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良点评卢文丽诗章10首
2025-06-30 作者:卢文丽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卢文丽,女,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秋夜灯下临帖
秋雨夜,临《韭花帖》,闻桂香,作此谴兴。
虚窗执笔叩杨家,萧散灯花对韭花。
闲听江南黄叶雨,喑喑只向木樨嗟。
点评:吴惠良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这幅作品以其“疏朗、空灵、淡雅”的格调而著称。
小诗以临《韭花帖》虚拟“叩杨家门”,以“萧散灯花”暗合《韭花帖》的“散淡典雅”,将“书心”转化为“诗心”,以生命的体验表达作者的审美趣味。以秋夜闲听“黄叶雨”的通感手法,抒发出对木樨的嗟叹,看似有对秋的些些伤怀,实质是作者沉迷于《韭花帖》疏朗空灵的章法、精妙入微的用笔和萧散简远的意境而不能自拔。诗中的一切景语皆体现了情语,其深沉含意一切都在不言中。
二、睹扇忆外婆
天闷热,咏扇遣闷。忆早年与外婆同榻,外婆为余打麦秆扇,深情款款。
佳气初醒萱草郁,慈风不倦帐翩跹。
握瑜一骑征驹远,娥月千秋抱玉悬。
*娥影,月亮的影子。外婆名字有一“娥”字。
点评:吴惠良
小诗巧用“慈风”“娥月”这两个特定的意象,构成一语双关,表达了对已故外婆的深切怀念。以“萱草”“握瑜”“抱玉”的意象,借《诗经》《楚辞》之典,完成了对外婆慈爱高洁形象的完美构建。
此绝谋篇布局颇具匠心,立意高远而深邃,反映了作者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与创作功底的坚实。
三、采蔬郊外
郊外房与父母邻。父母院中菜地,四季时蔬常新,每催余采摘尝鲜,恩情绵绵。
一亩半分田,葱茏涧谷边。
双亲勤打理,催我快烹鲜。
瓜隐山蔬翠,藤缠时果悬。
陌阡飞彩蝶,池内笑金莲。
点评:吴惠良
通过对田园风光与农事劳作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亲情之乐,体现了诗人久居都市对农村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温暖的珍惜。
本诗胜在具体的描写,以生动的画面吸引人,以质朴的情感感动人。它与陶翁田园诗相较,有一定的“同工异曲”之妙,陶诗意在精神超脱,而此诗注重生活情趣。
四、咏金华佛手
佛指凝香婺州客,禅机飞诏北山人。
留连清供不堪啖,接引秋光又一巡。
注:北山人,即“北山四先生”,亦称“金华四先生”。
点评:吴惠良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佛指凝香”的描写,展示佛手的天然形态与散发清香的物质属性,又通过“禅机飞诏”的宗教意蕴的指向,关联“北山四先生”的理学思想体系,揭示了婺州人文底蕴的博大精深。
作者深谐咏物诗“托物以伸意”的创作要旨,不着眼于外在形的描写,而注重于内在精神的指向。以轮回的时序,赋予佛手生命的思考,完成从物象对哲学的升华。
五、同事自粤寄荔枝有诗答谢
朱实连枝倾琥珀,红尘一骑暖风迟。
抛书漫剥芙蓉帐,饱啖方愁未有诗。
点评:吴惠良
此绝以答谢友人寄赠荔枝为主题,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丰富的联想,展现了古典赠答诗的风雅意趣。
通过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将荔枝描写的极为形象生动,表现出了读书人的随性之态,对友情的感恩与珍视,体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的交流方式。作者善用典故来拓展思路和深化主题,完成对意境的丰富与诗格的提升。全诗结构灵动,语言充满机趣。
六、论范宽《溪山行旅图》
苍松默坐送寒色,飞瀑相迎情未消。
卜业终南成画隐,溪山行旅路迢遥。
点评:吴惠良
范宽,北宋绘画大师,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
小诗题为论范宽《溪山行旅图》,实为通过“苍松默坐”“飞瀑相迎”的凝炼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画家隐逸超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诗当属“以诗论画”的精品,在论画又论人的基础上,以七绝体裁特有的意境架构,实现了绘画空间向诗歌时间的创造性转化。
七、题上卢老宅照
粉墙黛瓦梦魂牵,村舍炊烟针线雨。
娥月为谁照旧庐,娇依婆膝听天女。
点评:吴惠良
