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歌唱深沉的爱
——李铁龙先生诗作《土地》阅读札记
大地是人类永恒的故乡,也是生存之本。近日,读了诗人李铁龙先生的一首名为《土地》的诗作,对大地厚重、博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与感慨。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吟哦土地的、普通意义上的诗作,而是凝聚了诗人耿耿丹心,用文学赤子的炽热情怀唱给大地的一首深情的歌
何为土地?《说文解字》曰:“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地者,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也。”而《辞典》(简编版)中对“土地”的解释,第一条是:“田地,有土壤的地面。”这个解释表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被人类犁过,并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的地,才被成为土地。因此,诗人李铁龙先生在诗的起笔就以朴素的语言说出了土地的本质与人类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关系:“人类用犁划过”并“把生命栽进/你的胸膛”。一个“栽”字,便让人类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是啊,把生命都栽进了对方的胸膛,还能分得清彼此吗?其实人类何尝不是天地万千物种中一个最平凡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生命体而已,对土地而言,每一个人也是一株庄稼,只不过是会行走的庄稼。
接下来,诗人笔锋继续深入开掘,让平凡的句子有了深邃的内涵:“于是/黄的种/黑的土/孕育了血色的思想”。“黄的种”说的自然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国度的“中华龙种”,“黑的土”也就是攥一把都能流油的中国东北黑土地,也是诗人生长的、情真意切的家乡。一黄一黑,两种色彩的鲜明对比,便把悠悠历史之长度,与宽阔无垠空间交织起来,形成了特殊的诗意维度,从而赋予了诗句以厚重沧桑。而就在这种神秘的时空交错中,“孕育了血色的思想”这句带有浓郁悲壮色彩的诗,让人不能不联想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也让人想到“赤子”二字!当然,“血色”不仅仅是思想的孕育,还有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乃至于一种红色信念的培育与弘扬。赤子丹心,其实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信与理念,也是一种勇敢开拓的精神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莽莽荒原才会迎来刀耕火种的劳作,也才会了人类开创开辟开拓的奇迹,才会有了更为浓郁的生机。蛮荒大地也才变成了为向人类提供生存之资的良田,大地也才完成了到土地的华丽嬗变。这嬗变的背后,是令时间空间都无比惊叹的变化:“这世界就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有了花朵/就有了晚霞/就有了海洋”花朵是繁荣是希望,是果实的先锋,是未来丰收的铺垫与基础,也是硕果累累的最佳温床;而晚霞是绚烂朝霞成熟后的静谧、安宁与和平,尤其是晚霞再有几缕袅袅炊烟,就是人间最美的桃源,是令人最难忘的美丽乡愁了。而这和谐美好的意象,也正是土地折射到人间烟火所映照出来的、最和谐的色彩与光芒。“海洋”是海水的浪潮汹涌不息,在这里诗人将其赋予了浓重的象征意义——土地让世界更美好更吉祥,生生不息、绵延向前向上。
就像给土地做了一个简介之后,诗人又用诗的语言开始描摹土地的的性格与品行以及心境。“你是孤独的”第二人称的使用,让土地立刻与读者拉近了距离,从而诗中的土地形象更加亲切生动平易更加人性化。土地总有满腹心事无以诉说,只能静看无数春秋从身边走过,土地总有万丈凌云志,但其沉静的品行,也只能以一颗平常心闲酌云聚雨落。但,这不代表土地没有思想没有深度没有志向和胸怀。
