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理性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宏大叙事之作

——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的社会学意义

2023-08-07 作者:胡绮琦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获“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读者品读《赵佗归汉》特等奖。

 
  
  
  赓续奋发图强精神血脉  淬硬祖国统一大业利器
  
  落日熔金,我手不释卷地捧着著名作家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第五卷。天边血红的帆云腾跃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如同金色的火球包裹在亘古的熔岩之中,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2022年读书月期间的8月2日,美国众议长佩洛西贸然访台,令国人震怒。外部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这是极其恶劣的行径。作为一个读书人,我痴痴地望着《赵佗归汉》鱼跃鸢飞的书中汉字,耳畔响起《台湾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中“中国统一大业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的掷地有声的句子,心绪从台湾海峡汹涌而来,掀起一波波巨澜,久久不能平复。
  古有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大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此,我认为,我们真的应当好好从张况的《赵佗归汉》中汲取成功经验与有益智慧,赓续奋发图强的精神血脉,淬硬祖国统一大业的利器。时刻准备着,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以个人血汗之“微”  谱祖国统一之“大”
  
  张况小说中彰显了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场面:策马岭南,览尘嚣盛世,应该是赵佗心向往之的和平景象。赵佗本可以在成阳宫与秦皇把酒谈欢、歌舞升平,本可以沉浸爱妻戚媛媛的“温柔乡”、娇儿仲始的“欢乐谷”,可他却在大秦帝国统一大业面前,毅然卸下咸阳城的锦衣玉食,决然披上绯红的战袍束紧金兽的腰带,与众将士齐刷刷摔下酒碗为盟,高呼“不平五岭终不还”的铿锵誓言,将孤寂与落寞留给身后泪眼婆娑的娇妻和嗷嗷待哺的幼子。这就是张况小说中,大丈夫家国难两全时,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的赵佗的庄重抉择。
  豪雨、湿毒、瘴气是那时岭南的代言词,年轻将领赵佗带领众将士穿梭在血海肉山之中,已顾不得身上的毒疮,他明知血染剑柄滑不可握,犹以破竹之势,最终以“和辑之策”顺利将岭南纳入大秦帝国版图,保全了中华版图的完整,守住了中华民族的纯正血脉。
  小说中的赵佗忠君爱国,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奉为圭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柸热血一柸魂,将自己的一腔爱国青春热血和满怀爱国热情豪洒于岭南大地,只为在大秦帝国统一的版图中不留遗憾地投射自己长长的背影,他挺枪骤马,马蹄不停,奋斗不止……。一代名将的高大形象由此跃然纸上。感谢作家张况为我们带来赵佗如此可敬可爱的大英雄形象。
  战云散尽后,万家灯火明。张况笔下的赵佗是一位极具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平定岭南后,赵佗并没有快马回朝报喜,更没有向秦皇索要高官厚禄,而是把经略岭南的历史重担肩负在自己厚实的肩膀上,他视岭南子民为家人、为手足。
  张况小说宏阔大气,伏脉千里,包罗万有,尤能体现其博大无私的家国情怀和宏大叙事场面铺设能力,其笔下的秦皇胸怀四海,气贯长虹,领土领海意识非常强烈,平定岭南之后,秦皇下诏设立“南海郡”的篇章设置,就是张况胆略过人、敢于顺着历史脉络寻找历史真相的勇敢作为的具体体现。张况笔下的赵佗与秦皇关系密切,他有勇有谋,志向远大,他不仅仅满足于陆上岭南这块百越之地,更看重万里海疆那一片茫茫南海。他勇于造船出海,在南海风高浪急处,迎迓海洋霸业,替大中华宣誓海权。小说中,赵佗乐于同百越各族人民和融相处,为小家带来融融喜气,为大国带来泱泱太平,目的无他,只为将岭南最生机勃发的沃土最甜美幸福的笑靥献给岭南百姓、大秦子民。
  在张况冷静理性而又大刀阔斧的笔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是《赵佗归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灵魂所系和文本价值所在。从我多年的阅读范围来观察,张况的《赵佗归汉》是最有家国意识、最重民族情感和最具历史说服力的一部好小说。
  确实,祖国统一,匹夫有责。张况笔下的赵佗,自背负岭南使命的那一刻起,便将中国统一的情意结封印在自己的血脉之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泱泱华夏,必然统一。江山可以易主,华夏血脉不可以割裂”这是赵佗上朝面圣时的慷慨陈词,也是赵佗深藏于血脉之中的爱国肺腑之声。拔山盖世,掷地有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赵佗始终将“岭南必须归汉、中国必须统一”的真理和信念铭刻于心。他矢志不渝,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直至将包括茫茫南海在内的完整的岭南百越带回中华民族统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是张况作为一名具有强烈历史文化自信、强烈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家存在的最好见证。我很佩服张况的文本勇气。确实,《赵佗归汉》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秦始皇当年设置“南海郡”的初衷具体化到“包括茫茫南海在内”,这是作家张况最有价值设计意义、最勇敢的形象所在。
  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便形成以炎黄华夏为核心,以“五行观念”并行的交融格局。大秦帝国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更是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的基调和底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赵佗归汉到今日一国两制壮举的一步步实施,伟大祖国统一的千秋伟业仍在续写着传奇。在张况笔下,茫茫南海自秦以来就是中国的,祖国必将统一的真理在那时起就已存在,并一直以真理的血脉延续至今,仍在创造着历史传奇。
  而今,台湾民进党“台独”势力“互不隶属”的狂言丑态和跪舔美西方的罪恶媚态,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气愤不已,必欲灭之而后快。“台独”摆明是死路,是绝路,“台独势力”和国外干涉势力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必将被历史车轮碾得粉碎!张况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看似写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实则其最大贡献还在于明白昭示:在祖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祖国必将实现完全统一,两岸人民必将紧紧相拥到永远,中华儿女必将为伟大祖国的统一大业全力奋斗……
  
