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附评论)
2025-07-05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吴传玖,西藏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诗界》主编。
城中的老街,
青石板路光滑,
街旁的店铺,
热闹又繁忙。
茶馆里,
龙门阵摆开,
一蛊茶,
聊着过往的时光。
老街的故事,
走访在人间。
古老的歌谣,
唱出老去的缠绵,
那是岁月的歌,
永远的眷恋。
附评论
《老街》:在青石板上叩响岁月的回音
贺鸿滨
诗人吴传玖的诗作《老街》,像一壶在炭火上温着的陈年普洱,袅袅茶香中升腾起的,是镌刻在青石板缝隙里的时光,是回荡在雕花窗棂间的烟火,更是一曲关于消逝与永恒的深沉咏叹。它绝不仅仅是景物白描,而是在方寸之间,构建了一座承载集体记忆与生命温度的精神家园。
一、 意象的凝练与时空的折叠:
开篇“城中的老街/青石板路光滑”,寥寥数字,便精准锚定了场景的核心特质。“光滑”二字,是岁月无言的证词,是无数脚步、风雨、故事反复摩挲的印记。它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历史质感。“街旁的店铺/热闹又繁忙”,这看似平常的市井喧嚣,却与“光滑”的青石板形成微妙的张力——一面是沉淀的静默,一面是流动的生机。这动静之间的老街,瞬间拥有了呼吸与脉搏,成为一个活着的生命体。
二、 细节的烟火气与生命的在场感:
词作最动人的笔触,在于将宏大的“岁月”主题,落笔于最细微、最具象的生活切片:“茶馆里/龙门阵摆开/一蛊茶/聊着过往的时光”。“龙门阵”这一方言词汇的运用,地域风情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情的暖意。“一蛊茶”,量词的选择极具匠心,“蛊”字既保留了方言韵味,又隐隐透出时光如蛊、引人沉醉的意味。它不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承载故事的容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在这里,“聊”的不是天,而是“过往的时光”——生命在茶馆的氤氲水汽里,通过语言的丝线,将个体记忆编织进老街绵长的集体叙事中。这种“在场感”让抽象的时光变得可触可感,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 情感的升华与哲理的沉淀:
副歌部分将情感与哲思推向高潮。“老街的故事/走访在人间”——“走访”一词用得绝妙!故事不再是静态的传说,而是如游吟诗人般,主动穿行于人间烟火,寻找共鸣的耳朵。它赋予了故事以灵性和传播力。“古老的歌谣/唱出老去的缠绵”,“老去的缠绵”是词眼所在。它大胆地将“缠绵”这一形容新鲜情感的词汇,冠以“老去”的定语。这并非情感的褪色,而是历经岁月淘洗、沉淀发酵后,那份牵绊更深沉、更醇厚、更带着时光包浆的依恋。是皱纹里的深情,是白发下的坚守,是“老”所赋予情感的独特重量与韧性。
“那是岁月的歌/永远的眷恋”——结尾如一声悠长的叹息,又似一句坚定的宣言。“岁月的歌”,将无形的时光具象为可聆听的旋律;“永远的眷恋”,则道破了人类面对变迁时永恒的情感悖论:我们明知一切终将逝去(老街会变、店铺会改、人也会老去),但对承载了生命印记的“根”与“源”,那份深植于灵魂的眷恋,却超越了时间,成为“永远”。这眷恋,是对消逝的抗争,是对存在意义的确认,是我们在时间长河中锚定自身的精神坐标。
也因此,《老街》的独创性,在于它避开了对“古旧”的猎奇式书写或简单的怀旧感伤,而是以极其克制的笔触、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和饱含哲思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温度与厚度的情感空间。它让我们在“青石板的光滑”、“茶馆的龙门阵”、“老去的缠绵”中,触摸到时光的肌理,聆听到岁月深处传来的、关于生命、记忆与归属的永恒回响。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精神乡愁”画卷,每一个音符(字句),都在叩击着我们心底对“根”的眷恋,对“恒常”的渴望。它是诗人吴传玖献给所有在时间洪流中寻找心灵锚点的人,一曲深沉而温暖的安魂曲与赞美诗。
