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中诗报道
中国诗人
文人书画
诗歌万里行
中诗视频
诗人档案
中诗邮局
中诗文库
中诗论坛
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张之 守护诗歌
作者: 来源:南充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3-19 13:14:55 点击:
张之近影
陈梁
他把残疾证攥在手中,不,是拄在腋下
——残疾证就是他拄在腋下的双拐。
支撑起他比别人矮半截的身子
和生活。
张之——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0年第3期
3月的一个周日上午,张之从睡梦中醒来,和往常一样,他准时开始了写诗。张之半岁时因为小儿麻痹症使腿脚落下了残疾,行走不便。这天有点冷,久坐写诗把他的双脚冻得发疼。撑着拐杖站起来,他绕着小小书房转了两圈,又坐下写诗。
写诗是他的爱好,也是他赖以为生的生存方式。他曾经在高坪一家银行工作,下岗后失去了生活来源,母亲也没有收入,全靠妻子打工维持生计。靠着写诗,他不仅赚钱贴补家用,也实现了自己的诗歌梦想。
张之爱诗,原来也事出偶然。少年时,一位平素也喜欢文学的女孩子面带羞怯地对他说了一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懵懂孩童哪里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张之傻傻地问她啥意思,女孩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回了一句“自己理解吧”。
后来,偶然间他翻看《增广贤文》,无意中看到这两句话,才明白了当年这段懵懂青涩的感情。张之这才发现,原来世界上存在诗歌这样的文学载体,它可以用简单、精炼、优美的文字传达感情。
当年没能理解的一句话,成了张之日后关注诗歌的萌芽,少年张之疯狂迷上了诗,不管是纪伯伦还是泰戈尔,他读起书来手不释卷,吃饭睡觉都舍不得丢下。
抵挡住金钱诱惑的诗歌守护者
1984年,自从张之在贵州的《幼芽》杂志上发表处女作之后,诗歌的整体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朦胧诗派引起的诗歌狂热已经褪去,剩下的是商品经济狂潮和信息轰炸下诗歌的式微。在这种大环境下,曾经因身体原因中断写诗的张之不但成功地在《诗刊》、《绿风》、《诗选刊》、《诗潮》、《扬子江》、《诗歌月刊》、《青年文学》、《读者》等200多种国内外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诗歌作品,其诗作也多次获奖,不得不说是他诗歌写作的奇迹。
这个奇迹的发生,不仅是因为张之对诗歌的爱好和多年的生活积累,也是他始终坚持诗歌的神圣和纯洁的结果。张之屡次参赛获奖后,认识了中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其中就有不少职业撰稿人,他们丰厚的收入对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张之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张之的一位朋友是《知音》杂志的撰稿人,这家杂志千字千元的稿费可谓天价,在这类杂志上写一篇万字稿子,稿费就能过万元,抵得上张之辛苦一年的收入。
“现在一首诗发表后的稿费仅数十元,就是《读者》这种以稿费高著名的杂志,付给诗的稿费也仅仅一首100余元。”朋友们劝张之多写些商业性稿件,毕竟纯文学的路不好走。但是,直到今天,张之还是继续坚持写纯粹的诗歌。
能够坚持下去,张之说,一方面是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诗歌可以表达他的情感。他曾经在诗集后记中说:“高度物化的生活和疲于奔波的压迫感,让我在现实生活中‘失语’,从而把所有的语言都压在内心,它们在内心奔腾、冲撞。它们在恰当的时候,被一些细小的事物引领,把用嘴唇无法说出的部分,小心翼翼地安放在纸上。” 正是这种对待诗歌“小心翼翼”的态度,让他在困境之中依旧是个纯粹的诗人,是诗歌的捍卫者和守护者。
靠诗歌实力说话的成熟诗人
有了网络,他的诗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省内外朋友。这些朋友都不知道那个乐观积极,在新浪博客上诙谐幽默的张之原来是个要靠着拐杖才能站立,下岗多年的男人。 “我的生活不清高,我的文字一定要清高。”张之坚持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在他看来,要靠残疾博得别人的同情和
9
7
3
1
2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
2010年中国·罗江诗歌节拉开序幕
下一篇:
“黄鹤楼杯”华文诗歌大奖赛征稿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