  聚焰而成火  拢指以成拳
  
  张况这部小说巧妙地书写了“众人力则千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的道理。小说在回顾大秦帝国南征大捷时,点明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大秦子民的努力。小说同时也彰显了“唯有聚焰方可成火,唯有拢指方可成拳”的力量感。尤其对秦始皇的唯才是举、宏谋伟略为南征大捷奠定基调,作者着力不少。整部小说思路清晰,人物众多,各有角色任务。比如小说写到任嚣与赵佗的用兵如神,为大秦帝国南征军一往无前平定岭南成为最终的现实提供了抒写依据;比如小说对戚媛媛蕙质兰心乐于助人的描写,为前线南征大捷安定民心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比如小说对凤娟凤媚这对普通百姓双胞胎姊妹主动抚军的着重细节描写,为镇守岭南复兴岭南开拓岭南的未来提供了民间力量支撑等等。这些情节的设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深意,为这部小说以细节取胜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因为有大秦帝王与大秦各界子民心怀“国之大者”的力量存在,才能进一步激荡起“大秦帝国统一”的团结伟力,大秦帝国才能迈出铿锵步伐,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中华一统”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况这部小说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在新时代的中国舞台上,吾辈当以奋斗之姿,心系祖国统一大业,努力去圆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心系祖国复兴大业,理性爱国,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热爱社会和人民,乐于助人,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汗水与足迹,去丈量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版图。
  
  以理性之心  筑成才之梦
  
  依我愚见,作家张况在其小说《赵佗归汉》中,传递的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自信和“史学理性”的厚重素养,其中心思想在于浓墨重彩抒写“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篇大文章。与文学“以假作真”的真实感不同,史=史诗性写作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和现实在场感,张况孜孜不倦甘坐冷板凳,敢以花费五载光阴完美地将文学与史学结合一起,以大智慧大手笔尽显史学之智与文化理性之思。这体现了他作为有文学理想、有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作家的重要素质与涵养。我觉得张况是用一腔爱国热情在深情写作,他的作品无负他的青春,很好地阐释了当代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历史文化自信。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不少民众因影视剧等有侧重的渲染,而轻妄地对历史人物形成刻板走形的印象判断。而在《赵佗归汉》中,张况既客观张扬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博大胸襟、雄才大略及其勤政重才、多谋善断、热爱子嗣的高大包容一面,也没有刻意去隐瞒秦始皇“焚书坑儒”、寻仙炼丹、大兴土木、建宫筑陵、罔顾百姓死活的“暴戾”一面。总之,这部小说全方位立体化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活灵活现的伟大历史人物。这是《赵佗归汉》的成功之处、可读之处。
  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我们唯有以理性之心,筑成才之梦,明辨是非,理性发言做事,方可保持俯冲姿态,最终成为一只真正的雄鹰。
  记得在“全国科学暑假学校”广州会场上,钟南山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IMH培养体系,其中包括创新、使命感与人文等概念和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师范类大学生,我要把张况小说《赵佗归汉》中的理性人文与中华统一的使命,进一步感融入到未来的创新教学之中去,努力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种下一颗颗奋斗的种子,引领他们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祖国强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毗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因了作家张况的著作,我经常透过“以和为贵”的各种文物,去细细咀嚼《赵佗归汉》中的种种细节,耳畔时常激荡着作家张况《南海实验学校赋》中“追梦铸魂,圭臬忠恕”的名句,更加坚定了自己脚下“赓续奋发图强血脉,淬硬祖国统一大业利器”的步伐。
  
  2022年8月9日
  
  (选自《张况论》。原载中诗网。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获“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读者品读《赵佗归汉》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