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教育部:教材中古诗词须达一定比例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4-09-12 11:56:35  点击:


的根源即古文、诗歌学起,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删掉实在可惜。像《登鹳雀楼》《江雪》这类诗词几乎人人儿时都曾学过,通俗易懂,如今也都会吟诵,可见这类删掉的诗歌也并不难,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007年,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伶官传序》《病梅馆记》等多篇古文名作。
  
  对于经典课文一一被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曾表示反对,把这类经典古诗词删去,会让青少年离过去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时代走远,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
  
  老师: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郭春熙“非常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
  
  郭春熙介绍,与人教版相比,粤教版古文诗词经典篇目相对较少,“最明显,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散文都少了,但唐诗宋词比例两者差不多。”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
  
  新华时评
  
  从传统文化中
  
  汲取前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9日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古典诗词和散文近年来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区中小学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引发热议;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们的选择结结实实反映了实际需求。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聂鲁达诗歌集首次 正式授权出版中文版

 下一篇:第二届国风文学奖在京颁奖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