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秘境青海》:和谐共存的欢呼歌唱


作者:  来源:文艺报  责编:张 环  日期:09-03-06 17:06:49  点击:


对善的彰显   对爱的肯定   对美的礼赞

《秘境青海》:和谐共存的欢呼歌唱

  《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联合主办《秘境青海》研讨会

 

    一曲东方女神西王母神奇再生的华美礼赞,一篇穿越时空撼动灵魂的歌舞创世史诗,一部被现代精神重新诠释的远古昆仑神话,一台超越现实回归生命和自然的真实秘境……大型六幕音画史诗《秘境青海》日前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反响热烈,颇受好评。 2 22 ,由本报和《文艺报》联合主办的《秘境青海》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本报总编辑卜键主持研讨活动,《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做了总结发言。

  《秘境青海》导演胡雪桦代表主创人员介绍了创作过程。冯双白、徐晓钟、童道明、黄世宪、王敏、赵士民、解玺璋、罗斌、谌强、郝维亚、印青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对《秘境青海》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本报选登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本版发言及照片均依研讨会发言之顺序)

 

    吉狄马加(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

 

    在青海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邀请各方面的创作人才共同完成了大型六幕音画史诗《秘境青海》,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台节目了解中国古老的昆仑神话,特别是通过昆仑神话把青海多元的文化、丰富的历史,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从而让人们走进青海、了解青海,这是我们打造这台节目的初衷。昆仑神话是能够和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等媲美的古老东方神话。青海是昆仑文化的诞生地,青海境内不仅有西王母的传说,还有许多遗存,如今把昆仑神话、西王母神话搬上舞台,展示了青海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也成为这片高地上的文化象征。在座的都是一些在北京文艺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音乐戏剧舞蹈的专家,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文化报》和《文艺报》为我们举行这次研讨会,我们也相信通过专家和各位朋友的真知灼见,尤其是从哲学性、思想性上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对这台节目的不断完善,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雪桦(著名导演,美国电影戏剧工会会员,美国纽约 YI 剧院董事,上海戏剧学院特约教授)

 

    在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之后,我们发现昆仑文化在整个青海文化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就想到了西王母。因为要做一出剧,肯定要考虑到它的文化内涵。杨丽萍的《云南映象》等等珠玉在前,我们还在人家后面走那样一条路,就非常困难了,毕竟人家已经做到了一个层面,想要超越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就想一定要从青海的文化中挖掘出新东西来。后来就定下了以西王母与诸神的故事为主体的剧本内容。

 

    在《秘境青海》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我反复对我们的主创人员说:“一定不能炫技。”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做,但一定是能够表现主题内容的,是能够传导思想的,否则就不要用。评价一个作品好不好,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流派、花了多少银子、请了怎样的大明星,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打动你,让你感动。如果看完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它只是一枝塑料花,伪艺术和真正的艺术之间的差别就是塑料花和鲜花的区别。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特点的戏,充满了诗意和灵性。我感到看《秘境青海》应该用一种哲学家的思考和诗人的激情去感应它。无论是哲学的高度、立意的层面,还是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个性特点,这部戏都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这个惊喜是我们常常在追寻却苦于无法见到的惊喜,就好像是西王母的歌声,我们已经期待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听到,但是在不期然的一瞬间,突然灌满了我们的耳朵。《秘境青海》在今天这个纷繁、混杂、喧嚣甚至泥沙俱下的大环境里,重新让我们去面对一个长久的“天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朝何处去?这样的作品,在当今的歌舞作品当中,以我的眼界来看是相当少见的。这是我非常佩服这个作品的地方。这台剧在表现手法上很新鲜,不拘一格,它的确不是杨丽萍的那条路,也的确不是民族歌舞的那条路,在艺术上甚至让我感到是很前卫、很有力量的,如果我们再把在艺术上这样大胆向前迈进的力量和使用青海多民族文化符号的特点结合起来,这部剧可能会更好。

 

    徐晓钟(著名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

 

