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詩歌的生命比青銅更永久


作者:沈愛君  来源:紹興日報  责编:周占林  日期:05-09-23 20:31:34  点击:


  上世紀90年代,我還是一個純情的中學生,迷戀舒婷和顧城,還喜歡把顧城的那句“黑夜給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抄在筆記本的扉頁上。詩人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感覺他們都是滿腹才華,錦心■口,幾乎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很快,我們了解到不少關于詩人們的負面消息:那個寫下“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臥軌自殺了,顧城用斧頭劈死了自己的妻子,那個一直要自己“相信未來”的詩人食指住進了精神病醫院……詩人在很多人眼里變成了“不正常的人”,以致一些原本詩歌寫得非常優秀的詩人不敢在人多的場合承認自己是詩人,怕別人投來异樣的目光。詩歌一度進入低迷的山谷。 
  但是,在此次詩歌節的采訪中,記者聽到眾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說到一句話:“詩歌正悄然抬頭,詩歌的未來是樂觀而光明的。詩歌的生命會比青銅更久遠。” 
  全國詩歌現狀:寫詩的人又多了起來 
  據中國詩歌學會秘書長張同吾初步估計,這幾年,我國每年寫詩并在省級以上詩刊發表作品的詩歌作者有70萬人,每年發表詩歌有60萬﹏80萬首,出版各類詩集近2萬本。這還不包括全國數以千計的各類詩歌網站上發表詩歌的詩人。 
  張同吾認為,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特別優秀的詩人如舒婷、顧城這樣的名家的確少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讀者少了,大家都忙著掙錢去了,書店里那些企業管理類書籍銷路看好,而詩集經常賣不動。加上經濟發達后,人們的文娛條件更好了,在文化需求上有了更為多元的要求,如卡拉OK、上網、旅游等等,沒有時間也沒有渴望來讀詩。 
  進入21世紀之后,詩歌有一種■在的抬頭趨勢,畢竟,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國有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底蘊,從古代到現代的優秀詩人們的優秀作品滋養著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中國人把閱讀詩歌看成一件自然的事,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一定時候,他們就會渴望閱讀詩歌。 
  重新抬頭后的詩歌還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官員詩人多了起來。他們有的是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有了閑心雅趣,又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知識功底,喜歡用詩歌來創作表達。另一些是那些“儒商”,名牌大學畢業后下海,經商非常成功,不忘自己對詩歌的愛好而堅持寫詩。他們自身經濟實力雄厚,因此還經常把自己的詩歌結集出版。這些官員因為自身知識素養較高,寫出來的詩質量也較好,同時也提升搞活了我國的詩壇。二是近年來詩歌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和90年代的沉寂后,詩人們在追求審美的多樣化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逐漸走出了過于朦朧和晦澀的誤區,而重新回歸到詩歌所特有的“真善美”。雖然現在大師級的詩人少了,但默默耕耘且擁有一定實力的詩人卻多了起來。 
  被認為近年來迅速崛起且頗具影響力的北大博士、青年詩歌評論家譚五昌在說到中國詩歌現狀時也表示欣喜和樂觀。他認為,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來說,當代詩歌此前確實處于低潮階段。因為近十年來中國詩壇似乎再也難以經歷20世紀80年代“歸來的詩群”和“朦朧詩”所產生的社會轟動效應。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劇烈轉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為主潮的大眾文化日益泛濫并在社會上取得優勢地位。詩歌作為一種極其高雅的精神方式,自然被人們暫時拋在一邊。