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专题 > 90后诗歌大展

90后诗歌大展:贾假假

2017-11-09 11:35:36 作者:贾假假 | 来源: | 阅读:
贾假假,本名贾昊橦,1994年生,甘肃平凉人。作品见于《天津诗人》,《中国诗歌》,《星星》,《诗刊》等。曾获淬剑诗歌奖,包商银行高校征文奖。参加2017年星星诗歌夏令营。参与编选《中国首部90后诗选》。
0706_3.jpg
评论
 贾假假的诗歌形式非常明确:长短句。长短句是宋词的形式,贾假假对宋词体例的输入
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长韵与短调并存,其诗读来有西北的苍凉,颇有“孤鸿流云”的感觉。不妨先从形式上看一下《不安之水》:
在故乡,庄浪。倒掉一碗水,你说。它会不会
借此,向东逃去
一碗泼出去的水,它把自己想成一条河
使劲地,使劲地在黄土上蠕动
我,久居地理上的高原。二十年,怀疑所有的水
把自己想成一种瓶子,把头颅骨拧紧了
从表面上来看,首先能看到一种规整的形式:数一数每一行的标点符号,就能看到,奇
数行和偶数行的句子排布规律,几乎是四句、二句这样的长短节奏。这是宋词独有的断句节
奏,唐诗里面是没有的。宋词与唐诗相比,最大的形式变化就是自由。长短相间的形式,打
破了铁桶一块的语言规约,长短句的语言制式拉紧了语言的力度,让句子的节奏感更强。
宋代词学家张炎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2]
大概是因为声音的介入和词牌名的流传,宋词的声音维度的彰显要求朗朗上口,就传唱对节
奏感的要求很高,像当今的流行歌一样。这里暂不讨论声音的问题,继续讨论一种既成语言
规约的介入对诗歌美学的影响。其实,在贾假假的诗歌中,能看到许多土白口语入诗,比如
“像一窝蚂蚁一样的/团结,勤劳,黝黑,啃食着/赤裸的地脉”(《定山术》),“一路上
/扭动的我,非对称的我,鱼儿咬破的我/被吹开。又,重新聚在了一起。”(《酩酊行》)
这些土白的口语,如果单拎出来就会失去诗的原形。插入语在诗歌中显赫位置,节录与补白
式的主位和述位关系,生成了新的美学,譬如《稀薄》:
元朝人爱使用,大块的比喻
来形容他手里的羊。
“那厮,直接从天上。赶下一群
又一群的白云。”
贾假假的诗歌形式,不止宋词制式那样简单。贾假假的诗歌里,哲学化的程式像立体主
义装置一样镶嵌在诗歌里。插入语的使用、文本位移、附加的哲学维度、语言的中断与孤立,
词语断崖式的自明与复现都值得深入研究。
木心曾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
好看。”为什么?为什么在贾假假的诗歌中,土白话入诗却能取得独特的效果?这是因为,
宋词提供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规约,当长短句的语言规约介入到新诗写作中,语言就会得到一
种体制性的升华。这就是语言制式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将汉赋、绝句、律诗、宋词、元曲
当做是一种美学风格,鲜有人谈及文体的语言制式。即便谈论,也是从押韵等技术学的角度
切入,鲜从形式上作整体的比照。新诗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诗歌形式上没有标准的、通行的、
为写作者共同遵守的语言制式。徒有诗形,而无诗质,缺乏语言制式,正是新诗发展遇到的
瓶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青年诗人李啸洋(节选物与辞:新诗的语言秩序与美学哗变)
 
