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罗长江

史诗《大地五部曲》的民间叙事研究

2024-01-30 作者:袁启君 杨春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民间叙事里的《大地五部曲》将“大地”作为“母题”式的总意象,来承托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沉凝重的情感,也承托作品的精神和魂魄。
   导读:罗长江的《大地五部曲》具有独特的民间叙事特色,体现在本土化的叙事内容、平民化的叙事形象、生活化的叙事话语质朴化的叙事情感等方面,折射出湘西民族从古至今历经沧桑、审察现实、根植大地、放飞梦想的历史进程与心路历程。民间叙事里的《大地五部曲》将“大地”作为“母题”式的总意象,承托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沉凝重的情感,也承托作品的精神和魂魄。这些大地之上的中国元素,汇集于“大地”意象之中,让“大地”更具华夏文明的血脉气息,成为谢冕先生所说的鲜明的“中国意象”,堪称新时代的大湘西史诗。
  
  民间叙事从平民立场、人性立场和世俗立场出发,少雕琢、去粉饰、存真情、直抒胸臆,既充满浪漫想象,也直面现实人生,关注生命本身,抒发世俗情怀,传达民间趣味,是在传统叙事理论基础上对叙事观念的一次边缘化和延展。
  罗长江的《大地五部曲》具有独特的民间叙事特色,体现在本土化的叙事内容、平民化的叙事形象、生活化的叙事话语质朴化的叙事情感等方面,折射出湘西民族从古至今历经沧桑、审察现实、根植大地、放飞梦想的历史进程与心路历程,堪称新时代的大湘西史诗。
  
  一、叙事内容的本土化

  《大地五部曲》民间叙事内容本土化,集中体现于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地域性。举凡大湘西的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婚丧嫁娶、节庆仪式、拜师规矩、行业戒律、曲艺杂耍、饮食习惯等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皆在叙事内容的视野之内。
  第一部《大地苍黄》的二十四个故事沟通古今,汇聚苦涩与暖意、轻盈与苍茫、幻美与救赎。《陌上梅花》借梅娘一生诠释了作为女性命运咏叹调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蓝印花布》印染的花朵、草叶、鸟兽、童子,质朴自然、简洁茁壮,展示草根阶层含蓄沉稳、内敛亲切的文化基因。《三姑娘》尽显“十八姐儿六岁郎,洗完澡了抱上床。睡到半夜寻奶吃,佬佬哎,我是你妻不是你娘”的地域文化隐痛。《荞妹》展现了“哭嫁”“换扁担亲”“开脸”等民间婚嫁习俗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流。第二部《大地气象》选择古老而又现代的民间祭祀仪式“招魂——送神”贯穿全诗。作品中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奇异的风俗、一唱三叹的人物命运,无不折射出大湘西地域的成长史、文明史、风俗史和精神史。
  
  二、叙事形象的平民化

  《大地五部曲》具有叙事形象下移至基层社会的平民化特点。生活在社会底层、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普通民众,以最真实的生命形态向世界宣示着自己的存在,他们既世俗也超脱,既龌龊也圣洁,是最真实的人性呈现。诗人罗长江用细腻而又充满温情的笔触去描写他们所处的世俗生活,欣赏、赞美这种弥漫于民间世界中的充满张力与迸发活力的生命形态,倾情塑造一个个面貌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表现永恒的人性与民间社会的生生不息。
  罗长江深入人物的心灵,挖掘幽微光亮的人性之美,揭示其存在的普遍性、复杂性、永恒性。《鸭客谣》中客佬与听书的男娃,客佬与痴情的女人,以及客佬的侠骨义胆,令人唏嘘。《裸月》里的寡妇遵从民俗,在皓月的见证下与山中大树“圆房”。《守林人和他的女儿》中一生孤独、劳苦、沉默的守林人,在粘滞的时光里日渐老去……正是这样一群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均相对匮乏,处在社会阶层最末端的“小人物”,以小见大映射出芸芸众生的窘迫、悲欣与确幸,还原了他们所处年代最为真实的社会记忆。
  
