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黄怒波称社会太庸俗 将借企业力量让诗歌回归现场


作者:  来源:新京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4-02-24 14:59:07  点击:


应该被承认,接受。对我来说,我希望能借我个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回归,这是建立中坤诗歌基金的一个初衷,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的主张是诗歌应该体现现场美、时代美,凸显一种张力,不和时代结合就没有张力。现在很多诗人的诗你读不下去,因为它和现实脱节,千篇一律,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国当下社会这么有张力,这么激烈,按说是个出文学作品的好时代,但中国诗人却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把握现代性,在他们的诗歌中现场是缺席的。
 中国当代诗歌 回归母语,回归现场

  新京报: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诗歌一定要表达社会,对社会发言吗?也许有的诗就是描绘个人经验的。

  黄怒波:这其中涉及两种美学观念,一种是碎片化的诗歌美学,就是诗要回到诗歌本身,一种是体现时代美的诗歌美学。当然回到任何一个单一的美学都是不对的,你不能再把诗歌当成政治工具,但如果诗歌脱离了生活,单纯描绘诗人的小我,也会让诗歌丧失大众的审美性。诗歌需要现场经验,中国很多诗歌受西方影响,对于现实不批判、不介入,为艺术而艺术,但应该看到,西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已经没有张力了。而中国社会现状是最有活力的,发展快,社会利益也变得多元化,这其中出现了巨大的张力,按说这种张力是应该形成新的诗歌美学。

  新京报:能谈谈这种诗歌美学吗?

  黄怒波:我提倡回到母语的怀抱,回到发展的现场。我的主张不是回到民歌体,而是回到母语的意象中,让我们的当代诗歌在嫁接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建构。比如押韵问题,因为模仿西方诗歌,我们的诗歌不讲押韵了,当下很多诗歌的写作故意打破韵律美,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有就是中国诗歌与色彩、山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大量处理与山水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回到这个场景中来。回到韵律之美,色彩之美,山水之美,这是我的提倡。

  新京报:回到发展的现场又是指什么?

  黄怒波:应该有一个现代性的视角,现代性不一定代表进步,但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政府会讲宏大叙事、中华民族复兴,都挺好,但这背后要牺牲个人,要求人们听从纪律,不能反抗,不能要求自由,这是现代性负面的东西。我们现在全面拥抱现代性,但贫富差距的分裂、人的分裂、精神的分裂,都是现代性的问题,如果诗歌不能理解这样的现代性,这样的诗歌是没有用的。

  我马上会有一个小说写作,写登珠峰,实际上还是回到现代性的问题,你会在其中看到中国当下社会如何被撕裂,但又如何伟大,充满活力。如果用一种诗歌来应对这个时代,它一定是野蛮的、不精致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不精致的,很野蛮也很有活力,就像一头公牛闯进瓷器店一样,把什么都打碎了。这也是我现在写诗的一种状态。

  新京报:你好像说过你的诗歌为中国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本。

  黄怒波:我的个人经验是很独特的,我是个商人又是个诗人,我深深被裹挟在这个社会最大的激流当中,这种感受是一般人没有的经验,是很独特的东西,我的文笔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我的诗歌主要是提供了新的文本,这个超越诗歌本身了,文本大于诗歌本身,这个很重要。

  人类脸谱行动 走完全世界,给世界画出一个脸谱

  新京报:听说你最近有一个21世纪人类脸谱行动,能谈谈吗?

  黄怒波:去年我登完珠峰,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来了,下山的时候我就在想,接下来干吗呢,真不想平平淡淡活着,登顶对我来说是惊心动魄的,但登了三次珠峰了,我觉得再登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接下来我决不愿在城市里待着,于是我就想做个脸谱行动。全世界有90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而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重要的历史记忆,我意识到我可以去参观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北岛“香港诗歌电车行”:诗歌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

 下一篇:呈现12年诗歌之路 何小竹出诗集《时间表》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