此七绝似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一张老照片,把思绪带回到从前,穿越时空回到所谓的故地,依偎在膝前听外婆讲那神话的故事。这场景给人以温馨幸福的真切感受。
小诗以“娥月”为谁照旧庐设问,隐喻外婆如生前一样,继续守护在自家老宅,以“针线雨”的一语双关,表达对外婆思念的浓密、伤怀的深切。诗以真情催生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八、寒夜赏梅
一剪冰清向晚开,香魂扶影出山来。
闲情却寄幽窗外,搁笔挑灯看数回。
点评:吴惠良
小诗以“搁笔挑灯看数回”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以“冰清”“香魂”等意象赞颂了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彰现自身追求独立、奋进、坚贞不屈的思想情怀。
从创作艺术的角度来说,作者以梅为媒介,完成了物我交融的意蕴构建,形成审美张力,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文人的高雅志趣。
九、立秋
沙堤几度芙蕖乱,竹坞何人杖履迟。
遥想浮阳沽酒处,梧桐又落数行诗。
点评:吴惠良
七绝以梧桐落叶的典故意象为核心,通过自然现象与古代文人雅士的交融,抒发了秋思与诗情。
此诗在创作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反映作者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功底。但从历史的定位,诗人要有时代的担当,以“杖履”“沽酒”等传统的意象来表达当今的伤秋之情怀,不具现实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十、题家父新作《惜花人在此》
家父新作《惜花人在此》,展看如掇冷香,漫题一首。
三两花枝含浅笑,几多树色半斜春。
卢家幸有丹青手,伊是真正爱美人。
点评:吴惠良
此属题画诗。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画中之景,后两句转入议论,抒发情感,拓展画意。
此诗承袭了传统题画诗“画境再现、意韵延伸”的创作方法,并同过口语化的表达与双关的意象,将画中“惜花人”与画外“惜花人”构成诗画互补、情感交融,形成双重审美张力,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最佳效果。
秋雨夜,临《韭花帖》,闻桂香,作此谴兴。
虚窗执笔叩杨家,萧散灯花对韭花。
闲听江南黄叶雨,喑喑只向木樨嗟。
点评:吴惠良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这幅作品以其“疏朗、空灵、淡雅”的格调而著称。
小诗以临《韭花帖》虚拟“叩杨家门”,以“萧散灯花”暗合《韭花帖》的“散淡典雅”,将“书心”转化为“诗心”,以生命的体验表达作者的审美趣味。以秋夜闲听“黄叶雨”的通感手法,抒发出对木樨的嗟叹,看似有对秋的些些伤怀,实质是作者沉迷于《韭花帖》疏朗空灵的章法、精妙入微的用笔和萧散简远的意境而不能自拔。诗中的一切景语皆体现了情语,其深沉含意一切都在不言中。
二、睹扇忆外婆
天闷热,咏扇遣闷。忆早年与外婆同榻,外婆为余打麦秆扇,深情款款。
佳气初醒萱草郁,慈风不倦帐翩跹。
握瑜一骑征驹远,娥月千秋抱玉悬。
*娥影,月亮的影子。外婆名字有一“娥”字。
点评:吴惠良
小诗巧用“慈风”“娥月”这两个特定的意象,构成一语双关,表达了对已故外婆的深切怀念。以“萱草”“握瑜”“抱玉”的意象,借《诗经》《楚辞》之典,完成了对外婆慈爱高洁形象的完美构建。
此绝谋篇布局颇具匠心,立意高远而深邃,反映了作者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与创作功底的坚实。
三、采蔬郊外
郊外房与父母邻。父母院中菜地,四季时蔬常新,每催余采摘尝鲜,恩情绵绵。
一亩半分田,葱茏涧谷边。
双亲勤打理,催我快烹鲜。
瓜隐山蔬翠,藤缠时果悬。
陌阡飞彩蝶,池内笑金莲。
点评:吴惠良
通过对田园风光与农事劳作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亲情之乐,体现了诗人久居都市对农村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温暖的珍惜。
本诗胜在具体的描写,以生动的画面吸引人,以质朴的情感感动人。它与陶翁田园诗相较,有一定的“同工异曲”之妙,陶诗意在精神超脱,而此诗注重生活情趣。
四、咏金华佛手
佛指凝香婺州客,禅机飞诏北山人。
留连清供不堪啖,接引秋光又一巡。
注:北山人,即“北山四先生”,亦称“金华四先生”。