    《秘境青海》既是淳朴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胸怀开阔。演出令我们感受到创作者们发掘阐释昆仑神话的勇气,以及渗透了现代审美的智慧。音画史诗蕴涵丰富,在观众心里激起人和神、人和大自然以及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思索和多层次的联想。演员有很好的舞蹈基本功,在精彩的多媒体语汇表现中,编导还是凸显了演员的表演和歌舞艺术,这是非常好的。整个舞台的使用也很巧妙,包括舞台多层次空间的使用,使演出的视听表现力有了很好的发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们具有多么丰富的艺术想象、多么激昂的创作热情。很显然,《秘境青海》是一个有可能留得下来、传得开去的好作品。另外,我觉得青藏高原中原生态的音乐歌舞元素,特别是舞蹈元素,似乎可以分量更重一点、更突出一点。再一点就是恢宏的群体性的庆典场面之外,如果加强独唱、对唱和独舞、双人舞等,可以使剧情稍稍地沉静下来,更丰富、更深刻地表现作品的文化蕴涵。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看了这台节目后,有一种感想,就是我们看过的很多同类的作品中,艺术和技术总是会发生冲突,在很多情况中,技术往往占上风,把艺术压倒。《秘境青海》有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那就是艺术压倒了技术。技术和艺术我今年已经讲了很多次,我们往往认为技术就是艺术,但其实不是这样。技术可以把人变成技师,但是艺术是要把技师变成人,所以《秘境青海》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老鹰是有情感的,马是有情感的,树也是有情感的。古希腊文学、神话、戏剧,主要就是表现人跟神的冲突,《秘境青海》中也有,但是更重视的是人和神的和谐,就是因为我们的神,里面有更多的人的情感,所以作品就独特在这里了,这就让我们想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非常喜欢树神的表演,那是多么精彩的舞蹈啊,我从没有见过,但是出现在这里却是那么的合理,有内涵、有诗意。

 

    黄世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电影评论家)

 

    我兴奋地看到,在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这出戏震撼了北京的戏剧舞台,带来一种文化的震撼和力量,它以诗意凸显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创世纪”,将现代哲思穿透昆仑高原原生态而升华为美的意境,并赋予它较为厚重的文化品位,这是难能可贵的。我现在还不能说《秘境青海》已经完美了,因为它还刚刚出来,还需要打磨,但是这个创意,我认为这是和我们国家和平崛起的这样一个历史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不可能有这样的审美观念去探求这个主题。《秘境青海》是一次文化上的高扬,它就准备好了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世界——越是体现了东方文化主体性的作品,就越具有世界性、现代性,就越能显示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宏阔空间。我希望这部剧能够打磨成一部保留剧目、经典剧目,常演常新,也希望它能走上大银幕,因为在大银幕,它才能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整台演出苍茫、神秘、年轻、古朴,非常有冲击力。第一,演出以昆仑文化、西王母的形象做载体,是非常高明的。昆仑神话很恢弘,但是在舞台上的展现还有待开掘。《秘境青海》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宝贵的、有价值的一步,超越了它演出的价值。第二,《秘境青海》探索的天人合一、人神和谐这个主题,不仅契合我们当今的语境,而且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个作品涉及到这个主题,郑重地做这个主题,这也是非常高明的一个地方。第三,演出样式的寻找也是非常成功的。艺术贵在创新,不能够走人家走过的路,不能嚼人家嚼过的馍。《云南映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走人家的路子就不好了,那就没有什么魅力了。《秘境青海》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非常可贵的。我觉得这 3 点是这个演出取得成功的保证。

 

    赵士民(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对于赵麟这次创作的音乐,我用 3 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是化,化学的化。第二个字是和,和平的和。第三个字是融,相融的融。化什么呢?化人性和神性。和什么呢?单纯和丰富。融什么呢?融原始和现代。我在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同时还听着音乐,我发现作曲家很有章法。比如说,在我们感觉恰恰要体现神性的时候,他却把特民间、特人性的音乐给我们展现出来。像电影导演“玩错位”,不能你说个向日葵,我音乐就作成向日葵,那不行。作曲家恰好这种错位错得特别好,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他的弦乐也是特别打动人心的,再加上电声,还有节奏变化,使音乐的单纯和丰富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另外,对于原始音乐元素,或者说原生态,也有一个选择取舍的过程。赵麟在找到这些原始的音乐元素之后,用现代的观念、现代的手法加以精心地选择,使音乐的原始与现代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

 

    解玺璋(艺术评论家)

 

    我看了《秘境青海》感觉到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惊喜的、震惊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说就是青海的一个文化昆仑,我们当代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化昆仑,这是我的一个直接的感受。所以我在这儿要对整个创作集体表示一种敬意,他们在这个作品当中,表达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这种尊重,还有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超越民族文化的冲动和勇气,让我感到特别值得表达敬意。我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一直在想,我们怎么进入,怎么跟它沟通?我想这个作品表达了对原始神秘文化的一种解读,对创世文化的一种思考,它不是从历史或者从原始文化出发的,而是从我们今天的立脚点上出发的,是从现实性或者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种原始的神秘的文化。所以这里面非常有意思。

 

