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三十八)

2025-08-02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名作欣赏》学术顾问、《诗篱笆》创办者之一。已发表诗歌1500多首、诗评200多篇,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著有诗集《感叹号》《夹缝里的阳光》。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诗集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 、 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等。


饿死诗人
伊沙

 
那样轻松的你们
开始复述农业
耕作的事宜以及
春来秋去
挥汗如雨收获麦子
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
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
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
猪鬃般柔软吗
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上的那一年
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
它们挥舞着一弯弯
阳光之镰
割断麦杆自己的脖子
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际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伊沙够狠的,这种咬牙切齿的恨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鲁迅在《一件小事》中解剖知识分子的自私时,写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伊沙面对诗坛的乌烟瘴气,斩钉截铁地宣告要饿死包括自己在内的诗人。这种愤怒,根源在于一些诗人愧对大地。大地养育诗人,诗人何为?这是伊沙提出的时代之问。古有屈原,以跳江与昏庸的朝政抗争。今有伊沙,用“帮凶”和“杂种”咒骂“用墨水污染土地”的诗人,以饿死惩罚他们,表达了知识分子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天地日月,照亮的是古今诗人一颗相似的忧国忧民之心。 

  伊沙,原名吴文健,文学家,以诗名世。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至今。现已出版著、译、编作品一百余部。获国内外数十项诗歌奖及其他文学类奖项。应邀出席国内外众多诗歌节、文学节和其他交流活动。代表性诗集有《车过黄河》《鸽子》《蓝灯》《无题》。

 
对岸
霍俊明

 
一个人从河的这岸
游到了河的另一岸
没有水流声,也没有
拍打水的声音
一切都悄无声息
 
回头看看对岸
仿佛刚刚离开了一个尘世
这里没有树木
没有石头
没有房屋
甚至风也没有
只有这条河岸
 
这一切都似乎是在梦里发生的
只是为了验证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
也抵达了河的对岸
 
  诗中叙述了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悄无声息地游到了对岸,这在现实中不可能,只能是梦游。按照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梦是愿望的达成。梦中抵达对岸,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发现什么也没有,“只有这条河岸”,遗憾和失望在所难免。诗人的验证,目的虽然实现,但精神倍感空虚。启迪世人,要珍惜现实,不可好高骛远。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编审。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九叶传》等专著、传记、诗集、散文集、批评集等,著有韩文诗集《喝粥的隐士》,译注《笠翁对韵》、评注《唐诗三百首》,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年度评论奖以及《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南方文坛》《山花》等刊物年度评论奖、诗歌奖。

 
请给畜牲一点儿尊严
向以鲜

 
天天听见类似的声音
“像狗一样活着”
“你这头蠢猪”
仁慈的人类
狂妄的人类啊
请给畜牲一点儿尊严

  搜索一下,人类用动物骂人的话多么刻薄,还不止诗人列举的这两句。回忆一下,人们用动物骂人时的趾高气扬,多么可笑。反省一下,人们对动物的不尊重和认识上的偏狭,多么无知。诗人说的“仁慈”,我理解是反讽。诗人说的“狂妄”,是对人类的谴责和批判。“请给畜牲一点儿尊严”,是对人类义正词严的呼吁。人与动物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人类要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这首诗直来直去,比那些弯弯曲曲的表达效果要好。
 
  向以鲜,现居成都,诗人,四川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诗集“我的”三部曲(《我的孔子》《我的发音》《我的聂家岩》)、“旋律”三部曲(《唐诗弥撒曲》《生命四重奏》《动物的合唱》)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纳通国际儒学奖、四川文学奖、《诗歌报》首届探索诗特等奖、天铎诗歌奖、《成都商报》中国年度诗人奖、首届杨万里诗歌奖、李白杯诗歌奖等。作品收入海内外多种诗歌选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同人先后创立《红旗》《王朝》《天籁》《象罔》等民间诗刊。

 
两把剑
陶发美

 
当一把剑向另一把剑走去时
我们绝然分不清哪一把是小人之剑
——哪一把是英雄之剑
当两把剑都受到了太阳光辉的亲吻时
我们还是分不清哪一把是小人之剑
——哪一把是英雄之剑
当两把剑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时
我们仍然分不清哪一把是小人之剑
——哪一把是英雄之剑
当一把剑突然偷袭了另一把剑时
可鄙而粗心的人类啊
在最最紧要的时刻,却是忘记了
要去分辨哪一把是小人之剑,哪一把是英雄之剑
而偏偏只顾着观赏,那一地玫瑰红的
——奔腾
 
