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李犁|沧桑变幻,唯诗永恒

——《新世纪抚顺诗典》序

2019-08-24 作者:李犁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仿佛是一种穿越,这群熟悉的名字,亲切的面孔,从四面八方向这本书走来。这是一次豪华的盛宴,不同时代的诗人来这里欢聚并畅饮,而这美酒就是诗歌。所以编者称之为诗典,诗的盛典,它也必将成为抚顺未来的诗歌经典——沧桑变幻,唯诗永恒,历史将为此作证。
 
  当入选此书的名单出现在面前,我的心跳一下子加速了。仿佛是一种穿越,这群熟悉的名字,亲切的面孔,从四面八方向这本书走来。这是一次盛宴,不同时代的诗人来这里欢聚并畅饮,当然美酒就是诗歌。所以编者称之为诗典,诗的盛典,它也必将成为抚顺未来的诗歌经典。说是新世纪的诗歌选本,其实它囊括了新时期以来抚顺百分之九十的诗人,这个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几乎全在里面。充分体现了编者“大而全”的编辑思路,也必将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所以,要向这本书的主编张笃德、詹守泉,副主编徐欣,以及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的所有诗人致敬,他们是有情怀、眼光和责任的编者,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这本书,抚顺的文学史上很可能就少了一本诗歌典籍。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抚顺这座老工业城市,曾经被诗歌照亮。那时各行各业都有人在写诗,相同志趣的诗人自发结成的诗社犹如星星点灯,散亮在四处,灿烂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星空。现在想来,除了大文化的背景,跟一个诗人的影响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诗人就是李松涛。自从1976年《诗刊》复刊号发了松涛的《深山创业》后,松涛的写作便走出抚顺,成为璀璨的新时期中国诗坛中一位夺目的诗人。松涛对抚顺诗坛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巨大成功,鼓舞了抚顺的诗友,陈庆斌、关键、刘万石、邵斌、王岱虎、吴连友、左连生等他的老友们,以及比松涛年龄稍晚一些的,如:华卓、赵进、尹世洲、郑耀辉、林茂、秦桢玉,甚至远在新宾朝阳林牧场的王立明都被松涛撬动了激情,对诗歌的狂热让很多人像疯子一样,白天到处寻找同类约酒谈诗,酒醒后深夜爬起写作,生命仿佛真的被诗歌照亮了。能有这样的写作盛况,当然跟松涛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有关,这就是松涛对抚顺诗坛的第二个影响。没和松涛认识前,就听很多人讲李松涛是位品格高尚,重情重义之人。见了面,更知道他还是个谦逊幽默,愿意帮助别人提携新人的兄长。松涛每一次回抚顺,都是抚顺诗人们的节日。他谈笑风生,不仅透露一些诗坛的重大信息,也讲一些诗人和诗坛间的趣事,让抚顺的诗人们欢呼雀跃,对诗歌写作更加发狂发疯。也就是在松涛亲自支持下,抚顺第一张影响全国的诗歌报纸《琥珀诗报》在市群众艺术馆创刊了。记得第一期出版后,松涛领着琥珀诗报的编辑到北京拜访了《诗刊》的编辑,并极力推荐这张报纸上的几个诗人。后来《诗刊》从这张报纸上选登了三个人的作品,记得有尹世洲的《北方装卸工》,还有赵兴诗写石化工人的,另外一首忘了。这不仅更加点燃了抚顺诗人写作的热情,也让一张内刊诗报走向了全国,成为诗坛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
  在这本诗选中,40、50、60年代出生的诗人,几乎都得到了《琥珀诗报》的扶植。而且《琥珀诗报》有一个版面重点推送新人,本人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同时还有陈宾、尹世洲、王咏、蔡成利、秦桢玉、郝传刚、张笃德、詹守泉、史荣新、任东升、尚立新、焦铁平等等。那时纸刊太少了,发一首诗就能高兴半年,何况这张报纸会半版甚或整版地推介一个诗人,那是何等的气魄和气派!有些诗人不仅因此出了名,还改变了命运:换了工作,找到了爱情,讨到了老婆。所以我们要向有胆识和魄力创办这张报纸的赵进、关键、华卓,以及后来加入这张报纸,并担任编辑部主任的王立明致敬!更向为抚顺诗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在全力支持抚顺文化事业的李松涛致敬!他是抚顺所有诗人的兄长,情感的后盾。
  那时的琥珀诗报编辑部就是诗人之家,大家只要一有空,就会往这里跑。记得有段时间,编辑部就在市群众艺术馆大门旁边一个铝合金接出来的简易屋里,类似后来有些报亭和小卖部。但诗人们都把这个小偏厦当现在的高档会所。我那时一写出新诗就先来这里,接受他们的“审查”,给我指点最多的是关键,看似他欣赏我们新人,但枪毙我稿子最多的就是他。他每次都能在我最得意的作品里,挑出令我信服的毛病来,弄得我每次给他看稿子都提心吊胆。直到1990年春天,他看到我写出的组诗《包围》,才很满意地说好,说很震撼,令我受宠若惊。于是我大胆地投给当时很火的安徽《诗歌报》上,果然顺利被选发。可见关键的眼光和学养。虽然后来总是跟他拼酒耍闹,但在我心里,关键是唯一手把手教过我诗歌手艺的师傅。比如我一直保持对一首诗反反复复修改的习惯,就来源于他。他个人写作也非常了得,他是除了李松涛之外,抚顺最早多次在《人民文学》《诗刊》发组诗的诗人。可惜的是,他不到60岁就去世了。这多么让人心痛又惋惜啊!
