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殷晓媛:《MIDI诗译时代:从音色竞标到跨界并臻》

——兼论《直角之诗》法英德西汉版之垂直校正及博物式写作

2017-05-17 21:57:17 作者:殷晓媛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歌翻译中,译者给文本带来怎样的差异?译者特质是高光还是杂音?文本忠实带来的是复刻版式的搬运主义,还是模刻的丝丝入扣?要辨析译本差异,探源其发生机制无疑是第一步。

一、大脑的烟花:从视觉皮层开始的分流

  诗歌翻译中,译者给文本带来怎样的差异?译者特质是高光还是杂音?文本忠实带来的是复刻版式的搬运主义,还是模刻的丝丝入扣?要辨析译本差异,探源其发生机制无疑是第一步。以译者为单位的语义学体系酷似编程类似、遵循固有规律(行文节奏、用词频率、感情色彩)的一类应用软件,虽然感性、延展性、不可量化性标志出其与“宏”的批处理的迥异,但其生物学上的触发机制是相同的:一、原语言文字符号辨识;二、信号传输还原;三、语义联想、经验激活;四、跨语言关联;整合;第五、翻译输出。

  显而易见,决定诗歌翻译多样性的因素主要存在于第三-五环节。在第一、二步中,文字被我们的眼球所捕捉,经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接收处理,由视神经传到LGN。此环节性质为单纯传输,不存在信息处理的介入,故视为无差异。自第三步起,信号传入主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传入位于梭状回上负责进行特异性抽象表征的VWFA (Visual word form area,视觉词形加工区),和负责处理复杂句型,篇章加工的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经运动区(motor area)后信息传输至布洛卡区(Broca’s area……此间个体参数的不断加入便给最终输出结果带来了种种差异。实验表明,后天语言经验的不同,比如母语为汉语者和英语者,在VWFA反射区域的位置存在差异,而对外语的后天学习会引发神经网络的自动调节,从而激活该语言的反射模块。故,译者语言经验直接决定译本品质,是有其生理学机制的。2017年,Alexander G. Huth和他的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首度提出"semantic atlas"(“语义云图”)的说法,其中提出大脑在处理“wife”(妻子)mother”(母亲)等单义词汇时,只激活了直径几毫米的区域,而多义词则会激活多个彼此独立的区域。此理论无疑为翻译的个体差异化提供了脑科学和视觉认知心理学的佐证。多义词对于译者来说,与其专属记忆、偏好、象征意义有关。比如双拼输入法“han zi”,在不同个体屏幕上出现的第一个词可能是“汉字”“韩资”“汗渍”,人对于定义的累积,对于概念的第一反射,无不通过阅读、交流与亲历,不断加以印证。

  单就字面“意义”而言,牛津、韦伯斯特、柯林斯、杜登大辞典……中的定义尚且千差万别,人脑并非AI,并非直接启用导入的词典,小说中类似“The man in the doorway struck a match and lit his cigar. ”(“站在门口的人划燃火柴,点上了烟”,欧·亨利《二十年后》)的无歧义直陈句众多,而诗歌则具有弥散性——每个词在与上下文关联不够紧密时,其意义都在区间内做“布朗运动”。例如下面这个结构极其简洁的句子:

Faire une architecture/c’est faire une creature

  该句出自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功能主义之父”·柯布西耶①的《Poème de l'angle Droit》(《直角之诗》)E. 4 “特质”(法语原文)。

  这两行诗汉语可译为“建筑即造物”, 将建筑物与有机生命体类比,进而探寻功能设计与上帝造物之妙的殊途同归。然而翻译为其它语种后便发生了微妙变化:

To make architecture/ is to make a creature.(英语版,Kenneth Hylton译)

Hacer una arquitectura/ es hacer una criatura. (西班牙语版,Pedro Piedras Monroy译)

Einen Bau machen heißt /ein Geschöpf machen(德语版,André Otto译)

  法语中系动词“être”被翻译成英文中对应的be动词及西班牙语系动词ser,而在德语中被译为了heißen(叫做、称为),实际上德语中也有与前三者对等的助动词sein。杜登大辞典词条中heißen相关义项为:

in einem anderen Zusammenhang, einem Wort in einer anderen Sprache o. Ä. entsprechen; das Gleiche bedeuten, aussagen, ausdrücken(在其它上下文中的意义;在其它语种中的对应词汇;陈述、表达相同的意义)

  例如:

Die Reife des Mannes: das heißt den Ernst wiedergefunden zu haben, den man als Kind hatte beim Spiel.——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重拾孩提时在游戏中的那份认真。——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可见即使在几乎不存在多重语境映射的情况下,译者自我默认自由度的大小,换而言之译者对专业性认知的心理底线,成为了译本与原本重合度的决定因素,类似地形图的等高线,标示着文本因子的最大游离范围。

  诗歌语言的精髓不在字面定义而在特定组合相互化合衍生的思想、情绪图谱,这就留给了文化差异、个体经验、认知与判断更宽泛的延伸空间,发散、留白与余味等创作技巧同时也赋予了诗歌语言多重阐释的可能。每位跨语言工作者,包括翻译家、多语言写作者、非母语写作者,都是在可能的错位、变异、缺失表象后寻找意义的交集,补全宏观对称中的空缺。

Flammèche dérobée au trépied 

qu'alimentent les dieux pour 

assurer les jeux du monde...

