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网络诗歌进入“博客时代”

诗集《现实的背影》自序


作者:陈立红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8-27 01:00:47  点击:


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笔立山头展望》)。洛夫则浪漫地把烟囱想象为抒情写意的大笔:“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潦是潦草了些/而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因为风的缘故》)。而朦胧诗代表诗人顾城,则把烟囱比喻为“耸立的巨人”:“烟囱犹如平地耸立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这些浪漫奇崛的想象,象征着诗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美好憧憬和神往。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诗人对工业文明的浪漫想象,被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击碎。日夜喷吐黑烟的烟囱就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遭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果诗人还来赞美烟囱,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和人们的精神诉求相悖。如果要写,则一定是反讽,如台湾诗人非马的《烟囱2》:“被蹂躏得憔悴不堪的天空下/纵欲过度的大地/却仍这般雄赳赳/威而刚”。把烟囱比喻为男性的阳物,对烟囱所代表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进行了无情颠覆和辛辣嘲讽。
  诗评家耿占春研究发现,由于过度商业化,人类正处在“失去象征的世界”。“象征”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和仪式表述手段,更是人类感受世界、认知自我的途径;“象征”的存在与消失过程,表征着社会、文学和生存境遇的变化;“象征”的改写也意味着人类对自身文化、生存意义的改写。在我看来,物象的象征意蕴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的情绪的波动而在不断变化的,这既是现实世界的真相,也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投射。如果诗人不能敏锐地体察这种变化,思想和艺术观念的陈旧过时必然会在作品中暴露无疑,诗作的艺术质量也乏善可陈,甚至弄巧成拙。在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一诗,之所以遭到全国网民的痛批,就是因为作者艺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革命英雄主义”的幻觉之中,不知道这种浪漫的革命情结,与人性和人文思想早已发生了位移和置换,已经失去了象征的依托,所以才闹出了令人心酸的笑话。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自在的系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绪、语感和文化背景。诗稿写完之后,作者至少要自问五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二是诗的触发点和内核是什么?三是别人写过没有如何区别于同类作品?四是独特感受在哪里?五是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如何定位?如果每写一首诗都能解决好这五个问题,那基本可以肯定写出了好诗。
  诗人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时代最细微的脉动和最深重的苦难,网络诗歌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汶川大地震诗潮喷涌,到北京奥运诗歌喝彩,都是很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诗歌拉近了诗歌与时代和网民的距离,也是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文学“向内转”的一个反叛和回归。诗人在社会中立足,现实则无法逃避,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真正伟大的诗人都站在现实的大地之上,倾听人民的疾苦,诉说人民的心声,甚至把个人的荣辱和生命都抛在九霄云外。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一个崇尚精神的诗人,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你要出离愤怒做一个诗人,像杜甫那样房子被秋风强制拆迁大揭茅顶,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不幸的是你要遭遇权贵的白眼,甚至忍饥挨饿客死在一条流浪的小船上。好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客死也可能是网络直播,而不是默默消失悄无声息。
  互联网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一种基于虚拟网络的新的文明生态正在形成,人类的心灵、精神和价值追求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深刻改变。而网
9 7 3 1 2 3 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首部个人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出版

 下一篇:“弦月之美·走进西部”诗歌朗诵邀请赛在兰举行
  相关链接
中国首部个人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出版     本站  2010-08-27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