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诠释性文字,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感谢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2011年8月下旬,他们将《孙中山》组歌翻译成英文专门带去在美国举行的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重点推介,受到好评。
感谢南方日报,他们打破常规,在当年的9月14日用一个整版全文刊发了《孙中山》,初步奠定了《孙中山》的地位。
感谢日本友人、长崎县安达株式会社副社长安达贤一郎先生,他热心地请人将组诗翻译成日文,并推荐作为守口市纪念辛亥百年的文化项目,反响不小。
更感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他们通过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后,决定将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列为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点文艺项目,并拨出专项资金组织省内5位著名作曲家进行谱曲。
由此,《孙中山》正式走上前台。
(3)
《孙中山》迅速进入音乐创作阶段,这是一个需要群体合作的重大项目。毕竟是写伟人的作品,艺术家们第一次集中开会就碰上了倾盆大雨,真是感天动地。
会议确定了采用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的形式,要求表现的方式和风格必须丰富多样,要在中国传统中突出岭南特色,要既经典又现代。所选择的作曲家,完全锲合了这些要求。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美声、通俗,独唱、对唱、四重唱,成年合唱、童声合唱,几乎所有的歌唱形式都囊括其中了。
在《翠亨村》中,艺术家们采用了咸水歌的形式,还专门配备了高胡演奏,地方风味十足。演出时,高胡音乐一起,少年孙中山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亲切可见、触手可及。
应该感谢科技的进步,主创人员创作的大型LED视频,则以其丰富、生动而直观的画面,感性十足地烘托出了孙中山伟大而平凡的形象。
2011年11月8日,《孙中山》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次公演。全国著名的广州交响乐团,来自孙中山家乡的合唱团,在激情四溢的年轻指挥家林大叶统领下,与九位歌唱、朗诵艺术家一起,第一次在舞台用音乐成功展示了孙中山的全新形象,演出大获成功。
同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5周年,也是首届孙中山文化节闭幕的日子,《孙中山》在中山市隆重演出。不断响起的热烈掌声,首次迎接了作为音乐形象出现的孙中山“衣锦还乡”。
同年11月23日,在全国文联、作协“两会”召开的日子里,《孙中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首次登场。久负盛名的北京交响乐团,加上莫华伦、幺红的加入,《孙中山》以其让人倍感温馨的音乐形象为深冬的北京吹来了一股早春的暖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观看完节目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还专门邀请我赴京出席纪念辛亥百年经验交流会并作主题发言。
2012年4月22至23日,《孙中山》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场播出。这是广东本土原创交响音诗作品的第一次,播出后影响巨大。
2012年8月11日,《孙中山》海外巡演第一站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槟州交响乐团、马来西亚华人合唱团与中国歌唱艺术家珠联璧合的演出,给马来西亚的观众特别是华侨华人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与国内三场演出现场的肃穆氛围所不同的是,吉隆坡的演出是台上台下相互呼应,场景十分热烈感人,真可谓是心的歌唱、心的聆听、心的融通。
2013年7月2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中山市举行。这是一个由中央台办和广东省政府主办、广东省台办和中山市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大型论坛,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等两岸政界领导人共500多人出席了论坛。当晚,《孙中山》作为论坛专题晚会隆重举行,蒋孝严和新党主席郁慕明,与海内外嘉宾1300多人第一次在孙中山的家乡同台观看孙中山专题演出,场面热烈感人,观众好评如潮。蒋孝严在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