——B2 ESPRIT

  le trépied通常指摄影的三脚架(英语tripod),作何解释?trépied上的Flammèche(“火花”) 此处如何理解?这需要译者有希腊神话的储备:在德尔菲神谕相关神话中有一种用于多种宗教仪式的“三足祭坛”,相传它被支在阿波罗神庙内殿9X12 ft.阿底顿ἄδυτον / Adyton)之中,一条涌出迷幻气体的地裂之上,皮提娅(女祭司)就坐在上面,进入一种如醉如幻的状态并传递神谕。荷马史诗中曾提到“三足祭坛”作为田径运动的奖品和赠礼,在之后的时代,它被隆重装饰并加诸铭文,除表彰嘉奖之外,也用于赠送贵宾。

  为何如此理解?因为在前两节中,作者称颂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的人类精神,浩叹“漫漫千年征程”(A3)并提出“当对峙的果实成熟/联盟便缔结/那必将通过而分解的水流/通过并分解”,无尽的拼搏与抗争,不断的协调和反思,无畏的英雄气概融合着圆融的智者特质,人类为某种荣耀而奋起,同时聆听神的开示。

  我们再看下文接的是:

  Mathématique!“精确的,严密的”这里翻译成“多么精妙的机制”,与上句“世界大游戏运转的动力”承接,由此“三足祭坛”完成了因果关系:偷取其上的火花敬献神祗——神祗提供世界运转能量——整个循环形成一种默认机制。

  因此可以译为:

以从三足祭坛上窃取的火花 

供奉神祗 

以求得世界大游戏运转不息 

(殷晓媛译,《当代国际文坛》,2017年出版)

 

二、直角原型:甲骨文、四分相与蒙德里安

图片1 

 

  一直以来,《直角之诗》本身结构与文本的双重符号性,包括其抽象的未来主义画作,都成为诸多学者和专家争论的焦点。其中Dr. Louise Pelletier的《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Hinge》种中有专门研究《直角之诗》与勒•柯布西耶宇宙观、建筑理念、对科技及人类发展态度的《作为拼贴的轴测法:勒•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Axonometry as Collage: Le Corbusier's Poème de l'angle Droit》)、Jean-Louis Cohen的《伟大的勒•柯布西耶:全新模式》(《Le Corbusier Le Grand: New Format》)、Juan Calatrava的《勒•柯布西耶与直角之诗》(《Le Corbusier. Das Gedicht vom rechten Winkel》)等。对进行了美学、建筑学和哲学深度上的解构。东正教圣壁屏饰结构的19首诗,从上到下分成了A-G7行,最顶行往下依次为:

A“环境”(绿色,5首)

B“精神”(蓝色,3首)

C“血肉” (红色,5首)

D“融合”(橘色,1首)

E“特质”(白色,1首)

F“奉献”(黄色,1首)

G“工具”(紫色,1首)

  每一首勒•柯布西耶附有亲自绘制的珍贵图稿,它们可以看做其宇宙沙盘与理想架构的降维,一种支承其思想体系全盘的轴形结构——“环境”是人类与元宇宙(具象为昼夜、大地与海洋、坚硬之物与流动之物)从“两极对立”到“唇齿相依”的智慧对流与边界磨合的过程,从认识自我、洞察万物、设定立场到消解矛盾,摸索出恒久的生存之道;“精神”自内“ 为指头与大脑/配备一件/灵敏的放大工具”(B2)以磨砺心智,由外“摧毁桎梏”(B3)以延展疆界,人类受太阳指引而发明“日晷与日历”(B4),而又发明了“遮阳装置”以应对过度的光照,这是人类精神富有弹性、游刃自如的明证;在“血肉”一章,人类的蒙昧与乖戾被以血肉之躯的形象投射纸上:“耕牛”、“狗”(C1……接着“女人”(C3)出现了,她们也是某种数学因子,“总出现在十字路口”,以爱情启迪对随机、宿命、惰性、冒险的认知,最终人类在“上帝的在场”中得以“回归”(C3),男女两性几乎在一种相互补全的物理机制中结合(C4);当精神与形骸的框架构筑完毕,人类个体或团体之间,便需要经由类似“共融仪轨”(D3)的激烈过程来完成彼此的认同与关联,这是充满阻力,也是波澜壮阔、令人肃然起敬的;在这种大融合基础上实现的求同存异,领异标新的“特质”,才具有更稳固的根基、“永不衰老”(E2)的“亚马逊女战士”一般持久的能量供给,并引向利他与无私——“奉献”,“ 我收到满捧的馈赠/又将它们悉数献出”(F3)。最终,一切收缩为一个“炭笔”(G3)画出的“直角符号”,“ 既是答案,也是方向”,对世界的探讨在此告一段落,雄心与实干,激情与睿思,探索与内省,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勒•柯布西耶这些画作中象征式的笔法和深具哲学涵义的几何结构,也是其相对硬朗、艰涩诗句相辅相成的柔性填充物。