  有时候回忆是温暖的,也是痛心的。和关键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诗人刘万石,他在担任抚顺日报文艺部主任期间,发表了诗人的大量作品,党报的副刊几乎让他办成了诗歌专业的报纸。这本书里的很多诗人也同样得到了他的许多恩惠。他是一个被诗歌洗礼过的诗人,他每天都写诗,沉醉在诗中,生命几乎让他操练成了诗,对世俗很多东西不甚了了。遗憾的是他也英年早逝。记得告别他的那个冬晨,沈阳《诗潮》老主编罗继仁和诗人郎恩才等冒雪赶来。可见很多诗人对他人性中的纯粹和诗性还是非常的尊重和偏爱。感谢本书的编者们不惧周折,淘到万石老师的作品,将之收入其中。这是献给一颗热爱诗歌灵魂的礼物,也让他的粉丝们能再次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让这本诗典少了遗憾,也体现了诗人间的情义和温暖。
  我之所以说这些往事,是因为诗歌写作是有传承的,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人和事,就不会有以后的这些成就,也兴许就没有了这本诗典。回顾使情感弥新,让人懂得珍惜,也让我更加热忱和审慎地看待入选本书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人生真的是一个圆,当初诗人们写着写着就不见了,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在60后都即将接近退休的时候,这些人走着走着,又走回到诗歌这个起点,重新开始写起诗来。有的诗人显得很羞涩,小心翼翼地把诗发给我看,那样子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其实这些诗友虽然中断写诗很多年,但一出手还是有感觉,有的很老辣。譬如当年以新思维写诗的陈宾,新写的诗虽然技术性少了,但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和通透;还有尹世洲依然是以叙事见长,漫不经心中让诗的锋芒直指咽喉;华卓的写作也依然保持言简情浓意深的特质。据说华卓最近几年一直在写诗,而且一天一首,只是没有拿出来发表。跟他一样坚持默默写作的还有一直写故乡亲人题材的詹守泉,写出租车和动物题材的蔡成利等等一大批诗人。这也说明很多人都没有放弃写诗,只是志趣变了。他们不再把诗歌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途径,而是把诗歌作为自己精神的方向,情感的按摩和心灵的慰藉,或者仅仅是一种爱好和瘾。出人头地的想法少了,诗的质地就更加干净和纯粹。这让很多新归来诗人的作品有了开阔,有了境界,有了耐读性。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入选诗典的年纪最大的老诗人佟希仁,他的诗单纯明亮,剔透清澈,像露珠一样。可见佟老已把人生修炼得至真至纯。说到这里,我要向老先生致歉,当年我在报社当编辑时,年少轻狂,内心的叛逆感让我对一切权威都要挑战一下。所以,对前来报社送稿的佟老师态度冷漠,出言不敬。现在想来真是羞愧。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盘桓了很多年,这里向佟老鞠上一躬,请他原谅。
  还要提一下田永元,这位火车司机出身的诗人,曾任《鸭绿江》《中国铁路文学》的主编,在我刚刚写诗的时候,他早已声名远扬。但想不到他竟然是抚顺人,出生在清原的一个乡。也算是叶落归根,在他的晚年,他的心和他的诗一起找到了故乡。抚顺的诗人以一向的好客和美酒欢迎永元回家。
  和永元一起回家的还有两位抚顺走出去的诗人,就是本诗典的顾问商震和林雪。不论是创作成就还是实力,他们都是中国诗坛的拔尖者和领先者。商震的写作对诗歌的边界有开拓,开辟了审美思维的新维度,让诗在口唇之间跳跃,诗活了,有滋味了。林雪的诗越来越大气,直视冷暖大人间,而且深入人心,代表了真正的人民性。有了他俩的诗,加上我一直认为能代表本土化写作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峰巅的李松涛的作品,这本书就有了核心,有了重量和力量,也让抚顺的诗人群体有了领袖和底气。
