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专题 > 90后诗歌大展

90后诗歌大展:程潇

2017-11-27 22:02:27 作者:程潇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黑多,本名程潇,1995年生于安徽黄山黟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第七届“新发现”夏令营学员。在《星星》《中国诗歌》《山东文学》《青春》《延河》《山东诗人》等刊物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枯树的时针》等三部。
黑多(1).jpg

 
 
误读
 
我们看不见它
我们只能看见树枝的抖动
看见水的皱纹
就像一张弓
一旦拉动
直到击响记忆悬搁的风铃
就不再停下
就像起身
走向非常高的窗台
眺望白云之乡
层层的建构
就像黎明的鸟儿苏醒
站在古老的房梁上
与我们打了个照面
然后玫瑰花瓣震落、飞升
化成了它们洁净的羽毛
 
 
访皎然不遇
 
空山无门,亦无群声
鸟语亦是蝉言……亦是我的良师
忘却进山的脚步,出山
亦在山中。是汽车的马达熄灭。
日暮夕阳的灯火照我
照妙峰山,赶紧!去捡拾林间
细瘦的竹叶与松针罢!
煮一壶唐朝的西苕溪水,泡一味人间的大茶。
是一枚隐含青光的茶籽
在我杂乱的案头静置
它等待着皈依泥土。
是汽车的马达重燃。
它催促我离去
走桑麻小径,回到我的来处
及早栽上带露的菊花①。
 
注:①唐高僧皎然诗《寻陆鸿渐不遇》中云:“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谒陆羽墓
 
山阳、溪边、烂石上
与杂草藤蔓交错,一些茶树守护我
 
沿着荒径,拾阶而上
四野无人,他千百万亿的化身
 
阒寂在微风中
 
 
 
那个人
 
那个在剥老南瓜皮的人
那个正佝偻着身子,坐在滴雨的屋檐下
望雨的人,那个背倚微凉的竹椅
独自抽着闷烟的人
 
满面皱纹,肌肉松弛
无数次从稻田中抱回粮食
养育儿女,手掌已被一生的泥土染黑
难以洗净
 
那个人,冬日,他爱待在灶膛前生火
听自己从四处砍来的干柴
在烈火中燃烧、噼啪作响
那时,白雪终于落下,红光浮动
慢慢沁了他的阴影
 
 
秋千
 
坐在秋千上的小女孩,水灵灵的
她的妈妈把她荡得很高
高得,与对面合欢树顶开的红花
似乎只差一指的距离
妈妈呀,最初你把她荡出肚皮
荡出肉体
现在又将她荡出尘世
荡出躁动的夏季
 
多年前,我也是这样一个小孩
现在,我的身体里住着这样
一个母亲
 
 
花开
 
你趴在窗沿听着响声
我想游潜到彼岸
一头扎入水中
 
醉态的人离了床
在地上踱步
背影要开出花来
 
 
酒后
 
一支旧花插在茶褐色玻璃瓶里
似要长出根须,似要彻底枯萎
杯中探出失去泡沫的香槟
与微醉的空气窃窃私语
 
我难以压倒内部若狂的欣喜
推杯换盏后,酒桌上的鹿都已逐水草而居
对着天空许诺,我什么也没有带走
空空的脚步通向拥堵的星辰
 
 
在寺庙遗址之上所想
 
神台上早已经没有了神像
香客仍旧在神台前叩首跪拜
一切极其简单而又那般庄严
目睹这样的仪式
我开始在心里擎起一柱心香
去敬入泥的寺庙与含笑的菩萨
敬不属于头顶的天空
敬那山川之外的山川与大地
敬,用心香敬无需酒,沿着庙基
只用目送、用手抚摸多年的条石
一个与世俗搏斗的人羞于启齿
只得把自己放得再低一些
然后听高过蒲团低过神台的
啾啾鸟声
 
 
镜子
 
我凝视镜子中的脸庞。它,陌生、昏暗
布满刻痕。脸庞之下,隐约有无数颗心脏
在复杂的双重收缩和舒张中,强劲有力、不知疲倦地搏动
它的搏动,让肉体与灵魂的全部血液
沿着天空、大地、世界的动脉
静脉、毛细血管回流。我凝视镜子本身
又猛然扭头,它被柏加索斯双蹄踢踏
它的密度、折射、裂纹
在命名中被创造
 