    罗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秘境青海》的文化感觉和哲学上面的要求,体现出来了。舞美的那种空灵的感觉,群舞的符号化、写意感等,都非常好。其中水火相容的那段舞,舞美尤其好,特别漂亮。我还很欣赏那只老鹰和 3 只鹰的对舞,对生与死的感喟,很有创意。而且那种生命的悲怆感,在对比过程中体现得很深沉,分寸感上把握得很好。《秘境青海》还有一个优长就是从创作观念、当代意识引起的视角上的新颖,尤其是把带有深厚传统的民族文化,用一种强烈的当代意识的方式展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建议这出戏把现代性“走”足。不要民俗的东西又想要一点,然后现代性又没有“走”透彻,这可能是特别累的事,你就让它在传统和民俗的基础上生出一个新东西,一定要让它产生第三者才行。因为艺术永远都是产生第三者的行为,我是这么认为的。

 

    谌强(《光明日报》记者)

 

    我去看《秘境青海》之前有一种期待,现在来说可能是不太准确,甚至是不正确的期待。看之前我觉得是去看一个宣传青海的艺术作品。由于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作品,《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甚至包括张艺谋他们做的实景演出,无形中给我一种感觉,《秘境青海》就是一个地域型的文艺作品,是带有功能性的,宣传青海的。我去了以后发现,我的期待好像不太正确。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宣传的东西,它是一个文化很深的东西。所以我说这台节目真正是人性上的东西、深层次上的东西,感染人、打动人。整个作品让人感觉宏大而深刻,很精彩。不过,第四幕的开始让我有点失望,就是太实了。我觉得,不能那么实地去表现诗意的东西,应该是在“诗”和“实”的中间,把这个度把握好。

 

    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秘境青海》在音乐上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色彩丰富。这可能跟作曲家赵麟多年写影视音乐有关,所以他会特别注意到音乐色彩的变化,而且他能穷极所有他能找到的手段。另外,他在音乐上的一些处理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这部戏和青海的地方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赵麟能够把这些因素做一些变化,找对应承关系,然后做一个自己语言的处理。原生态素材不能跟博物馆似的,直接就静态地往作品里搁。赵麟还是以自己的创作为出发点,把这些素材做了一些很好的处理,具体说当然就复杂了,什么技术啊配器啊等等,但是他有自己的创作和变化的运用,我觉得他这点做得很好。《秘境青海》音乐当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节奏上的强弱控制非常到位。现在的某些舞剧跟音乐剧太像了,因为声音太大了,太“宏伟”了。这台节目的音乐创作中,赵麟在这方面的控制就非常好。这部戏有些地方可能过于丰满了,如果也能像音乐方面一样控制一下,是会更有表现力的。

 

    印青(总政歌舞团团长、著名作曲家)

 

    我感觉非常欣喜,为什么是非常欣喜呢?我不用“惊喜”,没有一惊的感觉。我非常高兴。当然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是能做到至少让观众、让我得到有相当程度的满足。至少从美学追求上,从艺术的感觉以及手段上,已经让我感到比较满足了。至少你们已经达到了所要追求的东西,这是我看了《秘境青海》后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这个创作团队整体的创造力给我印象很深刻。比如服装设计总体来讲很好,既有现代审美意识,又有民族特色。灯光的利用和舞美的设计,是比较简约的、空灵的,或者说有一种时代的精神、现代的精神。它的音乐,我听了一半,就觉得非常有个性、有特点。从头到尾我觉得音响的呈现是精彩的,整体色彩的布局也非常好。作曲家在完成导演的要求下,还能把自己的艺术个性彰显出来,把握得非常不错。

 

    范咏戈(《文艺报》总编辑)

 

    诸位专家今天的发言,非常丰富,非常精彩。大家对青海省推出的这样一台音画史诗做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秘境青海》以重述神话的这种独特形式,所显示出的与当下世界对话的这样一种文化自信 ,以及青海文化人在这个物质社会当中,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重构的积极姿态,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内涵到形式、到舞台展示等,专家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想,这台节目的成功,与以吉狄马加为首的强大的创作阵容是分不开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大家没有畅所欲言。下一步,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将在报纸上发表,以便让这些精彩的发言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大家共享。

 

    《秘境青海》简介

 

    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共分六幕,以青藏高原和三江源为背景,讲述一个关于自然天地、人和神的生存故事。从中华女神西王母的诞生,阐释神与神、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是对善的彰显,对爱的肯定,对美的礼赞,是对人与神以及人类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欢呼歌唱。

 

    《秘境青海》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策划,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撰写文学剧本,并邀请赵季平、胡雪桦、费波、赵麟等知名艺术家参与创作,共同打造,是具有独特的青海自然地理标志、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水准的艺术精品。



分享到:
 

上一篇:青海卫视推出“三八”节新诗会《以诗的名义歌唱》

 下一篇:哲理内涵 诗化意蕴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