(贺鸿滨:湖南人。著名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
青石板路光滑,
街旁的店铺,
热闹又繁忙。
茶馆里,
龙门阵摆开,
一蛊茶,
聊着过往的时光。
老街的故事,
走访在人间。
古老的歌谣,
唱出老去的缠绵,
那是岁月的歌,
永远的眷恋。
附评论
《老街》:在青石板上叩响岁月的回音
贺鸿滨
诗人吴传玖的诗作《老街》,像一壶在炭火上温着的陈年普洱,袅袅茶香中升腾起的,是镌刻在青石板缝隙里的时光,是回荡在雕花窗棂间的烟火,更是一曲关于消逝与永恒的深沉咏叹。它绝不仅仅是景物白描,而是在方寸之间,构建了一座承载集体记忆与生命温度的精神家园。
一、 意象的凝练与时空的折叠:
开篇“城中的老街/青石板路光滑”,寥寥数字,便精准锚定了场景的核心特质。“光滑”二字,是岁月无言的证词,是无数脚步、风雨、故事反复摩挲的印记。它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历史质感。“街旁的店铺/热闹又繁忙”,这看似平常的市井喧嚣,却与“光滑”的青石板形成微妙的张力——一面是沉淀的静默,一面是流动的生机。这动静之间的老街,瞬间拥有了呼吸与脉搏,成为一个活着的生命体。
二、 细节的烟火气与生命的在场感:
词作最动人的笔触,在于将宏大的“岁月”主题,落笔于最细微、最具象的生活切片:“茶馆里/龙门阵摆开/一蛊茶/聊着过往的时光”。“龙门阵”这一方言词汇的运用,地域风情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情的暖意。“一蛊茶”,量词的选择极具匠心,“蛊”字既保留了方言韵味,又隐隐透出时光如蛊、引人沉醉的意味。它不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承载故事的容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在这里,“聊”的不是天,而是“过往的时光”——生命在茶馆的氤氲水汽里,通过语言的丝线,将个体记忆编织进老街绵长的集体叙事中。这种“在场感”让抽象的时光变得可触可感,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 情感的升华与哲理的沉淀:
副歌部分将情感与哲思推向高潮。“老街的故事/走访在人间”——“走访”一词用得绝妙!故事不再是静态的传说,而是如游吟诗人般,主动穿行于人间烟火,寻找共鸣的耳朵。它赋予了故事以灵性和传播力。“古老的歌谣/唱出老去的缠绵”,“老去的缠绵”是词眼所在。它大胆地将“缠绵”这一形容新鲜情感的词汇,冠以“老去”的定语。这并非情感的褪色,而是历经岁月淘洗、沉淀发酵后,那份牵绊更深沉、更醇厚、更带着时光包浆的依恋。是皱纹里的深情,是白发下的坚守,是“老”所赋予情感的独特重量与韧性。
“那是岁月的歌/永远的眷恋”——结尾如一声悠长的叹息,又似一句坚定的宣言。“岁月的歌”,将无形的时光具象为可聆听的旋律;“永远的眷恋”,则道破了人类面对变迁时永恒的情感悖论:我们明知一切终将逝去(老街会变、店铺会改、人也会老去),但对承载了生命印记的“根”与“源”,那份深植于灵魂的眷恋,却超越了时间,成为“永远”。这眷恋,是对消逝的抗争,是对存在意义的确认,是我们在时间长河中锚定自身的精神坐标。
也因此,《老街》的独创性,在于它避开了对“古旧”的猎奇式书写或简单的怀旧感伤,而是以极其克制的笔触、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和饱含哲思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温度与厚度的情感空间。它让我们在“青石板的光滑”、“茶馆的龙门阵”、“老去的缠绵”中,触摸到时光的肌理,聆听到岁月深处传来的、关于生命、记忆与归属的永恒回响。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精神乡愁”画卷,每一个音符(字句),都在叩击着我们心底对“根”的眷恋,对“恒常”的渴望。它是诗人吴传玖献给所有在时间洪流中寻找心灵锚点的人,一曲深沉而温暖的安魂曲与赞美诗。
(贺鸿滨:湖南人。著名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