  三、叙事话语的生活化

  民间叙事话语包括了生活色彩浓厚的口语、肢体语言等多元陈述方式。罗长江选择方言化、地域化和生活化的民间性话语,形成了其在叙事话语层面鲜明的个性色彩。
  方言作为民间口头语言形象而又生动,具有高度生活化、具象化的特点,是一个地域文化呈现的内核所在。《荞妹》中哭嫁词:“叔啊,我家门前尖尖岩,那背时的媒人天天来。叔啊,你放鱼也要选个好池塘,绹牛也要选个好廊场。” 在大湘西方言中,“尖尖岩”音同“尖尖挨”,与下半句“来”押韵,“廊场”意同“地方”。作品中方言词汇的大量运用,扑面而来酽酽的生活气息。
  叙事语言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民间诗词的借鉴,乡村习俗、农谚、粗词野趣、俚曲乡谣的活用。《界上农事》以竹枝词《小满》开场,“采访笔记”题引,民谣与七言杂诗、颠倒歌交织,劳作的热闹、民间的神祇、薅草锣鼓,恍如演绎一场丰澹的民俗盛宴。《风动花开的季节》里幺妹与眼镜佬的爱情,从“糊仓”开始,到“芒种”成熟,再到“秋天来了,她开始为第一枚青果的即将成熟操劳了”的思念,情有寄托,笔含温情。《七盏灯》 中,二宝在外乡工地非正常死亡,尸体被村中伙伴背回,红衣巫师次第以父母、妻子、弟妹、儿女以及亡者自己的口吻喊魂:“你要是远乡远土认不到路,只管沿着河水往上走”,“那砍脑壳的猪崽,不认得你主人,也不记得那潲桶圆圆。”《收脚迹》中“人将辞世的时候,魂魄会离开身子,将生平去过的地方再走一遍,把这以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捡起来”,是为“收脚迹”。《鸭客谣》中的俚曲:“鸭子客来鸭子客,手拿篙子十八节,哪个田边我没到?哪个树脚我没歇?”《七盏灯》中的竹枝词:“山寒水瘦入隆冬,愈近年关味愈浓。户户争腌腊八豆,香飘四季土家风。”均是大湘西地区平凡普通人的生活痕迹和记录。
  《大地五部曲》生活化的叙事话语集中体现在博文、跟帖、书信、日记等当下市井生活语系中。第三部《大地涅槃》分十六章呈现一条老街的前尘和今生,作者在开篇即点明:“本书内容源自微信群聊,略去图片、视频和音乐,仅保留文字部分;语音置换成文字,部分表情包用括号加文字显示。”且每章结构均为@萍踪侠影的交代性简述、正文链接及微友跟帖选三部分构成:“萍踪侠影”作文本的启引,提纲挈领,眉批主题;“链接”叙写古往今来的故事和人物;“微友跟帖”为七嘴八舌的“民间发声”。内容发布的平台及语境决定了叙述内容的语言风格,“亲”“逆袭”“搬砖狗”等当下线上的高频词汇频繁出现,“@辣子嘴豆腐心”“@柴大官人”等微博、微信符号,加上(视频,同期声)(视频,解说)(图片)等说明性文字,营造了微聊互动以推动故事发展的这样一个氛围和气场,展现六百年河街的前世今生,并昭示时代潮流浩浩汤汤。
  
  四、叙事情感的质朴化

  质朴化的情感即为自然状态的情感倾向。罗长江力图通过展示叙述对象遵从原始道德、尊重人的本性、建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表达自然朴素的原始主义情感倾向,构建一个与当下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淳朴、本真、和谐为主体的生存环境和状态。
  “土能生万物,地可致千祥”。大地不仅仅是哪一处的具体风景,大地是世界的大地、是人类的家园。从泥土的声音开始,水牛、村庄、瓦窑、蟋蟀,白生生的番薯和雾气,不声不响的土地庙,并没有成为历史遗迹的楚歌巫风,野蜂飞舞、悲壮的抗战,即将被拆迁的老河街以及写进书中的几十个有名有姓、生死歌哭的河街人物,让原本可能充满传奇色彩的湘西地域结结实实变成了一方水土,充满生命律动韵味和各种错杂的声音。《雷生和牛》里,当众人在浊水盈盈的山塘找到放牛娃雷生的尸体后,那头花黑色母牛眼泪汪汪,不吃不喝躺在雷生新坟旁边第三天,产下一牛崽子后断了气,之后剩下雷生他爹和牛崽子相依为命,牛崽子被起名为雷生,在雷生他爹那里享受到同睡牛栏屋的温暖和抱头痛苦的寄托,直至雷声他爹离开这个世界还不忘嘱托:等到雷生崽老了,公家莫要杀它。这是大湘西民间万物有灵、生息与共朴素世界观的真实写照。在这个世界里,文明退却,淳朴复位。这个世界里,不用王公即位年次,也不用天干地支方法记录时间,而是用“青蛙产卵的季节”“细鱼飙滩的季节”来定位时序,展现时光的流逝和推移。这个世界里,知识、法律、文明让位于自然、原始和民族良知,监斩女侠秋瑾的县令在完成监斩指令后自缢而死,以谢天下;“虫子的辈分,要比造字的仓颉老先生还高。”
  民间叙事里的《大地五部曲》将“大地”作为“母题”式的总意象,来承托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沉凝重的情感,也承托作品的精神和魂魄。这些大地之上的中国元素,汇集于“大地”意象之中,让“大地”更具华夏文明的血脉气息,成为谢冕先生所说的鲜明的“中国意象”。
  (原载《张家界日报》202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