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初冬,河北省山海关附近一条普通的铁轨横卧在地上显得颇有些寒意,铁路边偶尔走过三三两两的行人,当被问及是否知道海子这个人时,全都一脸茫然。
上世纪80年代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海子似乎也逐渐被人遗忘。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其25岁生日时于山海关卧轨自杀,中国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留下刻骨的疼痛,成为当年最具轰动效应的文化界事件之一。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在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曾获《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被称为“中国当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
除海子外,在有“华北明珠”之称的河北省白洋淀地区,芒克、多多等一批年轻诗人文革时期于此集中插队,互相沟通,共同创作,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诗作,这些诗作在改革开放后公开在刊物上发表,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白洋淀”派。与此同时,朦胧诗也悄然流行。北岛、顾城、舒婷等优秀诗人不断在上世纪80年代涌现,《回答》《致橡树》《麦地》等脍炙人口的诗作层出不穷。
198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的林凡告诉记者,他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的诗歌气氛特别浓厚,同学们纷纷自己写诗,或者朗诵诗歌,学生社团经常组织诗歌会,不仅学校内部之间搞活动,还联合其他学校一起搞联欢,以诗会友。
“那年头,海子可以从南走到北,又从白走到黑。在他的流浪岁月中,可以身上没有一分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据说他走进昌平的一家饭馆,开门见山说自己没钱,但可以给老板背诗,换顿饭吃。老板说诗他听不懂,但他可以管诗人吃饭。”资深媒体出版人张立宪在著作中这样回忆,并感慨当年那种全民爱诗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怀念。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晓渡称:“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诗的黄金年代,也许是新诗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民众对诗人的热爱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年轻人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唐晓渡回忆那时诗歌爱好者的狂热时曾写道:“1986年《星星》诗刊主办十佳青年诗人评选,颁奖时的场面那叫火爆:叶文福被冲上台来的诗迷们抬着往天上抛,顾城躺在地上高呼‘反对个人崇拜’,北岛则不得不躲到了后台。我听说有个小伙子几天中一直跟着他们,最后掏出一把匕首猛地戳进自己的手背,说:‘我要用我的血,让你们看到我对你们、对诗的热爱!’”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的文学热情空前高涨,整个社会弥漫着对知识的渴望。尤为可贵的是,学术气氛宽松而自由,是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朦胧诗为例,虽然当时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朦胧诗,但也不乏反对者,公刘发表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对青年诗歌某些诗作中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那种思想感情的方式表示“骇异”。甚至连诗坛元老臧克家也撰文质疑朦胧诗。但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抱着兼容并蓄的理性争论态度,因此这种有益的争论反而促成诗歌进一步兴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诗歌之所以崛起,“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
与那个年代诗歌繁荣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进步。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