  当我们试图解码A1中的以下诗句时,这幅配图无疑为细部符号设定的推断提供了印证:

图片2 

Ponctuelle machine tournante 

depuis l'immémorial il fait 

naître à chaque instant des 

vingt-quatre heures la gradation 

la nuance l'imperceptible 

presque leur fournissant 

une mesure.

 

  灰色矩形色块是大地的符号,均衡穿梭于其上下方、位于第二、四区间的两个贝塞尔曲线(Bézier curve)半圆,便是太阳轨迹与地平面相交形成的昼夜(几乎用到一种捕捉月食影像等常用的延时拍摄技法)。左右均是暖色系,而又有橙黄、橘红、梅红、淡紫之分,这便是勒•柯布西耶诗中所述“渐变的序列”、“仿佛难以洞悉的色差”——在渐进层次中呈现的大自然数学机制,一种精密有序的无形镌刻。图像的拙朴与文字的缜密形成对照,正如色块与线条间充实与制约的关系。翻译时,需要将勒•柯布西耶生平致力于的发明、成果、创想与学说纳入视野,辅以其配图的符号意义,去进行解读。如其发明的“Le Modulor”(人体黄金比例),是“人体工学”的立论基础与依据。而其著作《自建筑之诗中来》(《Von der Poesie des Bauens》)则将城市规划与诗性激情作为比照,建立一种理智与冲劲、按部就班与颠覆革新之间的纽带。

图片3

图片4

  此段翻译为:

它仿佛一台恪守时值的机器 

自远古以来运转不息 

镌刻出二十四小时 

时刻间渐变的序列 

那仿佛难以洞悉的色差 

几乎提供了一组 

度量衡

(殷晓媛 译)

 

  再如A3中配图与部分诗句如下:

图片4

Mais je me suis mis debout! 

Puisque tu es droit 

te voilà propre aux actes. 

Droit sur le plateau terrestre 

des choses saisissables tu 

contractes avec la nature un 

pacte de solidarité : c'est l'angle droit 

Debout devant la mer vertical 

te voilà sur tes jambes.

 

  对A3观察将其分为了两大视觉中心:直立的人与被等分为四区间的圆形。在此诗前半段,“面向苍穹”“脊背紧贴大地”,一种“平行” 、一种“休憩、伸展、永眠”的姿态无疑奠定了基调,即内驱下的苏醒、意识与变革,从平行的重力依赖,到选择象征自母体分离、更为艰辛的直立行走:既然选择了站立(指人类进化史),便应当有所行动,不应空负虚名,而最富有先见性的行动,便是首先伫立于万物之巅(图中圆形Y轴正半轴),体察自然万物,去“订立盟约”,设立以人为支点的共生规则。这“直角”构成神圣而简洁的十字:人与万物以充满对称感的姿态交汇,而人自身处于上升、平稳、鸟瞰的中心位置,因而整段翻译为:

但我站起来了!

既然你直立

那么你适合行动

直立于这大地

可感知的万物的大地 你

与自然订立互助盟约直角

直立于大海之前 垂直地

你立于双脚

(山水如歌译)

 

  B3图最为醒目的是位于其黄金分割点的三层平台,由下往上渐次开阔,可以理解为“以大地为体用/向四方的地平线开放”和“摧毁桎梏”的具象化。人类符号位于第二层,尚未达到彻底冲破藩篱的境界与条件,而建筑本身亦是人类局限的投射,完全置于无限自然之中,并非人类安全感与归属感所允许。B4中起、终点分别重合,而轨迹高低迥异的太阳,与两道轨迹间装备有“遮阳装置”的建筑,则与“从艳阳高照的夏至/到天光旁落的冬至/而春分秋分如平野延伸”相互呼应。

图片5 

  以下段落的翻译便由此水到渠成:

Entière en soi 

faisant son affaire de tout sol 

ouverte aux quatre horizons 

elle prête sa toiture 

à la fréquentation des nuages 

ou de l'azur ou des étoiles 

 

以一己之力 

与大地山河互通有无 

它以四边天陲为界 

为穿梭往来的流云 

一蓝如洗的苍穹或星宿高照的夜空 

提供庇护之所 

(殷晓媛 译)

 

图片6 

  再如,E3配图相对抽象,与之前的几幅相比,几乎完全放弃了横平竖直的色块与线条布置,自稳健中变异出一种超现实画风,意旨何在,则需要从文本中挖掘其深意:

图片7 

Catégorique 

angle droit du caractère 

de l'esprit du coeur 

Je me suis miré dans ce caractère 

et m'y suis trouvé 

trouvé chez moi 

trouvé 

Regard horizontal devant, 

des fleches


毋庸置疑 

这性格的直角 

灵魂与心魄的 直角

我与性格中的倒影对视 

发现自身囿于其中 

与自我交织一体 

栩栩如生 

目光横向延展 

宛如箭矢

(殷晓媛 译)

 

  通过对诗句意象的梳理,不难理解图中的纺锤形所代表的是眼球的晶状体——一道洞烛与观想之门,而穿过晶状体的手则是“性格中的倒影”,它与我们如此类同、近在咫尺,似乎是一缕呼吸便会扰乱的倒影。我们与之“对视”、继而发现其与自身的一体性,这是由虚入实的自体觉醒,“这性格/灵魂与心魄的直角”是一种最巧妙、利于审视的角度,在关联与疏离之间,在结盟与抗衡之间,既然直角间物质均已内化,成为自我的左膀右臂,目光势必横向铺展,在天地间拓开更大格局。

  直角是美学的、哲学的,更是数学、物理与符号学的,它是一种渊源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原型(archetypes),在各领域形成的分支各行其是却又时常不期而遇。上古的甲骨文中,“土”字是一横线上加一凸透镜状图形,或简化为一横一竖,形成标准的直角,这是极简的原始宇宙意识,也是象形字构架逻辑的发端。再比如“田”字,甲骨文中有类似九宫格的3*3写法,也有上12三个“田”字交叠而成的直角格谱,这充分体现古人对自然界原型的删繁就简能力,及对直角这一稳定角度的敏锐与崇尚。而包含诸多直角图形的梅塔特隆立方体( Metatron's Cube),则是人类诠释宇宙的最初模型。在自然界中,有诸多天然形成的直角图案,如萤石、黄铁矿,而裂缝也总是在接近直角的方向生成新裂缝,可参见皲裂旱地纹理。而在符号学上,图腾、纹章、家徽也经常出现以直角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图案,如佛教的万字符(swastika)、各种宗教和地域文化中的均频繁见到的十字图案、美洲原住民的太阳符号(圆圈外纵、横向相互垂直的日光)、夏季符号(以垂直于地面的多条平行线代表日光)。而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创立的“格子画”(lozenge painting)则直接将物体轮廓简化为锁定于直角矩阵内的封闭区块。占星学上,两颗行星在黄道带上位于相互间隔90度的位置,称为“square”(相刑),也叫“四分相”,比如金星刑火星,是代表张力、冲突、向左的强硬相位,同时也预示惊人能量的孕育与爆发……直角有如清晰的经纬阡陌,是对立也是坚固,是掣肘更是铆合。它是宇宙及一切事物二分化必然带来的秩序与美感之象征。

 

三、钢琴的孤标傲世与MIDI的畅通无界

 

  要比较译本的品质、特质与气质,必须将其放在以作者文化时空点为原点的HWV三投影面中研究其形体关系,除时空外的第三维便是译者自身的个体特性,这决定了在形体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形状——或许正是面向读者那个面,即整部著作最具透视感、个性与号召力的那个面。

  纵观《直角之诗》几种外译本,无不带着译者人生经历的烙印与职业特征。英文版译者Kenneth Hylton是一位专业性极强的资深译者,曾译过《Paris la ville et ses projets : a city in the making》(《巴黎及其建筑规划: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Le Corbusier & the Mystique of the U. S. S. R.》(《勒•柯布西耶与苏联的神秘性》)等多部勒•柯布西耶著作,及《Horsexe: Essay on Transsexuality》(《Horsexe:性别转换症论》)等社会研究类图书,他的译文精确、明朗,体现出建筑式的细节照应,句词无不考究地各就其位。虚词一般灵活度较高,在句子中犹如图钉:位置并非顶级优先,只需受力合理、将整个框架固定住即可。但Kenneth Hylton体现出的形式对称上的完美主义令人惊异。比如“Comme”——“Just as”、“ ne”——“not”、“ De même”——“ In the same way”,再从内容剖析,B.4一诗有几个重点概念:“Brise soleil”,中文译为“遮阳装置”,是一种安装于建筑向阳面顶部、由若干根扁平条状、板状金属、混凝土组成的百叶窗式结构,用于遮蔽从高处射来的日光。在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Palace of Assembly)米尔瓦基艺术博物馆(Milwaukee Art Museum)和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地学院(Geosciences Institute of Unicamp)都安装有该种结构。令一个是Vignole,其它语种中为Vignola,是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贾科莫•巴罗兹•达•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建筑五柱式》作者。勒•柯布西耶打破了维尼奥拉学派的“建筑三段式”,提出了“新建筑五点”。故本诗中:

 Et Vignole - enfin - est foutu ! 

Merci ! 

Victoire !