点评:吴惠良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佛指凝香”的描写,展示佛手的天然形态与散发清香的物质属性,又通过“禅机飞诏”的宗教意蕴的指向,关联“北山四先生”的理学思想体系,揭示了婺州人文底蕴的博大精深。
作者深谐咏物诗“托物以伸意”的创作要旨,不着眼于外在形的描写,而注重于内在精神的指向。以轮回的时序,赋予佛手生命的思考,完成从物象对哲学的升华。
五、同事自粤寄荔枝有诗答谢
朱实连枝倾琥珀,红尘一骑暖风迟。
抛书漫剥芙蓉帐,饱啖方愁未有诗。
点评:吴惠良
此绝以答谢友人寄赠荔枝为主题,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丰富的联想,展现了古典赠答诗的风雅意趣。
通过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将荔枝描写的极为形象生动,表现出了读书人的随性之态,对友情的感恩与珍视,体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的交流方式。作者善用典故来拓展思路和深化主题,完成对意境的丰富与诗格的提升。全诗结构灵动,语言充满机趣。
六、论范宽《溪山行旅图》
苍松默坐送寒色,飞瀑相迎情未消。
卜业终南成画隐,溪山行旅路迢遥。
点评:吴惠良
范宽,北宋绘画大师,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
小诗题为论范宽《溪山行旅图》,实为通过“苍松默坐”“飞瀑相迎”的凝炼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画家隐逸超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诗当属“以诗论画”的精品,在论画又论人的基础上,以七绝体裁特有的意境架构,实现了绘画空间向诗歌时间的创造性转化。
七、题上卢老宅照
粉墙黛瓦梦魂牵,村舍炊烟针线雨。
娥月为谁照旧庐,娇依婆膝听天女。
点评:吴惠良
此七绝似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一张老照片,把思绪带回到从前,穿越时空回到所谓的故地,依偎在膝前听外婆讲那神话的故事。这场景给人以温馨幸福的真切感受。
小诗以“娥月”为谁照旧庐设问,隐喻外婆如生前一样,继续守护在自家老宅,以“针线雨”的一语双关,表达对外婆思念的浓密、伤怀的深切。诗以真情催生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八、寒夜赏梅
一剪冰清向晚开,香魂扶影出山来。
闲情却寄幽窗外,搁笔挑灯看数回。
点评:吴惠良
小诗以“搁笔挑灯看数回”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以“冰清”“香魂”等意象赞颂了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彰现自身追求独立、奋进、坚贞不屈的思想情怀。
从创作艺术的角度来说,作者以梅为媒介,完成了物我交融的意蕴构建,形成审美张力,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文人的高雅志趣。
九、立秋
沙堤几度芙蕖乱,竹坞何人杖履迟。
遥想浮阳沽酒处,梧桐又落数行诗。
点评:吴惠良
七绝以梧桐落叶的典故意象为核心,通过自然现象与古代文人雅士的交融,抒发了秋思与诗情。
此诗在创作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反映作者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功底。但从历史的定位,诗人要有时代的担当,以“杖履”“沽酒”等传统的意象来表达当今的伤秋之情怀,不具现实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十、题家父新作《惜花人在此》
家父新作《惜花人在此》,展看如掇冷香,漫题一首。
三两花枝含浅笑,几多树色半斜春。
卢家幸有丹青手,伊是真正爱美人。
点评:吴惠良
此属题画诗。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画中之景,后两句转入议论,抒发情感,拓展画意。
此诗承袭了传统题画诗“画境再现、意韵延伸”的创作方法,并同过口语化的表达与双关的意象,将画中“惜花人”与画外“惜花人”构成诗画互补、情感交融,形成双重审美张力,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最佳效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