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文学奖将再次盛大启动,这届将外延扩展为“华侨华人”,主题是“华侨与辛亥百年”,沉重而又光荣的主题,以文学的样式展示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与崛起,荡气回肠的是血浓于水的赤子深情。
因为有第一届的良好基础,第二届活动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很多人都在期望,“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能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驾齐驱,在文学与侨的交汇点,走出一片独具特色的星空。对此,丘树宏用一个灿烂的微笑告诉我们,他的希望和我们一样。
一个香山人文的掘金者
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社会学者,也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芸芸众生,都试图把中山这座独特的城市放在放大镜下抑或显微镜下细细揣摩,并进行解读。人们都希望能够把这座美丽而又充满张力的城市诠释得精准而到位。
然而,一切诠注都似乎无法真正触及到中山市的血肉筋骨和精神内核。
直到有一天,丘树宏对于中山市的诠注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才仿佛恍然大悟。
“伟人孙中山的家乡,中国近代史的摇篮,咸淡水文化的中心,内外型经济的典范。”四句话,涵盖了中山市的前世今生;四句话,也浓缩了一座城市曾经的风云跌宕和独一无二的精神皈依。
所以,仔细咂摸着丘树宏名片背后中英文写就的两句话,心中每每就会很澎湃,那是中山带给人们的震撼。
“香山:一百多年前中国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
不了解中山的,看了这两句话,往往开始尝试着走进中山,走进一段不朽的历史。
我相信,一座城市是有生命的,而丘树宏与中山市,其实都已经互刻在彼此的生命之中。
实际上,从1999年初任职珠海香洲区委书记开始,他就注意到了八百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香山人文,并且开始做业余的研究。
刚开始,他触摸着尘封已久的“香山人文”,痛苦过、迷惘过。
“说起香山,很多人一定以为我说的是北京的香山,或者是河南洛阳的香山。这正是我之所以会有上面那种感觉的原因之一。我所心仪的香山,难道就只仅仅存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么?”
于是,丘树宏拨开历史的尘埃,开始了寻找香山之旅。
因为他是一位行政人员,才得以撇开考古式的揣摩,从人文历史与经济社会的特殊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去剖析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而又正因他是一位学者型诗人,才得以站在更高的视点,以最纯粹的感受诠释一座城市烟云背后的精神皈依。
“一语中的,高屋建瓴!”这是学者们对丘树宏的回应。
香山人文,悄然融合进丘树宏的血液中,并成长为一种独特思想和深厚情缘。因此,当2004年丘树宏从珠海调任中山时,他情不自禁地说:“我的香山缘和名片上的那两句话,也就名正言顺的回到她的原点了。”
站在香山人文的原点,丘树宏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在彼此拥抱的瞬间,诗人嘴角的微笑也灿烂了一座城市的额头。
“香山的人文,不仅仅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的历史,她还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史,甚至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由此可见,香山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升华。因此,香山这一特殊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不仅仅属于香山,她还属于广东省,也属于整个中国,甚至属于全世界。”
在丘树宏这样精确的解读下,香山最终回归为民族的香山,中山最终还原为世界的中山。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山当之无愧。
一种优秀的文化,自然需要传承和弘扬。丘树宏的官员与诗人的双重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