  “维尼奥拉”是古典复兴建筑的象征,西方广泛认同的古典柱式的首倡者,他“est foutu”其实是笼罩建筑界学术思想几个世纪金科玉律的颠覆、旧秩序的打破与新秩序的建立。

维尼奥拉——终于——完蛋了!

谢天谢地!

我们胜利了!

(殷晓媛 译)

  Kenneth Hylton的英译本,总体中规中矩,没有个人主张的投射与植入,极具学术风范:

法语原文

Kenneth Hylton英译文

B. 4 ESPRIT

Comme sont unis par l'exactitude 

les nègres de Harlem 

ne se touchant pas mais 

à des distances en chaque 

seconde différentes 

De même 

dansent la Terre et le Soleil 

la danse des quatre saisons 

danse de l'année 

la danse des jours de 

vingt-quatre heures 

le sommet et le gouffre des 

solstices 

la plaine des équinoxes 

l'horloge et le calendrier 

solaires ont apporté à 

l'architecture le "brise-soleil" 

installé devant les vitrages des 

édifices modernes Une 

symphonie architecturale 

s'apprête sous ce titre :

"La Maison Fille du soleil" 

 Et Vignole - enfin - est foutu ! 

Merci ! 

Victoire !

B. 4 MIND

Just as the negroes of Harlem

are united by exactitude

not touching but

at distances that

vary every second

In the same way

the Earth and Sun dance

the dance off four seasons

the dance of the year

the dance of the twenty –

four hour day

the summit and chasm of 

solstice

the plain of equinox

The solar clock and

calendar have given

architecture “sun-breaker”

placed before the glass surfaces

of modern buildings. An

architectural symphony

composed with this title:

“The house, daughter of the sun”

…And Vignola –at last– has had his chips!

Thank you!

Victory!

 

  西语版译本众多,其中以下三个译本值得关注:

  译本一:Valeria Castelló-Joubert Ricardo Ibarlucía共译

  Valeria Castelló-Joubert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哲学与文学(Filosofía y Letras)教授、文学博士(Doctora en Letras),国立圣马丁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 General San Martín)建筑美学与哲学(Estética y Filosofía de la Arquitectura)客座教授

  Ricardo Ibarlucía

  国立圣马丁大学人文/哲学(Humanidades / Filosofía)教授

  该译文为二人共译,Valeria主攻19世纪文学, 著述颇丰,曾研究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故在文学源流及美术史料上的建树,均成为了其翻译本书中的助力。

  译本二: Hernán Marchant

  Hernán Marchant②持有索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La Sorbonne, Paris)现当代建筑史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 in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曾任智利大学(Universidad de Chile)建筑学教授及后来的设计学院院长(Head of Design Department)和建筑学院(Schools of Architecture)学术总监。

  他被勒•柯布西耶基金(Le Corbusier Foundation)聘为研究员,受邀在其亲自设计的自己的公寓中入驻三个月。

  译本三:Pedro Piedras Monroy

  Pedro Piedras Monroy③: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Universidad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历史地理学教授,图文并茂的画册译本由Círculo de Bellas Artes④出版。

  由于Hernán Marchant译本暂时欠奉,我们对比一下Ricardo Ibarlucía&Valeria Castelló-JoubertPedro Piedras MonroyB.4一首:

Ricardo Ibarlucía & Valeria Castelló-Joubert西译

Pedro Piedras西译

B. 4. ESPÍRITU

Como están unidos por la exactitud 

los negros de Harlem 

sin tocarse pero 

a distancias en cada 

segundo diferentes 

Asimismo 

danzan la Tierra y el Sol 

la danza de las cuatro estaciones 

la danza del año 

la danza de los días de 

veinticuatro horas 

la cima y la sima de los 

solsticios 

la planicie de los equinoccios 

El reloj y el calendario 

solares aportaron a 

la arquitectura el “brise-soleil” 

instalado delante de los cristales de los 

edificios modernos. Una 

sinfonía arquitectural 

se prepara bajo este título: 

“La Casa Hija del Sol” 

… ¡Y Vignola – al fin – está perdido! 

¡Gracias! 

¡Victoria! 

B. 4 MENTE

al y como la exactitud une

a los negros de Harlem

sin tocarse pero

a distancias a cada

segundo diferentes

Igual

danzan la Tierra y el Sol

la danza de las cuatro estaciones

la danza del año

la danza de los días de

veinticuatro horas

la cumbre y el abismo de los

solsticios

la llanura de los equinoccios

El reloj y el calendario

solares le han dado a

la arquitectura el “rompe-sol”

instalado ante las cristaleras de los

edificios modernos. Una

sinfonía arquitectónica

se apresta bajo el título:

“La Casa Hija del Sol”

.. ¡Y Vignola –por fin– se jode!

¡Gracias!

¡Victoria!

