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西川:诗歌会给国家加分


作者:石剑峰 潘妤  来源:东方早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8-01-25 16:34:26  点击:


   作为孟京辉实验戏剧《镜花水月》的诗歌蓝本作者,诗人西川在该剧上海首演时来到本地。由于常年在北京和纽约两地讲学,并且频频出席全世界各大诗歌会和文学节,西川每次到上海都是匆匆而过。昨天,在复兴西路的一个雅致小院中,偶有闲暇的西川和早报记者聊起了诗歌和戏剧以及他种种跨界的尝试,当然,最让他谈兴高涨的,依然是诗。
  
    散文阅读是走路,走路是有目的地的,而诗歌阅读是舞蹈,它没有明确目的地
  
    早报:和孟京辉合作这部诗剧,对你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西川:诗剧的形式还可以再探索。我没有主动地写过诗剧本,但后来写上瘾了,我发现我可以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我对诗歌的表现形式有想法,它可以更丰富些,诗剧就是一个探索。事实上我对戏剧的表现形式也不满。
    我对实验的东西很有兴趣,实验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创造力。但无论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我们没有创造力,小情绪、小技巧的东西更多。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早报:这些实验性的东西是在挑战读者和观众?他们可能很难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他们更需要轻松的阅读。
    西川:写诗的时候首先是在挑战自己,然后顺带挑战读者。我们的阅读一般是懒惰的。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喜欢顺着自己习惯。我感觉大部分读者阅读的东西都非常陈旧。这是一个散文阅读的时代。
    瓦列里说过,散文式阅读是走路,走路是有目的地的,而诗歌阅读是舞蹈,它没有明确目的地,诗歌关注的是每个肢体动作。习惯散文阅读的人,关注的是你到底讲了什么。但诗歌阅读是过程。习惯走路式阅读的人,遇到舞蹈式的阅读,先前的经验完全就不够用了。但不管怎么说,昨天晚上,观众感觉到了某些与他想法逆行的东西,一种对惯常的质疑。
    早报:你的诗歌写作拉大了诗歌的边界。
    西川:我理解的诗歌非常宽泛,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是诗歌。我一直在胡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是个文本就可以了。我是战国诸子百家式的写作。我认为中国传统文本的资源有一个没被使用,那就是笔记。我花了些工夫看掉了大部分的六朝笔记,我本来想写一本《中国人的想像力》,中国古人太有想像力了,但我发现不可能,于是就想写六朝人的想像力,但还是太浩繁了。
  
    “城春草木深”被墨西哥诗人翻译成“三月的绿色的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多棒
  
    早报: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希望回到古代文化资源中去汲取些什么,你怎么看?
    西川:有些人一直说我们的诗歌要回到唐诗,其实他们对唐诗的理解是个误会。我们现在对唐诗的全部认识都建立在《唐诗三百首》的经典上,而不是《全唐诗》,全唐诗的70%是垃圾。当代诗歌还没有成为经典,当代诗歌需要寻找创造力。当代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创造力,所以先锋的意义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文化必须要有现代的表述,没有人在做这个事情。在爱尔兰,希尼重新翻译了《贝奥武夫》,希腊卡赞扎基斯重新写了一遍《尤利西斯》,我曾对一些学者说,中国现在的诗歌和古代诗歌接不上气的责任在学者那里,他们没有做这个铺垫工作。比如“城春草木深”这句,如果还只是把它解读成“城市的春天草木繁茂”,那就没有意义了。我看到过(墨西哥诗人)帕斯的西班牙语翻译:“三月的绿色的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是不是特别棒!这句唐诗经过现代化后以这个样子呈现,对诗歌的刺激是直接性的。但是所有这些工作我们还没有做。每个人满足于背两句古诗,不考虑当时的言说的重心和现代的区别,也不考虑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奇迹人物——海子

 下一篇:《中国诗人报》第42、43期目录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