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缺乏政治抒情诗——不知道这样为本诗定位是否恰当,中国人太缺乏自我见解——有的“狂人”又自我感觉太良好,一说自我见解就是反对一切,打倒一切,语言之肮脏恶毒,全不像一个文化人,更不用说传统文化了。这可能也是因为我自己(感觉文玲也如此)的一些感受比较倾向于本诗吧,所以我们看到本诗时,虽然第一印象受风气影响以为是变异的政治教科书,但稍作细思,即十分感动于先生的大悲大悯、忧国忧民。如果中国文人有一半能真正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风骨,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那么中国之崛起、中国文化、文学之崛起,指日可待。不知不觉又开始说好话了。 文玲感觉大海的意象用得好,我有同感。尤其一再反复出现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达成奇异的韵律,十分耐读。一头一尾序诗、跋诗的手法我更喜欢,尤其是序诗,具备大哲理、大智慧、大气象,令人震惊。第1节一开头我们就喜欢,如橘色曙光句,如彩色海风句,如鸥鸟句,如白帆句,可谓起手不凡,十分精彩。但第二章以后,感觉手法不是很新颖灵活,对仗太多,排比太多,反而单调了些。直到第四章甚至第五章后,才有了更多嚼头。总体来看,技术上的灵性似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李小东 文 玲
您好!首先恭喜您又有大作问世,且如此上乘,真是可喜可贺。 今晚,终于看到了您的大作《致大海》。一读这首长诗,我就被深深地感动和吸引,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由地大声朗读起来。一读再读,直至凌晨一点。又不由自主,班门弄斧写下了下面这些话。只因笔力有限,致使词不达意,心中纵使有万倾波涛,却只能化作笔下的苍白。幼稚之处,请勿见笑。 “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使一个又一个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普希金、郭小川、舒婷,相继写下直抒胸臆的《致大海》。近日,您——《狂雪》的作者、著名军旅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先生又再次以《致大海》为题,写下了扬扬近千行的抒情长诗。 诗歌开篇借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即使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堂——我还是要去传道。事情再简单不过:重要的是必须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这才是要害,这才是关键,其它事情都无关紧要。”开宗明义,表明诗人的立场和观点。即便海滩上种不出花朵,但诗人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把美好的愿望播种。我坚信,即便无一人倾听诗人的呐喊,他也不会停止歌唱;即便他奋笔疾书的抒写,化作不了痛击邪恶的利剑,他也不会冷眼旁观;即便如数家珍的讲述,变不成阻挡贪婪的金盾,他也不会缄口不言。他依然会放声高歌,他依然会奋笔疾书。诗人的信仰、良知,没法让他做到视而不见。 王久辛先生说:“我坚持诗歌三不写。没有激情不写,没有发现不写,没有修辞不写。我认为这三方面都有才能把诗写大气,写出大魂灵来。我和陀斯妥也夫斯基是一个思想,如果不能经世之用,也就是说,无病呻吟的话,不写。”通过这首长诗,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作者蕴含在心中的激情。读他的诗歌,犹如打开闸门的江水,大气、磅礴、一泄千里之势。 一句句慷慨激愤的诗句,如鼓点撞击心扉;一声声忧国忧民的呐喊,如涛天巨浪冲涮灵魂。诗人纯真一如赤子的心灵,日月可鉴;诗人撕心裂肺的呐喊,声震长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犹如排空巨浪,让人难以自己。读完长诗,我眼前不由浮现出诗人临海而立的形象。这形象是长衫飘飘,仰首问天的屈原;是举杯消愁,高呼“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是身住茅屋,却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王久辛先生的《致大海》,正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完成的,合时合事。大海这一意象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在诗人眼中,大海有荡涤污泥浊水的神力,有容纳百川淘涤万水的胸怀。面对巨浪涛天的大海,诗人直抒胸臆:
大海啊——翻起你 无尽的波涛吧, 请你把人类所有的耻辱埋藏; 大海啊——涌起你 掀天拍日的巨浪吧, 请你把所有人的哪怕是一丁点的 光荣——都高高地举向太阳……
擎起你的膂力,亮出你的气魄, 大海啊—— 用你刚正不阿与嫉恶如仇的 巨浪——来为领袖的箴言, 推波助澜,兴起横扫歪风, 澄清宇域的狂飚吧!
诗的开头,诗人以唯美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大海瑰丽的景象:“看桔色的曙光/在蔚蓝起伏的波涛上跳跃舞蹈,/迎彩色的海风/着琼浆的芬芳在自由地飘荡。/鸥鸟啁啾,仿佛从我的胸中飞出,/白帆点点,犹如渔歌扑入我的眼帘……”为诗人后面引出践踏美好的民族败类,作了鲜明的衬托,为诗人的满腔激愤作了铺垫。 “那是我们爷爷的爷爷安葬的地方,/那是我们爸爸的爸爸出生的地方;/那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奶奶/梦里至今还不停念叨的地方啊,/那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妈妈/故事里反反复复讲述的地方啊!”这是先哲前贤诞生的地方,是文明文化起源的地方啊,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渗透着多少志士仁人的鲜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这块圣洁的土地,我们有什么理由背叛养育了我们祖辈又养育着我们的母亲?可是,就有人“拿着把钳子,贼眉鼠眼地/这边绞断两条党纪,/那边剪断三根律吕。/酷似“文革”中,/那些违法乱纪的“英雄”。/仿佛,仿佛只要有人给钱,/给利,杀人放火打砸抢,/——他什么都敢干。”就有人“把党八十五年努力——/赢得人民的拥戴和信赖,/当作了交易中的杯盏,/酬酢交错中,便进行了/——偷换。”面对这些数典忘祖、跑官要官、权钱交易、鲸吞公款的民族败类,我们能不痛心疾首吗?诗人的眼中之所以饱含热泪,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