  译本中段几乎一致,但二者对整首诗诠释向度存在一定夹角,这也使得细节拿捏上比较忠实于各自的解构的中心立意:

  前者题目译为“ESPÍRITU”,即与 “物质”相对的“精神”、与 “躯体”相对的“灵魂”、,而“MENTE”则更着重“心智”、“思想”。由于下文有“Chair”(“血肉”)一章,似乎对应翻译为“ESPÍRITU”( “灵魂” )更为妥帖。再梳理全诗脉络,先是思索“地球与太阳的共舞”——彼此陌生、生活空间相互隔断的人群,统一于太阳精确的刻度,呼应于外部“日晷与历法”他们形成了内部的节律,并学会了与太阳舒适共存的智慧——发明了“遮阳装置”,这无疑是一种不断进化中习得的思考能力,故“MENTE”更胜一筹。

  有了整体把控,再加以细部雕琢,原诗的光彩便渐次焕发纸上:

  细部1.la cima y la sima”与“la cumbre y el abismo”:“ la cima”是“顶上”,比如“la Cima del Everest”,“珠穆朗玛之巅”,“ la sima”是“Cavidad grande y muy profunda que se adentra en el interior de la tierra”(天坑、深谷),二者尾音相同,朗朗上口。“la cumbre y el abismo”(“顶峰与深渊”) 则相对有失自然。

  细部2.brise-soleil”——“rompe-sol”:前者沿用法语原文,后者意译为西班牙语。翻译中除特殊符号,一般建议译为读者的语言,即使需要加注。

  细部3. 介词“delante de”和“ante ,后者是面对,如面对观众、面对敌手:

Cualquier otra dificultad no es nada ante ésta. 与这个困难相比,其他的都算不了什么。

delante de=in front of)位置在……前面,符合此处位置描述的句意。

  细部4.Y Vignola – al fin – está perdido!”维尼奥勒终于消失了!

Y Vignola –por fin– se jode!”维尼奥勒终于完蛋了!

  与其说“消失”,即从视野中淡出和被遗忘——一种柔和消极的隐遁姿态,不如译为“完蛋”,正面的挑战与交锋,新思想体系落成,旧戒律神话破灭,更透彻有力,也更忠实于“être foutu”原意。

 

  虽然有理论认为,优秀的译者在译本中是“隐形”的,尽量隐去自我气息与个性对原著的干扰,但译者的音色无处不在,无须音乐中的“个人标签”(如Usher的作品里经常出现自己的名字,Pitbull的多首单曲中都能寻到“Mr worldwide”的影踪),即可识别出译者风格,如油画鉴别中画布纹理与织法、笔法笔触、工艺、签名、画家的个人癖好……终极目标在何处,译者的融透、同化与消遁,或是以自身特质为基座,为译本架设一个更高起点的平台?

  如果将原版比作“钢琴”,翻译工作无疑是一场音色竞标。驻场式的文化固有性决定了原版与源文化间安泰俄斯与大地的不可脱离,正如绒毡小木槌在钢丝弦上发出的原汁原味的声音——读者期待的理想态,但这种“理想态”界标清晰,不具有文化迁移后的协调性。一直以来,翻译标准正如电子键盘乐器领域的乐器之争,一方面经历了多角度、长时期的审视,一方面自身在进行令人惊异的演化。全配重键盘电钢琴,加之对顶级三角大钢琴的采样,以及物理建模等技术,能否作为乐队演奏中作为钢琴的替代?力度响应的瓶颈?仿钢琴手感的木制击弦机?或者,这真的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心吗?

  若一味泥古、刻板,不愿通过翻译赋予文本中特有文化符号某种开放性和世界性,原文的灵魂与真义便不曾被“盘活”。而读者接触到的首先是字面,必须通过这些林立于字面意义平面之上的地标式符号去进行格式塔式视觉补全。与其将国际象棋的Rook(车)与 Bishop(象)生硬置于楚河汉界之上,再以繁冗的注解增加读者往复阅读的操作难度,更佳的做法是创造一个兼容的微型模拟环境,一套独立于原文文化、而又与其镜像相似的虚拟系统,在其中进行有形符号重铸,以最大程度维护其内容物的完整性与流动性。

 

  如:

Laissez 

fusionner les métaux 

tolérez. des alchimies qui 

d'ailleurs vous laissent hors 

de cause 

C'est par la porte des 

pupilles ouvertes que les regards 

croisés ont pu conduire à 

l'acte foudroyant de communion : 

"L'épanouissement les grands 

silences"... 