這體現了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典型精神現象,但并不意味著人們對詩歌的閱讀需求和審美鑒賞永久性的缺失。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需求,詩歌必然會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地存在于大多數具有一定文化素養人們的心中。1998年秋天,“北京之秋”現代詩歌朗誦會上,到會聽眾達400多人,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就是一個證明。首都媒體還以“詩歌并未離人們遠去”為主題作了深入報道,可見詩歌在人們心里的感召力。 
  “近兩三年來,各種當代詩歌選本紛紛出籠,產生了一定社會反響,銷路也可以。因此我對當代詩歌的發展前景總體持樂觀態度,當代詩歌的低迷現象是暫時的,隨著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會越來越朝多方位、高檔次發展,詩歌因此很有可能再創輝煌。”譚五昌同時也認為,人們對當代新詩的評價尺度應該寬容一些,“新詩的全部歷史還不到100年,與唐詩宋詞相比它是一種嶄新的詩歌形式,在藝術上的積累尚處于不完備的狀態,因此不能和高度成熟完備的古體詩詞作機械的類比。我們應該用一種新的藝術尺度和審美標準來衡量與評價中國新詩,才能使我們的詩歌趣味和詩歌觀念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整體性的歷史進步。” 
  嘉興詩歌現狀:詩人之鄉實力雄厚 
  盡管因為本屆詩歌節評選中要考慮當代詩歌的各個流派、詩集出版情況、民族分布等多種因素而使得青年詩人獎的獲獎名單上沒有嘉興詩人的名字,但是記者從詩歌節上的采訪中了解到,嘉興的詩歌創作實力在全國毫不遜色。 
  在徐志摩詩歌研討會上,主持人張同吾介紹我市詩人伊甸時這樣說:“伊甸是很早就寫詩的詩人,在全國都很有名,他的詩歌很不錯,也出過幾本詩集。”除了伊甸外,我市還有一批年齡在35歲左右的青年詩人,創作實力非常雄厚,如嘉興市區的鄒漢明,平湖的千葉、張典夫妻和蘆葦岸,海鹽的津渡,嘉善的張敏華,秀洲區的費立新等等,桐鄉女詩人沈娟蕾為了詩歌夢想而去了北京。千葉的詩曾經獲得過大獎,張典不僅詩寫得好,詩歌評論也做得非常優秀,曾當過北京大學一個文學網站的版主。青年詩人們的詩歌也各有特色,如鄒漢明擅長表達深邃的意境,千葉以飛揚的想象見長,蘆葦岸的詩歌則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獨特的發現。此外,海寧的漢江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發表詩歌,到如今已發表400多首,目前他還是北京《新詩代》詩刊的副主編和美國《常青藤》詩刊的編委。海寧作為多位詩人的故鄉,近年來的詩歌創作和活動非常活躍,除了舉辦各類詩友會和創作采風之外,詩人們還走進海寧的中學,向家鄉的子弟們講解故鄉令人驕傲的文風詩■,并鼓勵學生們誦詩寫詩,受到學生和老師們的歡迎,不僅讓學生們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們熱愛家鄉的美好感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名的詩人伊甸近年來仍舊不斷有新詩在全國各類刊物上發表。我市著名的小說作家薛榮和農民畫家繆惠新早年也都寫過一些非常優秀的詩歌,近年來雖然較少創作詩歌,但是詩歌情懷顯然給他們的作品帶來了更多色彩。 
  除了這些中青年詩人外,我市還活躍著大批小詩人。嘉興市實驗小學語文老師王羽左告訴記者,實驗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寫日記時經常喜歡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詩歌寫得也頗為清新可喜。據了解,我市各中小學非常重視自己的校園文化建設,其中不少學校每年設有詩歌節,或背誦唐詩宋詞,或收集整理優秀現代新詩,有的則干脆進行詩歌創作比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對學生們進行詩歌的熏陶。一些父母喜歡詩歌創作的小詩人都已小有成績,如伊甸的女兒伊水,小學時曾在《詩刊》每年一次的兒童詩專輯上連續3年發表作品,作品受到《詩刊》副主編李小雨的好評,其中《樹阿姨染發》一詩曾獲得全國兒童詩大獎賽一等獎。2002年《詩刊》曾隆重推出張敏華女兒張詩筠的兒童組詩,并配有作者簡介和照片,還有詩評家的評論。她還在《詩選刊》等刊物上發表多首兒童詩,其中的《迎春花》曾在全國獲獎。2003年的《南方都市報》還曾對她作過人物專訪。 

上一篇:一位诗人和一座城市

 下一篇:中国诗歌节三年举办一次
  相关链接
詩人要有悲憫情懷     馮海軍  2005-09-23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