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头上长“角”的《星星》


作者:裴蕾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8-12-09 13:35:53  点击:


     带着锐角诞生,又因锐角遭遇停刊。1979年10月,中国当代诗坛创刊最早的专业诗歌刊物《星星》诗刊复刊后,依然锐角锋利,“干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

     据《星星》首任主编白航老人介绍,那时,伴随着“解放思想”的热潮,诗歌重新活跃起来,“朦胧诗”正初露头角。 由于这些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诗歌与传统诗歌大相径庭,在文坛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朦胧诗"不是怪诗,相反,它在表达上的隐秘性恰恰展现了诗歌的特色,且更富韵味,这样的诗歌将为诗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白航看准了“朦胧诗”的潜力,请诗人孙静轩等人到全国组稿,“收”来了一批“朦胧诗”力作,并请著名诗人公刘在复刊号上为这些诗歌写了一篇评论,由此拉开了关于“朦胧诗”大讨论的序幕。大讨论中,包括艾青、臧克家在内的一批老诗人严厉地批评了“朦胧诗”。

      次年,《星星》又陆续推出舒婷、傅天琳等朦胧派诗人的力作,用不断刊发作品的方式支持“朦胧诗”,这也一度让它身处这场争论的漩涡中央。“越有争论,刊物才办得越活,不怕"闯祸",杂志才有生气。”刚刚踏进“改革”门槛的白航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1986年,为庆祝《星星》创刊30周年,《星星》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星星诗歌节”,邀请同年“我最喜爱的中青年诗人”称号获得者舒婷、北岛等前来讲诗。“5元一张的门票没有挡住诗歌爱好者的热情,文化宫礼堂的门和桌子都被挤烂了,我们还赔了钱。”回忆当年,白航容光焕发:“那时仿佛没有了诗人,诗人全都成了明星!”

  此后,《星星》一直挺立新诗探索潮头,在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发挥着诗歌风向标的作用。

 




分享到:
 

上一篇:让青春与时代同行

 下一篇:两岸诗人聚黄山 台湾诗人郑愁予获华语终身成就奖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