——《D3 FUSION

  “conduire à l'acte foudroyant de communion”一句处于整段中类似“板块交界地带”的位置,张力十足,也是容易因挤压和断裂导致非正常能量释放的薄弱处,它承接“经由那些 /洞开的眼眸之门/彼此对流的目光”一句加入合奏,能量翻倍并引入全诗的高潮“‘壮丽的沉默正在盛放’”, 此句能否激起读者的共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整首诗的认同感。如何达到最佳翻译效果?“communion”即“ full communion”,基督教仪轨,即“通过圣餐仪式,不同教会组织与群体间彼此承认,共同遵守基督教核心教义,在信仰上达到一种不以教堂单位为界的一体化。”因此译为“激起一场猝不及防的共融仪轨”,与前文“就让金属与金属/彼此/熔合吧”呼应,同时,仪式式的神圣、隆重与盛大,也为下文中“壮丽的沉默/正在盛放”的“壮丽”一词注入了深厚的意蕴与磅礴的庄严感。

  整段译为:

就让金属与金属 

彼此 

熔合吧。有炼金术 

帮你 

洗脱罪名

经由那些 

洞开的眼眸之门 

彼此对流的目光 

激起一场猝不及防的共融仪轨:

“壮丽的沉默

正在盛放”

——《D3 融合》

 

  如果将目光锁定在高仿,势必视野越来越狭窄与片面,钻入了技术形式主义的牛角尖。因为模仿就像渐近线,距离只能无限趋近于零而不可能等于零。与其追求形式腔调的同质化,不如转而寻求深层韵律透出的最大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殊途同归,才是万物数学原理的明证。

  大家耳熟能详的《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片尾曲,有Maksim MrvicaDavid Garrett等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版本之一、荷兰王牌交响金属乐队EpicaThe Classical Conspiracy》(《古典阴谋》)专辑中的该单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原作。拥有主唱Simone Simons、资深键盘手Coen Janssen、贝司Rob van der Loo、鼓手Ariën van Weesenbeek、节奏吉他Mark Jansen和主音吉他Isaac DelahayeEpica,融合了哥特、死亡、力量金属等风格。该专辑以匈牙利的米什科尔茨音乐节(Miskolc Opera Festival)为框架录制的现场专辑,由四十人交响乐团和三十人合唱团共同演绎,营造出的《加勒比海盗》凌厉高亢、气势磅礴、排山倒海,辨识度极高,与Hans Zimmer Klaus Badelt合作原声碟中提琴、钢琴引领的经典管弦配乐相比,气势更孤峭、浑厚、富有穿透力,可以说就传达电视视觉力度来说更为饱和和透彻,这也是译本的评判标准:不在于翻译家个体语言特征所体现的乐器音色差别,而在于对作者语言背后节奏、走向与主题的掌控程度和渲染效果。为了这种效果,可以不择乐器:夜愿乐队(Nightwish)的队长兼键盘手托马斯·霍洛佩尼(Tuomas Holopainen)就是一位乐器的多面手,无论钢琴、合成器、萨克斯风(saxophone 、黑管(clarinet)、吉他、贝司、鼓都炉火纯青。全方位的透视、测量、绘图、拆解无疑是决定一件译著精确度的必要步骤,跳过或敷衍这些步骤的翻译,从微观说是出现非文字的“拼图缺失”,从宏观来说是结构重心的改变和比例的失调。高屋建瓴的解构,主题决定风格,风格引导行文,无疑比字斟句酌的细节主义更为理智有力。

  通常,逻辑性越强的作品,如科幻、推理,翻译时越需前瞻后顾,反复打磨彼此连带、铺垫、呼应之处,直到整部译作宛如三问报时腕表内部一般天衣无缝。相比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确,诗歌翻译者容易轻敌:即忽视更具弹性出让空间的诗性语言潜在的几何之美——诗歌是一门自然曲线的文学,譬如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的米拉之家(Casa_Milà),来自波浪、海草、攀缘植物、蘑菇、海螺、蜂巢……天马行空的造型并不代表它们可以有悖力学原理。诗歌也同理,译者作为剖析者而非观赏者,应该敢于打破形式上即存的立面效果,去追求深层的平衡与合理。

  对于这项工程来说,纯文学层面的单向认知是无疑是贫瘠无力的,因此,贯通、交联、各领域的大融合才是本世纪译介所要求的层次,不仅是译介,也是创作;不仅是诗歌、也是文学、乃至整个人文领域的大主题。在这一点上,“MIDI之父”Dave Smith无疑是有先知般前瞻性的。几经周折,在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通过了他 “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缩写为“MIDI”)的方案,从此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有了“共同语言”, 可以彼此畅通无阻地进行通讯。