  跟随这些大师之后,一直坚持写作并多次获奖,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诗人是星汉和张笃德,前者坚持心智写作,诗歌很通灵,总是在平凡的事物中弄出让人意料之外的神奇来,他的诗滋养和启发了人的性灵;后者一直坚持平民现实主义,写作很用力,用重大之思去挖掘重大主题,诗有深度也有情怀。不论是业绩还是实力,他俩都是抚顺本土诗人的领跑者,尤其在那些当年曾经风生水起的诗人偃旗息鼓后,他俩依然默默地坚守在略显孤独的诗坛,和那些同样不管风云变幻,只跟随自己的节奏和心情书写自己感受的诗人,譬如:詹守泉、王铁军、蔡成利、郎强、丛榛、张井涛、武海涛、蓝狐、董玉明一道成为耸立在波涛之上的礁石,让曾经风起云涌的抚顺诗坛不至于断流。尤其是詹守泉和董玉明两个诗人,守泉不仅是这本书的发起者和主编,更是默默拓荒者,在诗歌的萧条期,写了大量的诗歌,出版了两本诗集。读守泉的诗就像有一条明净的河流在我们的心灵上流过,杂芜和撩乱渐渐沉淀,一种清澈和明亮慢慢占据心头。这是一种单纯的美,一种人性中的善纯和光明在闪烁。而董玉明自打少年时代爱上诗歌,就一直笔耕不辍,哪怕双眼失明依然坚持独立写作。他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或者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和写作本身都已被诗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和感动。这也是那年他能够加入中国作协的理由。但在这样一个世俗的年代,他的成就远远没有抵上他的付出,不是他缺少才气,而是缺少运气。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他所有的付出都被大成功的喜悦照亮。
  还应该提及这几年比较活跃的诗人,他们有的是新归来的旧诗人,有的是新世纪加入的后来者,譬如刘敏(刘涵之)刚一回归,就在《诗刊》等大刊连续发组诗,尚立新以长安瘦马的笔名,在中诗网开辟《瘦马读诗》专栏,几年下来,评了一百多位中国新诗各个阶段的重要诗人,成为诗坛上有名的诗歌鉴赏栏目。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张良玉、任萍、徐欣、闫明霞、王维仁、周涅、纪丽、刘天笳、何新宇、该亚、吴玉泉等等,他们是目前抚顺诗坛的中流砥柱,因版面有限,请原谅不能展开一一述说。希望通过这次诗典,能激发起更多诗人的写作热情,包括这本诗集的所有入选者,希望他们不只是为了入选这本诗集现凑几首诗,而是要把写诗常态化,要把诗歌当做一种事业,心灵的永恒事业。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琥珀诗报》在前几年又复刊了,诗人刘敏(刘涵之)接过了这个光荣的接力棒,当了主编。目前已经向外推送了很多诗人,相信也会有很多诗人像我们当年一样,从这里起步,走出抚顺,走向全国。谈到未来,当然少不了80后以后那些年轻的诗人,他们是抚顺诗歌的希望,希望他们多多的写诗。只要有数量,就不愁质量,只要大家都参与,抚顺的诗歌就会复兴,就会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繁荣景象。
  需要补充的是,我在目录里看见了刁利欣名字,这个出生在抚顺的刁利欣,是盘锦那个早已在诗坛上有了盛名的刁利欣?如果是同一个人,我很高兴,因为她的诗歌非常有气韵,而且被很多人热爱推崇。去年《中国诗人》征文,我是评委,毫不犹豫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她,真是巧了。这也再一次证明,抚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一个能出诗人尤其是出好诗人的地方。让我们写诗先从热爱抚顺开始,先把具体的一首诗写好开始。
  那么怎样才能把诗写好呢?我觉得首先要真,真实地写生命体验。其实就是有感而发,不要胡编乱造。优秀的诗歌都是生命淬火时发出的声音,是心灵撕下的血和肉,写下这种生命被点燃的感觉,不管多么疼痛,诗歌都是灿烂的,都是感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写的一定是你想写的,不论是哭是笑,是爱是恨,是悲苦还是无聊,不写出来,你就难受,就坐卧不安。而不要硬憋,不要为了写诗去翻别人的书,复制别人的感觉。从本质上说,诗歌就是生命生长出的新生命,而生命是有深度的,也是动荡又有活力的。最主要它是有限的,这让人时时感到无力达到的地方太多,包括爱和长寿。所以人会常常感到缺失感,还有孤独烦闷,以及幸福的短暂,美好不能长久等等,谁用诗歌承接或者表现这些生命本体生发出来的种种感觉,谁的诗歌就成了,起码方向对了。这就是诗歌生命本体论。
