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1
日止,共收到来自全国的
2209
名诗作者的
6254
首诗,其中古体诗占
190
人
570
首,参赛者中省作协以上会员达
100
多人,参赛者年龄最长
82
岁,最少
9
岁。在当今诗坛沉寂诗歌创作十分低迷的情况下,这次大赛阵容还是相当庞大的。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著名诗人张同吾认为:目前全国性诗赛能有这样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来稿六千多件,已经很理想了,称得上是今年诗歌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围绕屈原作文章,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参赛者都呈现出空前的热情,来信、打电话、通过网上沟通,积极参与大赛,体现了对这次大赛的关心和厚爱。河南栾川作者郭向阳寄来了他创作的长诗《屈原之死》,体现了对我们的高度信任,长诗
2000
多行,历经十二年创作时间,五易其稿,郭向阳说:为写好这首长诗,付出了很多,耗尽了心血。当得知这首长诗没有获奖时,他出奇的平静,下决心还要好好地写作,好好修改。没有获奖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梁炳光先生,在来信中说:多年来中国的诗歌已边缘化,令人不安,应该说老百姓还是喜欢有品位有思想的诗歌的,我们要为这样的诗歌不懈地努力,“九畹溪·屈原杯”全国诗赛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九畹溪·屈原杯”全国诗赛是主办方和承办方一次纯粹的诗歌行动,不带任何的商业行为。不收取参赛费,不要求作者包销获奖作者诗集,不收取参加颁奖作者的食宿费,没有让参赛者增加一分钱的经济负担,相反,承办方为获奖作者提供了较高的奖金,为参加颁奖大会的获奖者精心安排食宿,与来秭归参会的著名诗人、诗评家、评委一样平等对待。这体现了主办和承办方对待这次全国大赛的诚意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奖的青岛诗人赵大海到秭归参加颁奖大会后感受颇深:这是诗歌界的盛事,是诗人与诗人间心灵的碰撞和交流,秭归是真正的诗歌之乡,令人留恋和难忘,组委会的工作也非常严谨和细致,让我在秭归感到舒心和愉快。
在来稿的处理上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是十分慎重的。对新诗、旧体诗,对写颂屈原、写九畹溪、写秭归的诗及其它方面的诗都条分缕析、严格登记、归档,不疏忽和疏漏一分稿件。电子稿和文字稿都分别有专人负责,建立了责任制度。对参赛者的电话,耐心听候,细心解答,认真记录。截稿后,参赛者都充满期待,大赛办公室每天都要接听几百个电话,工作人员都彬彬有礼,悉心回复,没有丝毫的烦躁,体现出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
在评奖的问题上,参赛者要的是公正和公平。大赛组委会严格标准和程序。评奖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为初评,主要淘汰较差的作品,从
6254
件作品中保留佳作
408
件,第二轮从
408
件作品中精选
150
件优秀作品,然后隐名编号进入第三轮评奖。最终评选出二等奖六名、三等奖十一名、优秀奖二十一名,纪念奖一百一十二名。第三轮评奖的专家为:著名诗人张同吾、著名诗评家朱先树、著名诗人祁人、著名诗人洪烛及湖北诗人杨耕耘、熊唤军。这次大赛没有评选出一等奖,是十分遗憾的。祁人解释说:这次大赛虽然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但还是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出众之作、大气之作,虽然有名家参赛,但没有拿出一流的作品,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诗赛,需要的是质量,要体现国家级水平,没有一等奖,就宁缺勿滥。评委朱先树认为:这次诗赛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很多都达到了发表的水平。评委张同吾认为:以颂屈原为主题的作品都有深度,体现作者在重大主题上的深刻思考。让组委会始料不及的是,这次获奖作品几乎都是以屈原为主题的作品。这是评委不约而同的倾向。第二轮古诗词评委曾文评价说:很多古诗词作品继承了楚辞的优秀的艺术传统,让一批中青年诗人在这次活动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