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谭五昌

人类不能没有诗人

——谭贻国诗集《世界第一天》读后感

2025-07-09 作者:谭五昌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谭五昌,江西永新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迄今出版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七十余种。

  人类不能没有诗人,不能没有诗人的歌唱,就像地球不能没有光明,宇宙不能没有星辰一样。这是我阅读完谭贻国诗集《世界第一天》后的强烈感受。

  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当科技发展的步伐超越了人类固有的想象,整个世界与时间仿佛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人类的自我与主体性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科技时代的洪流中,当我们忙于用科技思维重新构建时空的维度时,还有什么属于最真实的自我?

  从谭贻国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谭贻国本是一位科技公司的优秀创业者,他追求科技的进步,迷醉于数字信息的魔法,在理性中建构虚拟的世界,寻找人类发展的最终出路。

  可他偏偏写了那么多首诗,如此感性,如此无所顾忌地挥洒自己的激情,如梦中呓语,真诚似自剖心肝,他对着世界放声歌唱,展示出一位诗人灵魂的真诚……

  当我们用心去阅读谭贻国这本诗集中的全部诗篇时,曾以为他身上存在的“矛盾”,竟悄悄地“土崩瓦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感性、赤裸、真诚的灵魂,在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岁月变迁里,以诗歌作为他最为坚实有力的心灵锚点,守护自己的童真与赤诚,寻找漫长人生里不被外界侵蚀的意义。

  李白相信月亮情愿与之共饮,杜甫的眼泪伴着鸟雀的悲鸣,那些塑造了我们文明底色的诗歌语言,哪怕在看似被人们遗忘的今天,依然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在航天器登上月球的瞬间,在人工智能模仿鸟雀舞步的瞬间,依然会有人想起千年前的诗篇,在今日写下了新的诗句,留下新的感性注脚。

  谭贻国,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会站在文明滚滚向前的洪流中间,将科技当做埋葬传统文明的敌人。他带着文明的光环,将科技抱一个满怀,为每一行精彩的代码书写一首欢迎的诗歌,在信息的汪洋里埋下关于人性的密码,再用他饱含深情的诗性语言,为读者留下有待解密的思想情感线索。

  于是,当世界只一味计算宇宙的广度时,我们的胸中,重新因月亮的阴晴圆缺而变幻心跳频率;

  当算法精确地模拟了细胞的裂变与衰老时,我们再一次回忆起母亲皲裂的掌心和数不清的皱纹;

  当城市在科技的灯光中模拟出未来的形状时,我们心中浮现的,却是千年前古人眼中那无限的憧憬、热望与想象……

  在当下,当人类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从肉体到灵魂都被世界的碎片所埋葬时,我希望人们可以像谭贻国一样,去尝试写诗,通过诗歌展现真实的自我。

  在谭贻国的诗歌里,撕开滤镜带给我们的完美幻觉,跳出外界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欲望深渊,就着文明用石头凿出来的火光,去寻找灵魂中闪光的部分。

  它或许微小,或许习惯了隐藏,可你耐心去看啊,那最初的你,有最真实的力量,那种力量,可以对抗世界上一切的未知与恶意、挫败与迷失。

  我想,这,就是谭贻国坚持写诗的动机与目的。

  从世俗层面来看,他的人生,其实不需要“诗人”这个头衔,在如今的时代,“诗人”这个头衔已失去了从前的耀眼光环。但谭贻国仍然非常愿意做一名诗人,仅仅因为诗歌是他灵魂最终的栖息地,维持着他精神上的生机勃勃。他可以接受一切的艰难与挫败,但诗歌使他永不会迷失。

  因为诗歌,他让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了重新站起来的动力;让每一次前行都映照灵魂不曾屈服的光彩;凭借每一次诗性的表达,诗人谭贻国在现实之外搭建更高维度的精神阶梯,借此,每个瞬息,他都获得了可贵的生命热力。

  而谭贻国,借由《世界第一天》这本诗集,将生命的无比热情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恍然发现:原来城市的灯光后面,星辰始终在闪烁着,从未有过片刻的黯淡;原来被我们抛在身后的岁月,早已馈赠给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放慢脚步,学会回头,它就绝不辜负我们;原来这世界会耐心等待我们,去坚定我们的梦想,万事万物,都只为我们发生……

  所有与科技及宇宙对话的瞬间,也是我们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当语言的节奏找到它独特的韵律,其实是诗人对自己脉搏的一次模拟。简言之,这本出自于科技从业者的诗集,它的一字一句,恰恰是科技永远不会背弃文明的最好证明: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人在黑暗里点亮一缕光芒,告诉我们,活在这世上,我们还有满满的希望。

  从精神价值的角度而言,谭贻国的诗集《世界第一天》不必从技艺层面来进行讨论了。作为一位资深的科技从业者,谭贻国能够以一位诗人的姿态,对于世界与生命放声高歌,让人类的主体性能量充分释放,这再次证明了“人类不能没有诗人”这句话,它价值常在,永不过时。

  最后,作为谭贻国的本家兄弟,我对其诗集《世界第一天》的问世表示由衷的祝贺!

  2025年5月21日(小满时节),写于北京—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