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搜石》是一本在体裁上新旧相映的诗歌合集。这是青年诗人贾永哲的第一本诗集。它凝集了作者的诗歌艺术追求,记录了一个青年怀有的文学之梦以及他所走过的青春的道路。
尚记得初秋时节,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张玉太兄,将贾永哲引荐到诗歌学会来,第一次见到贾永哲时,这个质朴、宁静的小伙子对于诗的痴迷,便深深地打动了我。从眼前这个爱诗的小兄弟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令走进不惑之年边缘的我,竟也勾起些许往事,缅怀起以往那些青春岁月来,妄图捉住青春的尾巴。
青春,生命中的一个多么神圣的词汇!无论是谁,无论男女,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迈进青春的门槛,就会有许多的光荣与梦想在激励着你,就会有许多的锦绣前程在召唤着你——噢,青春,是那样的热情洋溢,那样的纯洁亮丽,又是那样的蓬勃而茂盛:“——你奋力长了一夜,/这是你所出的汗么?——不,秋天来了,/我不再生长/这是我昨晚伤心的泪水。/啊!秋天来了,/——那一片叶子。你为什么滴了那么多泪水,/是否过于伤心,过于自悲?/——不,我与秋奋斗了一夜,那是我所出的汗水。”贾永哲的这首小诗《叶上的秋露》,读起来颇有些《繁星》的味道,显然得到了冰心老人的真传。青春是什么?是露珠般的晶莹、剔透,是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内容,所有的泪水与汗水都是那么的透明,不沾一丝儿的尘埃。青春是伪装不了的,更是掩饰不住的,青春就写在脸上,像眼前的这位青年,他的神情、他的执著、他的追求、以至他的未来,不仅写在脸上,还写在了这本诗里。
应该说,《河东搜石》就是青年诗人贾永哲的青春的印证。贾永哲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尤其对于这个时期成长的青年一代,更是一个竞显风流的时代。改革开放不仅让人们获得物质的满足,更让年轻的一代在精神上享受到充分自由的空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一方面充分发挥着各自的才干,创造着物质财富,一方面又充分享受着创造过程中的精神愉悦。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新一代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干的天地,也为实现青春的梦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贾永哲与众多同龄人一样,有幸成长在这样一个的大环境中,他在河北省敬业集团工作可谓出色,所以得到大家的好评,但与众不同的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使他有着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并由此得到集团领导的赏识,从而促成了这本诗集的出版。由此也可说,《河东搜石》就是一个青年诗人,怀着当下青年人难得的古典情愫,满怀激情而抒写的梦想与追求。倘从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而言,梦想与追求使他的气质显出与众不同,而以他的与众不同,也造就了人生的成功:用诗歌点亮青春,用青春亮丽人生,这正是诗集《河东搜石》出版的意义。
在创作上,《河东搜石》吸收到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精髓,集子中的旧体诗部分,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比如从“汽笛一声家万里,一车回首俱望乡”、“谁念刨食子,弃学已耕田”,“春日多明媚,万物发清新”等句,不难读到古诗的意境。但作者又不拘泥于格律的羁绊,写作手法颇为洒脱、自在:如“男儿四海当作家,莫拘故土一片沙”、“一日复一日,红颜日远去”、“明月归去后、相思万里遥”、“笔落动天地,诗成笑今古”等句,贴切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了青春与梦想。不过,与旧体诗比较而言,我更为喜欢《河东搜石》后一部分中的那些小巧的新诗,他们似乎更能显现时代性和青年性,这些新诗不仅没有抑制作者的古典情结,反而更展示出了作者在同龄人中的文化修养。像《雨后》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雨后的树林,/旧日书信的味道。/我想那个女孩/如在我身旁/该有多好!短短的几行,就是一幅浓郁的油画。又如《无题》:她脸上还残留着一抹朝霞,/被吻过的水莲花把头垂下。/我挽住她的手,轻轻说了声:/“来吧!”,留给读者思索的空间很大,颇有些诗意小说的意味。《男与女》一诗中,男人想“我得把山扩大/好容纳更多小鸟”,而女人呢“这么多山峰/我每座都得瞧瞧/然后选择一处/独占作巢”,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同《何时结婚》的“我怕爱情一旦腿色,/婚姻便也随之而去”一样,是作者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深层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于所处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一种积极的诗歌元素,也是一个诗人成长的标志。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沿着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相信他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艺术收获。
生命注定是一次旅行。每个人面对的现实都是纷繁复杂的,而生活也是丰富而又曲折的,总会有碰撞、有悲伤、有结局,也会面临许多的十字路口,因之青春也将面对彷徨:“夜里我独自站在田间小道上/望着远处大道上/划过一小片一小片光亮/猜想他们去向何方”。这首诗引起我不少的联想,因为一个月之前,我碰巧刚搬家到了青年路口,并且就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朝阳路上。如今,这个夜晚推开窗户,当我看到朝阳路上一番灯火辉煌的景象,便联想到青年诗人贾永哲,他是幸运的,在他的生命之中,他的手上有幸握着两盏灯:青春和诗歌!——这是多么美好的元素,珍惜和拥有它们,就拥有了人生最美好的信念和动力。我完全相信,他用诗歌点亮青春,用青春抒写明天,他的人生注定将会走在一条充满光亮的朝阳路上!
是为序。
2003年12月30日于北京甘露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