  其次诗人要耐烦。耐烦了,才能保持长久的镇静和平静。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烦闷与无聊、琐屑与日常化的考验,包括孤独和利欲的侵略和诱惑,成大事者一定会淡定又坚定地跟随自己看见的光明走下去,而且有节奏和韵律。这一点非常像时钟,旧城堡里的古钟,老派的执着而顽固。不论世道怎样的风卷云涌,褪色的只是容颜,内心的步伐整齐而从容,且一丝不苟。做到这些,人的心神才能保持绝对的沉静,而沉静的极致就是灵魂出窍,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风景,这就是诗,就是灵感莅临了。应了《菜根谭》里说的,只有宁静心神才会明而亮,随之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也只有在闲中气概才可舒畅悠闲,随之才能窥见真正的灵魂;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样谦冲和蔼,于是也就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简言之,就是: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三要把诗写的让人有吃惊感,就是一激灵的感觉,这就需要技术。诗歌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的更新和革命,本诗集中有些作品技术上还处于平稳保守的状态,需要诗人有勇气去探索,去颠覆并创造新的技术,以保证诗歌的鲜活性和先锋性。哪怕只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句,诗就活了。比如有个人是这样描写天空的:天蓝得脆了!一个脆字,让视觉的蓝变成身体里的感觉,真是绝了。
  技术的最高层次就是无中生有,具体就是从来没人这么写过。对此,古人说新,外国人说陌生感,专著上说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天地之内,就是我们常人想象和意识能到达的世界,天地之外就是超想象和意识的世界,需要神赐,或瞬间的超越和穿越。读这样灵奇的诗,就象有东西砸在头上,让你震惊并幡然醒悟:原来诗可以这样写!这就是给你洗脑。这样的诗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由于技术太惊人太神太玄,让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太隐蔽,很多崭新的真理就这样被忽视了。所以最高妙的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又能让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更迅疾地走进人心。这又回到了无剑胜有剑上来了。它指的是要把技术化成人的素质,诗人主体被诗化了。到了这步,写诗就是说话,看似朴素简单,但里面有无穷的奥妙。要做到这点,就要学习古人说的: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类似中国画的写意,深入简出,以少胜多。这依然依赖于创作主体的素质和品质,诗人有人格,才能将客观景物人格化。
  而诗人能如此创作,都源于爱。热爱点燃激情,激情让诗人把自己变成一团火,让诗人不顾一切去爱人类爱万物爱艺术。而爱和激情又让诗人产生不可遏止的创造力,让诗人在那些冷漠的事与物上敲出诗意来,让诗人在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被美照亮。如此说来,诗本身就是一种美,写诗,就是创造美。生有涯,而诗无涯,此生与诗相遇,就是与美相携,就是莫大的幸福。同时也证明不论沧桑如何变幻,唯诗永恒。
  在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重温并铭记抚顺历史上曾经举办过几次创意非凡的诗歌活动,这些活动点燃了抚顺诗人激情,推动了抚顺诗歌发展,照耀并灿烂了抚顺的文化星空。诸如1990年的“雷锋杯全国新诗大赛”、2002年的“火魂颂”笔会、2010年的“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暨松涛文苑落成庆典”、2012年的“雷锋——道德的丰碑·全国诗歌大赛”等活动,名垂青史的诗坛泰斗、众所瞩目的领军人物,皆参与其中,他们是著名诗人、评论家、编辑家:艾青、臧克家、贺敬之、李瑛、张志民、杨子敏、柯岩、高洪波、吉狄马加、韩作荣、谢冕、张同吾、雷抒雁、舒婷、叶延滨、商震等,显赫的名字多如繁星弥空,恕不一一列示。这些活动的规格之高、密度之大,全国恐是绝无仅有。诗歌瑰宝的非凡照耀,令抚顺城韵拥有了光彩夺目的记忆。
  再次感谢本书的顾问:李松涛、田永元、商震、林雪、周明,感谢张笃德、詹守泉和徐欣,以及参与本书的所有编者。
  是为序。
  2019年7月23日于抚顺
 
  作者简介:李犁:本名李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