 
定山术
 
铺开一张山势地形图,和铺开一张
皱巴巴的,中国宣纸
没有什么区别
打开笔墨,不如对着镜子,一一解开衣冠
就这样,我异为安静的褪去
他的青衫
把一些草啊木啊,从身体里抽出
把乔木林还原成灌木丛
把关节阵痛的隶书,请到终南山
把秦朝的统治,放在偏远的昆仑
流放匈奴。添上牛羊,并让他们水草丰茂
再褪
拔开一层麦子后,我终于像
发现一窝蚂蚁一样。发现我的祖辈,他们
像一窝蚂蚁一样的
团结,勤劳,黝黑。啃食着
赤裸的地脉
吹开这些,可爱的缔造者
一张图的最后,还是没能找出
传说中的五指山
以一个莫须有的地名,在碎语里
存活
一张图的最后,不如看他
重新苍翠
看他,蘸了手浓墨,一巴掌拍下来
说,定
桌子之上的河山摇了摇
这些东西,顺着祖宗的血迹
压在,我们体内
 
 
枯木寒鸦图
 
鸟鸣,是一只鸟的边境。
而在纸上,
你必须死死绷住
这一声长啸。
 
墨,被一再敛紧。站久了
它是––
古木上的,最后一片枯叶。
 
 
“其实,有时候。是想哭出来的”
一张纸留白的那部分,常
迫切地,使它
想哭出来。
 
“其实,这一声,放出去,再收回来……”
青天使劲儿地往上––
 
“收回来,也不过是
把一张纸的空间
严厉地,再灌入喉中……”
 
 
不安之水
 
在故乡,庄浪。倒掉一碗水,你说。它会不会
借此,向东逃去
一碗泼出去的水,它把自己想成一条河
使劲地,使劲地在黄土上蠕动
我,久居地理上的高原。二十年,怀疑所有的水
把自己想成一种瓶子,把头颅骨拧紧了
拧紧了活着
用井,用桶,用洼,用舀,用捧
用接,用歇斯底里的喊
去活着
二十年,我与这流逝之物的对抗一直在
持续着
比如,一次次从滴答的夜晚醒来
比如,一次次发现。水缸里的平面
竟然在
微微地倾斜着
 
 
玻璃上隐居
  
这个冬天太冷,皇帝说,“不习惯”
他重新召回待业的按摩女
 
是的,太冷。听见
公园里散养的的鹤被冻住了,好友约
一同骑车去看
 
“NO,我受不了过于静态的飞翔”
我对着街道,风从树中剥落枯叶
 
后来,他带回从公园拍的照片:软质的肉体
轻的羽翎。“看来,它们并不完全模仿雕像”
 
捕鱼中的鹤,漫步中的鹤。朋友指给我
“你瞧,还有一只正在腾空,就像——
踩住了玻璃”
 
“春天,暖些的时候。”他伸了把懒腰
“那些鹤就会逐渐复活,当然
腾空的那只也掉下来”
 
“嗟——”。我无可挽回的发出一声叹息
如同,也碰碎了一块玻璃
 
 
镂空的雪
 
雪夜趋行的人,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摔倒的可能
他就此深陷于: 雪,这一粒词中。并且一直
往下陷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雪,被我说得过于精致。以至于,它的内部远远
大于了本身
 
 
空吟记
 
倘若一只蝉,经过轮回
成了梧桐树上的一枚叶子
那么,你能否
分辨它的聒噪,你能否捉住
残留在它体内
虫的成份。风一过就沙沙的响
这厮,真是不耐烦
寒冷的时候,我将它捡起。对着呵气
呼,呼——
这蜷缩之物,你又能叫它什么。此时
你只能,将它比做枯蝉
 
 
酩酊行
 
往江心亭走,越来越是
一个颠倒的世界
严肃的说。我是从江的另一面,涉江
一路上
扭动的我,非对称的我,鱼儿咬破的我
被吹开。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一路上我们,悲痛且清醒。我们
压住内部的庞大
去往江心,去呕吐出一座精致的亭子
 
