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国诗人 >> 丘树宏 >>

《以生命的名义》附录


作者:丘树宏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08-07-10 10:58:51  点击:


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机遇,问题在于我们的诗歌更否做到“随机应变” 。就信息化 、手机 、短信的发展而言,其实已经对诗歌提供了极多 、极大的空间和机会 。那样先进的技术 、那样神速的通讯 、那样无限的容量 、那样充满强大的亲和力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媒介 、那样庞大而又充满活力与发展力的读者群体,这不都是我们的诗歌和诗界长期以来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认识它 、研究它 、把握它 、顺应它 、利用它来发扬光大我们的诗歌和诗歌的事业,而总是在那里自怨自艾 、孤芳自赏 、自生自灭呢!
  
                          2004.9.19

 

附录3:


人文视角下的诗人社会责任

  本来,诗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应该不是个问题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近些年来却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也许,诗歌界大多数人可能都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然而我还是愿意从另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就此讨教各位方家。
  1、 “人间烟火”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不必绞尽脑汁、挖地三尺地去考古,“诗人”这个角色的出现,应该比“社会”的出现迟,充其量最多也只是同时出现而已。而自从有所谓的诗人出现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诗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这就够了。只要是要食人间烟火的诗人,你就要与社会发生关系,这个诗人必然就有社会责任问题。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社会责任是诗人的自然属性。
  2、“衣食父母”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自有诗人出现以来,似乎总是与“穷酸”两字一直挂着勾的。也就是说,由于职业的缘故,诗人们大都比较“穷”;或是因为性格的缘故,诗人们大都比较“酸”。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诗人是富甲一方的,这是特例。然而,无论“穷酸”或是富裕,我们这些诗人们都是领着社会的“俸禄”的——直接的,或是间接的。与所有的人一样,社会是诗人们的“衣食父母”。
既然如此,诗人的社会责任也就不言而谕了。
  3、“公共资源”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人类自从有语言、有文字,特别是有印刷术以来,诗人们吟写出来的诗歌,大多都是要公诸于众的,否则诗歌就几乎毫无意义,诗人们也必然会憋得慌。而要公诸于众,有的是自费解决,古代的诗人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悬崖上去用锤凿留下自己的诗句呢;但更多的是利用“公共资源”,即利用社会上的各类媒介。自费发布的,也要使用公共资源;而所利用的那些公共媒介,更是用“纳税人”的钱办的,还包括所谓的“稿酬”在内。
  可见,除非诗人们写出来的诗一直不拿出来而一直跟着自己走进棺材里去,只要你公诸于众,不管是只自费发布,还是“公费”发布,那所用的发布媒介,都必须占用“公共资源”,自然也就有了社会责任问题。
  4、“语言表述”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人类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或者叫书面语言)两种。这就决定了语言的社会性。不管是口头,还是文字,只要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同时发生了社会关系。这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学艺术活动,其社会性则表现得更突出、更集中。
  同理,诗歌的创作与交流也一样具备了典型的社会性,社会责任问题也就不可回避地蕴涵其中了。
  5、“人的生命”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地球是由自然和动物组成的,而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是因为人类有语言、会劳动、智商高,是高级动物,正是这样,才形成了所谓的人类社会。由于有了诗人和诗歌,人类就比一般的动物更美丽、更感性、更富生命力。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他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自己的生

9 7 3 1 2 3 4 5 6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以生命的名义》第四辑

 下一篇:丘树宏获中国年度最佳诗集奖
  相关链接
咸水淡水咸淡水(6首)     丘树宏  2016-03-23
丘树宏:《梦里故乡》     丘树宏  2016-03-16
丘树宏:广东人文富矿呼唤集体抒写     丘树宏  2016-02-03
丘树宏:按情势要重新定义山水田园诗内涵和外延     丘树宏  2015-12-05
你是献给天堂的幸福山歌     丘树宏  2015-11-26


(C)2004-2016 中诗集团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