的诗行欣赏云南玉雕时,会发现一种双重的情感共鸣。既为玉雕的技艺所折服,又被诗作的情怀所感动;既惊叹于"四海宾朋争相观"的盛况,又深思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吴传玖将军以他的诗作,为云南玉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让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刀下玉魄,诗里滇魂。在雕刀与诗笔的交汇处,我们看到了云南玉雕最为动人的模样——它既是匠人手中的艺术创作,也是将军笔下的文化象征;既是材质之美的极致展现,也是人文精神的永恒传承。吴传玖将军用他的诗作告诉我们,真正的玉雕艺术,永远在器物之外,在人与石、与传统、与时代的对话之中。这正是云南玉雕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也是将军诗作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贺鸿滨:湖南人。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小说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