  “跨界”在西方世界早就开始践行,一面是艺术界人士对自然科学的探求,Epica发行的《The Quantum Enigma》(《量子谜团》)及新专辑《The Holographic Principle》(《全息原理》)均体现了这一倾向,而Haggard则发行了Eppur Si Muove(《伽利略的星空》),其原意是“但地球仍然在动”,出自伽利略名言,是其在宗教法庭上被强迫放弃地球绕太阳公转学说时说的话,专辑包括《All'inizio È La Morte》(《初始即亡》)《Per Aspera Ad Astra》(《穿越逆境与太空》)等,是对伽利略一生的顶礼与致敬。另一方面,学术精英早已意识到美与诗性普遍存在于谨严的学术之中,与其深层韵律存在共鸣。苏联数学家柯娃列弗斯卡娅 Sophia Kovalevskaya)就说过:“没有诗人的灵魂就不可能成为一位数学家。”(原文:It is impossible to be a mathematician without being a poet in soul.)数学家G.H.哈代(G.H.Hardy)则说:“数学家的图样,必须和画家的画、诗人的诗一样富有美感。它的理念,就像色彩和语言,必须用一种和谐的方式组织起来。”(原文:The mathematician's patterns, like the painter's or the poet's must be beautiful; the ideas, like the colors or the words must fit together in a harmonious way)。霍金合著《时间简史(普及版)》与《大设计》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是大跨界者中的典范与楷模,他年轻时获得布兰戴斯大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双修学位,之后前往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与自己的偶像、大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成为了同事。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好莱坞编剧,相继创作《猎人》(Hunter)、《麦吉弗》(MacGyver)、《星际迷航:下一代》、《夜间法庭》(Night Court)等电视剧作品曾获英国皇家协会图书奖。而化学家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则出过两部诗集:《变生状态》(《The Metamict State》) 和《沟壑与边缘》(《Gaps and Verges》)。

  “跨界”人们意识到之前早已发生,而今得以风行于世界,无疑得益于大数据时代高视角带来的人为边界的土崩瓦解。一方面,文艺创作者的作品中不断化入跨领域的信息与见解,如本人在2007年创建的“百科诗派”, “创作实验工场”与各领域几十位教授、博士、学者、精英组成的“学术智囊团”相辅相成,十年来所创作的“智库型长诗”, 涉及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符号学、史学、数学、犯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神学、音乐、电影、建筑学、社会学、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是诗性中理性、智性的觉醒,更是不可抗拒的时代趋向。这种在世界范围遍地开花的跨界意识,也必然推动着译者以交叉学科的解码装备武装头脑,以主动融入的姿态进入从扁平演变为多重结构的写作态势,在解读类似《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傅科摆》(《Foucault’s Pendulum》)、《所罗门王的指环》(《King Solomon's Ring》)等博物学之作时,能触到语言学平面背后的折叠空间,释放这种压缩所蓄存的最大能量。只有当伟大的作家、诗人被同样伟大的翻译家所诠释,他们的价值与思想才能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才能以无损音乐的格式,被编入世界历史交响的庞大曲库。

 

备注:

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1887 -1965),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出生于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又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主要著作有《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Urbanisme》)、《今日装饰艺术》(《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第一套颜色键盘》(《Premier clavier de couleurs》,为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色卡)《光辉城市》(《La Ville radieuse》)等。他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及弗兰克·洛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花了五年时间构思与创作于 1955出版。该作品被认为是他的艺术与哲学遗嘱。

Hernán Marchant 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研究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及其与拉美关系的专家,也是《直角之诗》首次译为西语的译者。在柯布西耶作品研究上享受美、法两国津贴,并应邀在勒•柯布西耶亲自设计并在1965年去世之前一直居住的公寓中入驻三个月。继其在美国的研究之后,Marchant教授又着手研究“勒•柯布西耶设计理念的演化”,以1929-31年间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和1961-64设计的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为对象进行对比研究。

Pedro Piedras Monroy研究学者、作家、翻译家,著作有《历史谱系》(《Genealogía de la Historia》)《马克思韦伯与印度》(《Max Weber y la India》)《收割遗忘》(《La siega del olvido》),译著有《诗歌史》(《Poética histórica》)等,其译作如LA NUEVA FOTOGRAFÍA, UNA POLÉMICA》(《新概念摄影,一场论争》)等,多次被美术圈( Círculo de Bellas Artes 发行的《密涅瓦》(《Minerwa》)杂志刊用

Círculo de Bellas Artes是一家位于马德里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筹建于1880年,被列入西班牙Bien de Interés Cultural(文化遗产)名录,该中心现集展厅、影院、音乐厅、会议厅、艺术工坊、图书馆等于一体,安东尼奥·绍拉(Antonio Saura)、爱德华多·阿罗约(Eduardo Arroyo)、胡安·纳瓦罗·巴尔德维格Juan Navarro Baldeweg)等著名艺术家、学者都曾在此中心艺术工坊授课。出版多种论文集、诗集和画册,及在西班牙艺术界享有盛誉的《Minerwa》(《密涅瓦》)杂志。

 

作者简介

  殷晓媛,“百科诗派”创始人,“泛性别主义”写作首倡者和系统理论阐述者,先锋跨界诗人、跨文体作家,智库型史诗、长诗、大型主题组诗作者,致力于全景图鉴式学科素材编码和雌雄同体式写作心理机制的体系搭建。中、日、英、法、德多语言写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翻译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三部个人诗集及四部翻译著作,其作品广泛分布于美、德、泰、加、澳等国刊物,国内散见《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作品》《山花》《朔方》《延河》《绿风》《诗潮》《上海文学》等各大刊物。代表作有11000行长诗《前沿三部曲》和六万行长诗《风能玫瑰》等,及地理、地质、心理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古典主义书法论、音乐、生物学、读心术、几何、摄影等主题系列组诗24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