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桂兴华

领跑者

——写在《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散文诗精选》即将出版之际

2021-10-27 作者:王慧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慧骐: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个人专著二十余部。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1984年10月20日下午,虹口区工人俱乐部举行“桂兴华散文诗研讨会”。作家王慧骐从江苏赶来,做了主题发言。出席的嘉宾有:《文学报》社长峻青(去世),肖岗(去世),冰夫,赵丽宏,黎焕颐(去世),郭在精,刘崇善等诗人。
 

  桂兴华是一位跨世纪的诗人。其写作诗歌的时间至少已有了四十五年,甚至更长——他1970年从上海到安徽插队,成为知青后不久就开始写诗,一直写到当下,且一点没有衰退的迹象。一个诗人的创作生命力能保持如此久远,这在中国诗坛上大约也算凤毛麟角。

  这只是看了时间轴,而在另一根空间轴上,桂兴华也足够强大。他不仅十分活跃,而且无比丰富。我甚至想象他就是那个生有三头六臂的哪吒。

  我最早知晓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他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三百多首散文诗,最显著的特色是写都市生活。对各种烟火气象,尤其是底层人物他有了很自觉的、较为深度的介入,这在当时尚属鲜见,因此也就很自然引人注目。

  到了1987年他主编了一本《散文诗的新生代》,为那个年代的一批散文诗写作者留下历史存照。对散文诗后来的日渐气候,桂兴华功不可没,用现在的话说,当年他就是这个领域一位重要的推手。他立足于中国最前沿的大都市上海,地利之势加上他的创作实力,给了他登高一呼的胆识和勇武。若干年后反观这段历史,我以为散文诗的发展史上应当刻录下桂兴华的名字。

  进入九十年代及至后来的日子里,桂兴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抒情诗的写作和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艺术形式面向全社会的大力推广上。

  自1993年,出版了我国新时期以来第一部歌颂领袖的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之后,他又出版了十多部可供朗诵的政治抒情诗集,均涉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这个特别的发力点,桂兴华所释放出的能量,和在艺术思想上的锋芒毕露,令他赢得了“中国个性最为鲜明的红色诗人”的光荣称号。

  诗歌以外,桂兴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的业绩也一样骄人,先后出版过《东方之珠》等多部富有激情和兼具史料价值的报告文学集。记得1993年我主编的《东方明星》杂志在南京创刊,创刊号上就发表了桂兴华对舞蹈家周洁的人物专访。应当说在多种艺术样式的相互打通上,桂兴华进入到了一个令人艳羡的自由世界。

  我与桂兴华开始信件往来,是在1983年。他当时,已经以在为罗中立油画《父亲》配诗的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被《文学报》看中,担任了记者、编辑。

  1984年10月,桂兴华组织了一次关于他作品的研讨会。没有任何排场,会场就放在虹口区工人俱乐部一间类似于大教室的屋子里,会标是用粉笔写在大黑板上的几个美术字。出席者近四十人,来自全市各个方面,都是写诗的。《文学报》当时的社长、老一辈作家峻青先生被桂兴华请来了,诗人冰夫、肖岗、赵丽宏等也都来为兴华鼓劲。我当时是上海以外的唯一一名特邀代表,而且事先准备好一篇长达六千字的探讨桂兴华都市散文诗现实意义的文章,被他安排作为主题发言来讲,感觉是抢了讨论会的风头。

  我发言:“兴华的难能可贵之处,恐怕正是在于他具有一种艺术家的胆识,面对着那些左右着人们多时的陈旧观念,他凭着自己的深思熟虑,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追求化为现实,他高高地张扬‘都市特色’的旗帜,为之争得在散文诗园地中理所当然的位置“。对这次讨论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专题实况报道,《文汇报》也发了较为详实的新闻通讯。而那一天是我第一次见到桂兴华。

  后来是1993年,桂兴华写出了三千多行的滔滔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其中有许多诸如“他诞生在最寒冷的冬天,却将阳光洒向亿万人的心田”那样的妙句。那时,我已调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当副社长,他把长诗抄寄给了我。

  那年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选题,迅即向社里申报,省出版局很快拍板,要求作为特稿来处理。我自告奋勇担任了书的责编,当年11月新书就印了出来,运到上海。桂兴华在燎原电影院策划了这本书的首发式,我也专程赶去参加。

  到了1996年底,桂兴华带着凤阳的乡土气息,押着浦东的打桩声,写完了又一部轰动整个诗坛、及时表达了对总设计师深情的力作《邓小平之歌》。这一次,他仍旧非常信任地把已经在《开放月刊》连载的长诗,托付给我所在的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尽管后来,这两部政治抒情长诗都在上海再版,但他一直记着江苏文艺,记着那红色诗集诞生的前前后后。这一次他领衔编选《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散文诗精选》,嘱咐我一定写几句。我以为也正是对我们之间交往的一种看重。

  早几年,我为浙江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散文诗阵地上的那些老兵》,描写了几位同时代的耕耘者,第一个便是桂兴华。几十年了,这方阵地上他一直没有离开,每年都有新作发表,而且他的排兵布阵也都别出心裁,始终有独特的个性风采。

  重要的是,他的身上还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他要做某项事业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倡导者。就像当年主编《散文诗的新生代》旨在发掘一批创作的有生力量一样,在新世纪走过了二十年以后,散文诗有了众多的年度选本和类别选本的背景之下,他试图展示散文诗坛老中青几代人的最强阵容而且是比较齐整的聚首。

  选本特点是:大浪淘沙,好中选优,哪怕你出过十本二十本诗集,对不起,我也只选你一首,请拿出这二十年里你认为最好的一首来。桂兴华要打造的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精选”。

  据我了解,为这本书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联络、审稿、写评点,每一项他都亲力亲为,还聘请了蔡旭一起编选,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我翻看了一下初步确定的篇目,这个领域里的活跃人物,无论天南地北,几乎无一遗漏。许多诗人入选的作品也都是有口皆碑的。这让我们有充分理由对这部作品充满期待。

  兴华与共和国同龄,专注于诗歌创作及其大众传播长达近半个世纪。干了许多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上,他被授予“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奖”,颁奖词中称他“为当代诗歌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做出了卓越贡献,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纵观他这些年留下的足印,兴华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2021年10月21日凌晨于江苏盱眙天泉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