  两把剑,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本质上一把是小人之剑,另一把是英雄之剑。当一把剑走向另一把剑时,它的动机确实难以判断,诗人说“绝然分不清”。当两把剑在太阳下都耀眼夺目时,诗人说“还是分不清”。当两把剑紧紧相拥时,诗人说“仍然分不清”。三种情形,前两种没有露出一点可疑的端倪,后一种是假象,容易被表象迷惑。当一把剑突然偷袭了另一把剑时,小人之心昭然若揭。诗人说 “忘记了要去分辨”。为什么会忘记呢?可鄙而粗心的人类啊,偏偏只顾着观赏“那一地玫瑰红的/——奔腾”。这不是鲁迅笔下那些愚昧麻木的看客吗?他们又复活啦。分不清时有客观原因,但也缺乏远见。能分清时热衷于看热闹,纯属精神无聊。是非和美丑不分,甚至混淆颠倒,在生活中还少吗?问题出在哪里?《两把剑》剑指我们的灵魂,启发我们深刻反思。
 
  陶发美,湖北赤壁大竹山人,诗人、独立诗评家。代表作品:萤魂系列长诗五部(被称为本世纪最后的抒情),出版诗集《萤魂》《狩猎者》《芒萁》,学术专著《庄子随笔》《毛泽东的人民观》等,主编《中国诗歌民间读本》。

 
将逝之物
赵目珍

 
面对那些唯美的将逝之物
我徒然悲伤起来
我突然觉得我爱它们爱得愈少愈好
那些短暂的将逝之物,它们即将被神收回
我越来越觉得我爱它们爱得愈少愈好
它们的将逝,带着我永恒的伤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的是时间如流水一样逝去。赵目珍感叹的是那些唯美之物将要逝去,他曾经是多么地热爱,现在又是多么地留恋,但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白白地伤悲。“我突然觉得我爱它们爱得愈少愈好”,爱得越少,悲伤就越轻。“那些短暂的将逝之物,它们即将被神收回”,美没有消失,是被神收回,这是自我安慰,悲伤似乎能减轻一点。“我越来越觉得我爱它们爱得愈少愈好/它们的将逝,带着我永恒的伤悲”。诗人无法从美的逝去中自拔,才说出言不由衷的话。美是短暂的,失去美的伤悲却是永恒的。诗人一生在追求美,但美又短暂得难以把握。短短六行诗有三处重复,但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反而强化了抒情效果。
 
  赵目珍,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著有诗学专著以及诗集等八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青年文学》《山花》《扬子江》等发表大量作品。曾获“扬子江诗学奖”“海子诗歌奖”“刘伯温诗歌奖”“中国青年诗人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奖项。现居深圳。

 
瓶竹
舒兰


虽然
我生活的很好
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生我的乡土

  写乡思,找到了“瓶竹”这个对应物,用三个虽然构架起凸凹有致的诗体。第一个虽然言说“我生活的很好”,而且“仅凭一点清水”,符合瓶竹的实际状况,也隐喻诗人物质生活的简单与知足。第二个虽然言说日光有限,但“我的枝叶/仍能行光合作用”。生存环境受限制,但生命力依然顽强。第三个虽然言说“根须伸了又伸”,“却总不能触及/生我的乡土”,经过前面两个虽然的铺垫,才真正完成了一次灵魂的痛苦转折,这是诗人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主旨,是整首诗的诗眼。余光中的《乡愁》是通过多个意象完成乡愁的诉说,舒兰却通过一个意象就完成了,相比较而言,余光中的《乡愁》没有舒兰《瓶竹》的凝练。在情感的起伏和意象的精准方面,余光中也不及舒兰。写乡愁,台湾诗人遥遥领先。台湾诗人,舒兰又别具一格。
 
  舒兰,本名戴书训,曾用笔名林青,当代台湾著名诗人。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圩村,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国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一生经历丰富,做过军人,后从事教育、记者编辑和出版工作。

 
三月
其然

 
花草被风雨一波一波打乱
可以记叙的话题
像重复了很久的春,气温
怱冷忽热,衣柜
在频繁地变幻
一时之间,开与关
不能适应衣衫的散乱
与再度折叠,弄乱的日子
一度暴起,但又被平复
折痕,似乎
巳经成为了某种痼疾
  
  三月已经能够听到春天的脚步声,诗人没有迷醉于大地吐绿、万物复苏的春和景明,而是聚焦于春天里的冬天,“花草被风雨一波一波打乱”,倒春寒的反复,冬与春的较量,这么重大的主题,在衣柜里找到突破点。衣服的散乱与花草的被打乱相呼应,“再度折叠”与气温的“怱冷忽热” 相呼应。“弄乱的日子/一度暴起,但又被平复”,弄乱的日子又恢复了平静。“折痕,似乎/巳经成为了某种痼疾”。这种独创性的语言,表面上写衣服,实际上隐喻人生。诗人着眼于日常,但超越了日常,升华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属于有意味的日常。
 
  其然,本名,陈红兵。诗歌归来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天府新区文联文学委委员会委员,天府新区民间文艺协会副会长。八十年代习诗并发表。出版诗集《原版成都》《心中有情就是诗》。
 

没有区别
江非

 
我喜欢那些鸣叫的鸟
也喜欢那些不叫的鸟
半夜三更不睡觉的鸟
我也不讨厌
鸟能有什么区别呢
最终它们都是不叫的
都是离得你远远的
你只要想明白
这个世界,只要有鸟就行了
在一个有鸟的历史中
我们要去工作
 
