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诗歌万里行 >> 活动集锦 >>

【第057期】李犁:《海燕》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大展之十


作者:李犁  来源:中诗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4-12-07 17:42:33  点击:


 

露珠与雷霆:诗歌的对望与呼应
—— 傅天琳与娜夜诗歌解读


  傅天琳的诗歌就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晶莹透明的背后,是一颗尘埃无法扑灭的纯净而单纯的心。这是一颗童心,它淌出的诗歌就是童话,清澈明亮,带有一种久违的清爽和童真的美。诚如我说过的谁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谁就是最好的诗人。所以说好的诗人与年龄无关,或者说优秀的诗人能超越时间和一切写作上的障碍,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婴儿瞳仁般的新鲜清亮,随时透视出万物的丝毫,以及灵魂里的风吹草动。

  所以,诗人的心灵就是一面镜子,它明澈,映照出来的人与物就清晰美丽,它污浊,照出来的东西就模糊丑陋。显然傅天琳一直在用诗歌擦拭着心灵,或者说与诗歌的长相依,诗歌的真意和天性已经濡染了心灵。诗歌是一个巨大又温暖的鞘,她的心灵就安稳无忧地睡在里面。这让她的心灵丰沛如蓄满了的清泉,轻轻一碰,就咕咕流淌。同时由于得到了诗歌的庇护,她的心灵得以完整而没有遭到世俗的风吹雨淋。这让她的思维敏锐如快刃,让她在琐屑庸常的生活中一下子抠出诗意,而且哪怕游丝般细微的颤动与游移,她都能捕捉并削铁如泥。以她这组诗的第一首为例,首先她从我们习以为常的石缝淌下的水滴中发现了诗意,然后紧紧抓住水的“滴状”,蔓延开去,太迟等于断了,太快等于水流,然后越走越远,最后“为了这一滴,它汹涌澎湃过/挤痛过内心的大海/它是石头中的泪啊/一滴,一滴”。像乐器弹奏,高潮处“咔”地停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又恰到好处。因为诗歌到此已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诗歌写作是对人心智的考验,这是因为创新永远是诗人面临的难题,情与思古今变化不大,主要还是表达上要独辟蹊径。古今中外诗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已经翻耕无数次了,想要写出绝无仅有来实在是比登天还难。我们对傅天琳的敬仰就在于她比年轻人还活跃,还在用她写作的实践,拓展着诗歌想象力的边界,她的很多诗歌都有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感觉。而更人我们吃惊的是在她想象力的后面,汹涌着绵绵不绝的情感之水,而且一浪推着一浪,滚滚向前。仿佛她的心中堆积着一个大海,只有通过写诗才能让心灵得以平复和安静。

  所以傅天琳的诗歌流速很快,也带动着读者的情感在波峰浪谷间颠簸。但她不是一味地泄洪,在傅天琳的心中和诗中是有一个准则,那就是遵循和维护自然的天然状态。就是说在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事物的种种关系中,她认为最诗意的就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原生态。异化了就不是诗,人为地去破坏这种自然状态就是诗歌的敌人。这自然法则是傅天琳诗歌的红线,达到了,诗歌就有了童话般的贞洁和美,没达到或者弄弯了这红线,诗歌就充满了忧悒和苦涩。譬如与姐妹们保持四十年和谐关系的果园被买断了,还有古老的墨西哥湾上演着暴力的悲剧,这种种破坏了原始自然和谐状态的做法,都让她的诗歌和心境变得凝重和愤懑。这说明傅天琳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她写诗是因为她想让世界像童话一样完美,这完美的理想也让她的诗歌具有了童话般的斑斓和单纯,更让她的心灵充满了童话一样的晶莹和美。我把这看成她写《让我们回到三岁吧》的宏观原因和具体理由。