 
第三人称
 
“王勃晚年的时候……”
这是个谬误
他本人也觉得好笑
晚年的时候,他开始沉溺于对他的使用
 
“落霞不是落霞,鹜也不是孤鹜”
他指着自已
你从没看到,一个老头。可以吹胡子瞪眼地
与自己较着劲儿
 
“你呀,老糊涂。真应该早些死去——”
这个陈述源自另一位年轻的王勃
 
 
隐书
 
孤况时,做白纸上的一枚
汉字
一生的疲倦,也就那么点儿
你让自己躺在上面
躯体不停地舒展,舒展……
 
远处,是不能触摸而形成的
空旷感
再远处,几名村童。扎着脑袋
围观着,错误的形体
 
枯坐

梓潼,帝乡,七曲山大庙。我们被
长途客车缓缓举上。鸟在枝头
乱颤。古代的柏,稠密
使人几乎疯掉
廊柱开口,“我这里有一尊
佛像”。
我们不信,将怀疑的触觉延伸至
它的内部。继而,它又改口道,“这里是,一截木头
兢兢战战的心脏……”
这里是一个书生……哦……那个
寒薄的,读书人呢?
远在百年前,寺庙可没有这么
仁慈过
他拿刀,对着柱子敲叩。“有佛吗?”
清脆地提问,顺着古木的年轮一圈一圈
递进去
一圈一圈,抵向一颗枯竭的内心––
“终日,与一桩不曾开口的
木头较量……”
––他在语言中,退去了
身子
盘山公路被七曲山收在腰间,又放出去
绿色致幻剂
渐渐散开,我们从诡异的弹性中
撤离
佛在柱中悄悄死去

* 某年月日,一书生于七曲山庙中苦读。闲时,常以小刀掏入殿柱凿刻。数载,得一佛像。
 
飞鸟啊
 
扁平的石头涉水远去。忠厚的石头
终日,不知所踪
 
切断湖面的力,与垂直
掉落的力
喊出来的涟漪,彼此相互折磨着
 
湖面是乱的——
没有秩序
于是,你回到了十多年前
 
“飞鸟啊——"
你的这一声很轻,几乎贴着湖面过去
 
 
 
木鱼怎么敲都敲不碎。暮薄,对着自己的影子
念紧身咒
肉身愈坐愈小,愈坐愈小
风一穿,就落到河里去
 
下游的佘小青将我打捞起来
更衣,焚香,罚站,晒经。又喊回家吃斋
我不动,影子先晃了一下
 
 
稀薄
 
元朝人爱使用,大块的比喻
来形容他手里的羊。
“那厮,直接从天上。赶下一群
又一群的白云”。
这事放在唐朝,被这么说:白,绿,蓝。
白的是色彩,绿的是画板,湖面窃据了蓝。
“绿的是木板,白是被死死咬住的钉子……”。
隋人有祖传的谦逊,善于老实的陈述,“就三两只--”。
晋代的那些士大夫,不以为然。得意的从怀里
摸出半截羊骨头。“他呀,在放牧
一只羊的隐喻”。
这让我想到,更远的西汉。一个人拄着节杖
不停的呵气,跺脚……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都是——
一个人怎么迈
这虚有的一步。
 
 
地下铁
 
我们偶尔疏离。有时需要从无限的
深处,攀援向上
冗长的叙述,在沉默的内部发生
你的语法取自中学教室,隐现的广告牌
是明亮的窗户
--它几乎是,明亮的
黄杨林密不透风。记得十八岁的笫一次性爱
让你喘不过气。以致让
句法陡变
场景再往上移。杂乱的呼啸中,依稀
辨认出鸟鸣。秋天托举在
郊区公园以上
公园很轻,是伪造的。石凳上的男生
说话是云雾,又不是。另一边是你
小心翼翼的。比三年前要瘦
--快要跃出地平线了
雨,被推到更远的室外
粉色情书就在桌框里。不要说出说出来。不要!
你是奇异的纺织厂女工,拥有制造平面的超能力
你不再是
一个平凡的姑娘。你呀,此后
一日三餐。人群慌乱,要拙隐于扑面
砸来的公共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