  对于鸟而言,鸣叫和不叫本身就是区别,诗人却说“鸟能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诗人看到了 “最终它们都是不叫的”,这是哲学眼光,从当下看到了未来,从现象看到了本质。有了这种哲学思想,对待鸟就特别宽容。鸣叫也喜欢,不叫也喜欢,即使“半夜三更不睡觉”,影响到休息,“也不讨厌”。为什么呢?诗人反向思考,如果没有鸟,自然无法想象,这个世界无法想象。“只要有鸟就行了”,对鸟不能苛求。有鸟就能感觉到美好,就可以在美好的状态下工作。对待鸟的态度,也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鸟,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情感是豁达的,其底蕴是深刻的哲学,好的诗歌离不开哲学的支撑。
 
  江非,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现居海南。著有诗集《大地为万物彻夜生长》《自然与时日》《泥与土》《传记的秋日书写格式》《一只蚂蚁上路了》等10余部。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扬子江诗学奖、屈原诗歌奖、陈子昂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海子诗歌奖、丁玲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入选《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新世纪文学二十年20家(部)”青年诗人榜、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榜等。

 
我想拍一部电影
阿鲁

 
我想拍一部电影
拍一个人在黄昏走向远方
不要下雨,也不要有凛冽的大风
他一直向前走,既不回头看
也不要坐下来休息,或者抽烟
就好像他身后并没有什么
需要他等待或回顾
地点最好是在一条老街上
没有其他人走过,更没有人
注意他的到来和离开
甚至连一只狗或者猫
都不需要在镜头里出现
自始至终,他都不需要说话
我要让观众只听到一个声音
就是他的脚步声
平稳有力,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节奏
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不要太快
也不要太慢,直到我的眼睛
渐渐模糊,渐渐干涸
 
  诗人想拍的这部电影,就是他的人生。第一次读完,可能觉得有点单调乏味,慢慢地,就会感悟到其中的从容和自信。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独与天地往来,“不要”“不可能”“不需要”表达一种理想,正反衬出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我要让观众只听到一个声音”,突出主角的唯一性,虽自信,但有点孤单。如果在众声中能够辨别出自己的声音,个人融入社会,社会又烘托个人,更符合实际,其存在价值更大。“平稳有力,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节奏”,事实上人生的节奏也不可能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理想主义者往往超越现实,活在梦幻的境界之中,容易与现实失之交臂。
 
  阿鲁,湖南衡南人,著有诗集《消音室》。作品散见《中国作家》《诗刊》《星星诗刊》《诗探索》等刊物。

 
土命人
续默
  
 
和土地
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
他们尝到了土里的甜
也吃到了土里的苦
这两个最土的土命人
让儿女都暂时离开了土
他们却 一前一后
都入了厚厚的黄土
 
  这首诗土字一共出现了八次,一点也不觉啰嗦,反而感到很凝练,因为每次意义都不同,诗意就出在这个土字,出在“让儿女都暂时离开了土”“他们却一前一后/都入了厚厚的黄土”的戏剧性。父母与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有苦也有甜。甜是尝,苦是吃,从两个动词就可判断苦大于甜。为了不让女儿受苦,改变土命,才让她离开土地,但这是暂时的,因为最后还会回到土中,这是生命的归宿,谁也无法改变。
   
   续默、原名宋付林,诗作发表于《诗刊》《飞天》《诗潮》《草堂》《中国诗歌》等刊物,入选《新世纪诗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当代诗歌精品赏析》等选本。现任陇南市作协副主席,陇南诗歌学会副会长,文县作协主席。

 

独饮
修远

 
老了,我一定做个纯朴的乡下人
在阴雨天,骨头发痛
我就搬来一口树桩,用苞谷芯引燃
只需一把花生:我一边剥,一边吃
一边把空壳丢进火里;
一瓶低质的烈酒,让我度过整个下午
我将忘记一生中的多少事?
多少碰杯不值一提?
即使有熟人下乡,我也只点个头
决不起身,也不打个招呼
 
  为了生存,自我不断被环境消解,年老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独饮》就是寻找自我的例证。一把花生、一瓶劣酒虽然不值一提,但能感觉到自我的真实存在,超越于尘世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和虚情假意的穷于应付。人不再为利而活着,不再因利而变异,不再化妆表演,不再看别人脸色,不再点头弯腰,不再耍小聪明,不再挖空心思,不再紧张,不再防备,不再担心,不再恍惚,不再见风使舵,不再落井下石,不再踩着别人往高处爬,发现自己原来追求的都是身外之物。过去的自己多么荒唐,多么卑微,多么可怜,多么没有尊严,多么没有价值,悟到这些,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身心一下放松,人性开始回归,才感觉到普通人的生活原来多么美好。
 
  修远(1972——),本名李明星。1988年7月毕业于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中学(初中),1988年9月-1995年7月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水二村小学做民办教师,1989年发表作品。著有《枯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