  与傅天琳柔软的感性相比,娜夜的诗歌中多了一种硬的东西,那是理性或者说是思的力度。傅天琳在释放,娜夜在凝聚,凝聚成剑,果断简练精粹。娜夜的诗歌更像太阳下的石头,外表温热,内核冷静而锋利。娜夜的诗歌更像淬火了的剑,不动声色却扎人心灵。她的诗歌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她在诗中一直对“此在”挖掘和追讨,一个对世界具有恒定的终极意义,一个活着的方向和理由。这让她的诗歌有了秋天的寥廓和萧瑟,诗中的情感也变得深沉,有时会出现迟滞。所以她不轻易地去爱,更不盲目地拒斥,更多时候她要经过考证让接纳与拒绝、宽恕与惩戒都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合理性。爱的合理,活得合理是娜夜诗歌一直在探究的核心。当然在写作上她没有排斥感性,而是从感性出发,但又超越了感性,通过感性抵达理性,或曰真相和意义。

  譬如她的第一首《个人简历》:“使我最终虚度一生的/不会是别的/是我所受的教育/和再教育”。这个发现刻骨得让人目瞪口呆,这也是生命本体论的结论。比如以失去活着为代价,最终成了房屋中栋梁的木头,与那些弯弯扭扭却自由自在呼吸的树相比,谁更幸福有价值呢?娜夜的诗歌就是从质疑开始,一点点挖出“此在”的意义。《真相》强调的是真相的客观性,不为个人和团伙所左右。《拉萨》是对神的质疑。而更多的是一种事物在不同的境遇呈现不同的姿势。譬如对自己而言,她说:“肉体比思想更诚实”,在两性生活中,她又认为“肉体的亲密并未使他们的精神相爱”。这看似矛盾,但在具体的环境中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表明娜夜一直在思,用思梳理生活,挖出生命的真,从而找到更合理生存的方法方式。

  显然娜夜的标准是审美伦理,就是让生命活得更完美和自由的原则。目的就是超越此在的烦、虚无和短暂,进入到彼在的无限、绝对和永恒。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就是一种乌托邦。爱不能永驻,青春渐行渐远,美不堪一击,这一切让她的歌唱变得低沉而惆怅,更让娜夜的诗歌整体充满了挽歌的味道和气息。这气息反而成就了娜夜的写作,让她的诗歌有了一种丰富和忧伤的美。譬如《想兰州》中,那种想念友情的痛苦让诗歌有了些许的凄婉,但更多的是温暖。也正是这种推向极致的情感,才让这天才的佳句自动绽开:“谁在大雾中面朝故乡/谁就披着闪电越走越慢老泪纵横”。痛苦是生活的溃疡,但对写作来说,却是一种驱动力,应了那句:精神创伤成就艺术创作。

  所以,尽管娜夜一直在诗歌中刨根问底地追寻着生的真相和此在的意义,但这些都不是她有意为之,而是诗人写作中主观倾向的自然倾斜,也许娜夜自己并无意识。她的写作动因还是诗歌产生的根本,即触景生情和有感而发。这组诗中,几乎每一首都有一个具体的人和事,这是导火索,点燃了她诗歌的爆发点,让她一发一发地把炮弹射出,每一发都向着人生的终极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傅天琳是机关枪在连贯的扫射,娜夜是迫击炮,不连贯,但每一炮都很具有杀伤力,或者把山头炸平,或者在心灵掀起滔天巨浪。所以她的诗歌是跳跃的。留下的空白,就是让读者在重炮轰炸的间隙,熨平思绪并沉思、联想和回味。

  两个居住在重庆的女诗人,一个柔美,一个冷艳;一个情感在绽放,一个情感在结晶;美学特征上一个是露珠,一个是雷霆。但她们诗歌的走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从心灵出发再抵达心灵。

 



分享到:
 

上一篇:《海燕》中国诗歌万里行2014年诗人大展之八

 下一篇: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酒都宜宾“名家赞酒都”
  相关链接
聚腊八诗会 咏佛山风物     郑雯 麦倩瑶  2015-01-28
十年间中国诗歌万里行 500余名诗人行走20个省市       2015-01-25
【书讯】李正栓最新译著《智慧之杖》出版       2015-01-25
丘树宏歌曲获2014年岭南音乐年度优秀歌曲奖       2015-01-22
从农妇诗歌中,我们能获得什么?       2015-01-20


Copyright© copy;  2004-2014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