为什么土地“眼睛常闪泪光”?因为对土地“爱的深沉”的赤子难觅、至于“固执地寻找着”的、懂得土地心事的“宇宙间的知音”更是千载难逢。古人曾说:“天高悬日月,地阔载群生”。土地之悲悯,也许始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也许源于见惯了土地上发生过太多太多的不忍正视的悲剧,也许源于土地的厚重与苍茫。土地也想找个诉说的对象,自己的内心也对美好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土地也不希望在自己的身上有硝烟弥漫有枪炮震响,对无奈是知音难觅,没有任何事与物能与土地推心置腹——当然,也许农民能听懂土地的心声,但与土地处于同一个水平线的农民,却无法决定土地的走向,并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交流,也仅仅与限于如何让庄稼更加优秀与丰硕,其他农民也无法深入土地内心世界。因此,土地寻觅知音,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与梦想,“也许这是美丽的错误”。但就是这“美丽的错误”,才使得土地在时空之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正是这“独一无二”的孤独与深沉,还有无法替代的博大高深,才让土地的存在之美,变得“永恒无疆”。
土地的孤独坦荡而不狭隘,也与寂寞无关,因为对于土地而言,寂寞是常态,繁华只是过眼烟云。所以说,因为土地的包容性极强,具有一个能容世间任何维度和事物的博大胸怀:“有什么,你不能包容”看似反问,其实就是斩钉截铁的回答。即便是托举无数的脚步,也随遇而安,无悔无怨,并以忍辱负重的担当,托举着希望的脚步向上向光向希望。“即使都踩在/你的头上/一切随你而生/一切随你而长/一切随你而亡/一切因你而有了重量”。因为有了土地的涵养,生命才有了生机、才有了内涵、才有重量。这一节中,诗人与土地对话的方式,阐述了土地的博大、包容与厚重,也真切地表达了对土地的虔诚的膜拜与敬仰。
我们所生活的星球,虽然在太空中俯视,是蓝色星球——水域面积要比陆地大得多,但这个星球的名字偏偏叫“地球”。其中的缘由,就是我们脚下是:“土”是“地”。只有坚实的土地,才让我们心中踏实自己,离开了大地,就没有了重力,就没有立足之处,也就像安泰俄斯一样,一旦离开母亲——大地女神盖亚的怀抱,没有了力量的源泉和生命的根基。只有土地才让我们对每个新的一天充满了希望。土地,的确是土的,也是最朴素的,看上去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颜值,似乎是丑陋的,但在诗人笔下的“土地”却闪耀哲学的光芒:“丑陋的/却最美丽//沉默的/却最辉煌”。其实,诗人眼中土地的形象,更像龙的传人的画像,看上去平静平凡之下,总是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历尽数千年的磨难劫波,依然屹立世界东方,总是在历史的波涛中蓬勃着伟大复兴的力量。所以,诗人笔下,其实是心底东方土地的形象啊,看似朴素无奇,却“饱含着万物不朽的/真理”。
“因此你是圆的”,这看似自言自语的、家常话式的诗句,却深深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让人不由得想起我们的祖先的无上智慧——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又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但在相对的一动一静之间,天无垠,地有有什么起点和终点呢?“没有起始/只有延长”,由此看来,诗人李铁龙先生,是站在大宇宙观的角度,扬起如椽之笔,从古老东方出发,站在辽远宇宙的高度,俯瞰这蓝色星球上的土地。这又不禁让人想起那著名的“小小寰球”的诗句。具有大智慧的诗人举重若轻,把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用诗的意境,给平凡无奇的土地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
有人不无刻薄地指出,当代诗歌,以空诗为多。何谓“空诗”?即那些空有诗歌形式,而无优美格调、深切内涵,甚至无诗歌形式的“伪诗歌”。其实真正的诗歌,需要的是踏实、需要的是流畅、需要的是美的意象、需要的是深刻内涵、需要的是每一个诗人的一颗诚挚的心。而从《土地》这首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李铁龙就拥有有一颗真挚的心,他的诗作虽然没有太多的所谓的诗歌技巧,但这种朴实沉稳而执着的诗歌,对于当代诗歌复兴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和引领作用。
我们期待着李铁龙先生能诗心常新常真,为广大读者创作更多更好更具探索意义的好诗。
2022年11月26日
写于长春绿园泰安东街“苦乐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