 
与一片树林交谈
 
俯身干什么
你要与一片树林交谈?
把一片树林当成一棵树
把一棵树当成一片树林
把自己当成它们
 
那些并排着的树
在干净的晨光中
枝枝叶叶,彼此呼应
它们的根扎向地下
摄取营养,又沉静
又孤单
 
 
一枚松塔
 
在这支行进的队伍中
谁将最后抵达,我们一无所知
当我们谈及既往的生活,那只
麋鹿会选择何时纵身越过窗外的山岗
 
暮色中,我们一同向山林的腹地缓缓
移动脚步和目光,肉身小心地识别着
腥湿的泥土
 
我们在林中沉睡又在林中醒来
感谢谁呢?让我们得以看见远处
一枚松塔闪着自足的光芒
 
一枚上帝的松塔曾替代落日的法则
一枚深褐色的松塔在夜半的梦中游动
有时,如沉闷的滚雷
它突然滚向微绿的坡间草地——
那块在诗神的抚摸下,若隐若现的胸膛。
 
 
 《好诗是会说话的伤口》节选
       他的诗篇忠实于自我的真实感受,并对早年的记忆加以诗意的转化,处处弥散着“追忆”“想象”“反省”的情感因子。整体上看,黑多汲取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养分,不时显露出某一美学特征的优点。
       毋容置疑,对于年轻人而言,现今大学教育的环境与真正的艺术和科学并非特别有利。大一统体制下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的本质存在抵触和偏离,作为最需要自由精神做先导的诗歌写作必然因诗人主体人格的某些缺憾影响作品境界的提升。值得庆幸的是,黑多有着可贵的精神成色,这从他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关照的物象上即可看得出来。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诗句生冷、苦涩,带着对过往时间的冷峻审视,其火热的诗情能够节敛地浓缩于字词当中,这一点又承袭了汉语传统的智慧和艺术长处,相信黑多对此有着一定的美学自觉。试看这样的句子:“当夜色降临,我还坐在台阶上听/赤裸的树倒映在河流里”“月光下弥漫的中药味/掩不住地下的亲人喊疼的声音”(《中秋,遂忆起》)、“十字形/立在四季旷野的核心/金色的谷粒是眼里永恒的海”“救赎枯坐的生命。/以人的姿态站立却不能以人的姿态发声”(《稻草人》)、“悬挂于唇边的米粒,谁会用心看它的孤寂无援”“凉风渐起的院子里,我搬出藤椅拾掇秋天”“真没想到,院子里竟满是带着压榨快意的嘶吼”“现在满天星辰都种在荒原之上了”(《与米粒石榴书》)……,我想不用多举,黑多这些诗句有着烫人的温度,也有着熬炼后的知性。在他的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某些基因,宏达的思维带给他的是有益的成分:那些对良知道义的坚守,对人类自身的唤醒。所以他在《秋分》中才有如此开阔的句子:“我不确信一朵云落下雨滴,是否就淌尽了泪水/秋分,丈量楼群间光线的长短/树叶虽青,面容憔悴,暗黄从体内突围”“我们与寒冬只差一指的距离/中间是绵密的脚步声,无数黄叶悬垂不喊疼和悲”“二十年来,一张白纸被反复折叠、碾压、捶打/揉成团,上面零星的文字仿佛有坚硬的性格/困顿的午后,多少场雨在寂寞后诞生”“那南迁的候鸟正在驱赶那片孤云/一切不该发生的事还在继续发声”;他在《无米之炊》中才有如此深痛的感受:“无米的家中,弹尽粮绝的馋虫只得/哼唱秋歌”“耸动肩膀,垮塌的手上遍布断绝的河流”;他在《酒后》中才有如此的无奈和洒脱:“我难以压倒内部若狂的欣喜/推杯换盏后,酒桌上的鹿都已逐水草而居/对着天空许诺,我什么也没有带走/空空的脚步通向拥堵的星辰 ”……是的,黑多为自己坚韧地构筑着一个属于灵魂的家园。世界是破碎的,就像“时光破碎,滴漏一地的”《卖花辞》,就像“初秋,老屋堂檐的水滴打座,相互催眠”的《堂燕》,就像“白色不是投降的标志,它们只在风中颤栗/互相低语”的《一群爱幻想的鸽子》,就像“感叹土木结构的屋子/含不住岁月的几声干咳”的《老寒腿》。如果说天下就是一个屠宰场,黑多的“大地,像一段充满修饰错误的词语”便是他独自悟到的生命真谛。
       当然,年轻的诗心经过岁月的熬煮对世事万物的态度更为达观超拔,如他写道《虎》时没有剑拔弩张的医院气氛,反而是平静的观照和审视:“一直以来,没有人道破天下的山头所共有的痼弊/从夜里醒来,一只只虎砸落枕头/有的咆哮几声、有的咳嗽几首,生活中的陶瓷与木器/在骨髓里径自葱茏/你掩面睡去,像另一个山头静卧的虎”,在《回忆冬天》中他写道:“紫红色的花/逐级坠落,寂寞的雪开在医院窗台/一个透明的世界最接近内心”,而《雨后》的笔法更为气定神闲:“秋天的十四行,环环相扣/开裂荚果种子形状神似春天”“淡淡的音乐中,破碎之物意味着死亡?”“众神托住每一个等待盛开的人”“我惊诧一个闪电,在雨后又开始诞生”,到了《饮马而归》,诗人更为淡然和恬静:“我的马始终静默,一生被月光养活/脊背冒着磷火”,似乎透着内心的不甘。经过生存和灵魂的历练,诗人在《花开》中表现得更为平静、安然:“我趴在窗沿听着响声/想游潜到彼岸/一头扎入水中//醉态的人离了床/在地上踱步/背影要开出花来 ”。
       我不能说完全把握了黑多的诗歌精神脉络,但他显然属于张扬着人文气场的精神写作一路。在校园里甚至青年人几乎全面趋向凡俗和平面化的艺术氛围里,黑多是个值得关注的个体。我总是告诫别人也不断提醒自己,一个诗人只有在人类精神源流的长河里找到通往过去与未来的位置,在艺术探索的流程中找到方向和坐标,才有可能成为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照此观照,黑多的路还有很长,也许前途有着很多歧路和迷途,但一个找到方向的心是不会轻易迷失的,还是那句话,生活在于克服缺点和短处,艺术在于发挥优点和长处。是耶非耶,请黑多践之证之!
                            ————(著名诗人、诗评家马启代评黑多的诗)                       
 
       从诗歌的叙述范围来看,黑多的诗歌在叙述方式上将实际生活中本来分散的事与物组织起来,诗歌中的人物、时间和事件糅合了叙述的多种质料。黑多强调第一人称叙述“我”的身份:“我不敢确定我是否/已爱上这寂静的时刻”、“一枚凝霜的枯叶横亘在我面前”、“四月,透过车窗我看远方,遥远的白杨林/正在日落之际呈现山丘的姿态”,黑多的叙述方式是直接为其参与或者与其有直接关联的叙述状态。
                            ————著名诗人、诗评家樊子评黑多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