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志清

我与散文诗

——《朝花夕实》“导言”

2025-11-15 作者:王志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此为散文诗集《朝花夕实》的“导言”,涵盖三个方面内容:我的散文诗经历;我的散文诗观;我的自选构想。作者的散文诗创作与理论,起步于1990年,因为主业是唐诗研究和文学评论,业余时间属于散文诗,虽若即若离,却不离不弃,故自诩“票友”。

  这个引言,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我的散文诗经历
 

  我于散文诗,起步即高峰。这是我自己在跟自己比。散文诗与我,若即若离三十余年,如果可分为三个阶段的话,起步阶段即“高峰”期。

  第一阶段(1990-2000)。

  1990年,我在《宁夏社会科学》发表《当代散文诗之审美观照——兼论散文诗的困惑》,文章旋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复。我的散文诗理论文章,这是第一篇被转复,也是唯一被转复的,此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及多种境内外学刊发表的散文诗理论文章,就不曾再被复印过。

  也可能是那篇文章的影响,让我一下子走近了当代散文诗巨擘如柯蓝、丁芒、耿林莽、王宗仁、纪鹏等,还有港台的文晓村、向明、夏马、林子、蓝海文、孙重贵等,都是“天花板级”的巨擘。

  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我为柯蓝发现。柯蓝是中国散文诗学会的创会会长,亲自介绍我入会,邀请我参会,并在他主编的《中国散文诗》上转发我的理论文章,特地加上“主编按”来推介。

  1990年前,我几乎没写过散文诗,顶多也只写过几篇像是散文诗的“卷首语”。真正开始创作散文诗,是在1993年秋后,我自峨眉山归,发现自己“怯怯地深深地迷恋上了散文诗”,也愈发感到“非散文诗不能表现个我”(拙著《生命场景·自序》),便在山水、文化和诗情的切合点上试笔散文诗,猛写了一阵子。

  1996年出版散文诗选集《生命场景》,著名诗人朱子奇先生题写封面,耿林莽、纪鹏、王宗仁、叶延滨题字;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散文诗理论集《心智场景》(2007年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题写封面,柯蓝、丁芒题字。

  我的散文诗创作和理论,一时获得颇多好评,著名作家评论家如丁芒、耿林莽、秦兆基、张彦加、张永祎等都写了评论文章,当时还在读博的孙晓娅教授,也发表长文《复归与超拔——王志清的散文诗理论与创作》。这些文章散见于《文艺报》《唯实》《东方文化周刊》《学术月刊》等报刊。

  1998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魂泊昆仑:走近王宗仁》,著名学者林非先生作序,著名诗人李瑛题写封面。

  1998年香港雅苑出版社出版散文诗鉴赏集《约会香港:感觉孙重贵》。

  因此,我说我起步即“高峰”,还是不无根据的。

  第二阶段(2000-2018)。

  2000年10月,我自机关调入高校,便全神贯注地做起唐诗研究来。有个比较权威的学术统计,“新世纪(2000-2015)以来国内唐诗研究的高产作者”,我排名第三。我自2000年调入高校起,十五年来间发表唐诗研究论文60多篇,可想而知,我哪里还有可能多做散文诗呢?

  不过,也是无法一点不做的。这个时期的散文诗研究相对多些。2003年第9期《鲁迅研究月刊》发表拙文《<野草>的文体颠覆及证》,从文体角度切入,剖析《野草》对传统文体规范的突破,更宏观地理解其对文体边界的模糊与重构,重新审视散文诗的文体性质、特征及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另外,还有如《为真情招魂:散文诗自救》《散文诗最崇尚自由精神》《散文诗:语言决定命运》等较有影响的文章发表。散文诗的个体研究,主要写了几篇关于耿林莽散文诗的文章,因此,也“以至出现了一个研究耿林莽而须先读王志清的有趣现象。”(王慧骐《童心不灭真诗人》)

  此间写过几篇序:序夏寒、刘虔主编的《中国散文诗(2014)》(线装书局2014);序《盛大的节日,豪华的结集——<山东文学>散文诗专辑》(《山东文学2014年第9期》);序秦兆基《揉碎江南烟水——历史的重释》(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序王猛仁《平原书》(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等。

  2004年出版《心如古铜》(新诗散文诗合集);2005年获“首届徐霞客旅游文学·诗歌一等奖”。

  213年出版了《散文诗美学》专著,因篇幅之限,比较局促,期待日后修订再版。

  这个阶段的散文诗创作,也真不多,逢场作戏地写了几个组章。

  第三阶段(2018— )。

  2018年办理退休手续,没了学术研究的考核指标后一身轻,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由于舍不得放弃出版的机会,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唐诗研究上,平均每年一部书稿出版的速度,出版了《王维诗传》《盛世读王维》《论王维》《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唐诗甄品》等。

  然而,我还是有点重操散文诗旧业的想法和冲动的,只是已不大在意纸本发表了,写了些适合朗诵的散文诗作品,也在网络上有不少发表。2024年开始,用散文诗来“解构”王维的诗。

  这个时期,我为耿林莽、柯蓝写的两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也在《文学报》《扬子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为秦兆基、罗长江写的评文(包括序)。

  三十年来,散文诗与我如影随形,我的《提起散文诗,我不免有些悲壮》(《博览群书》2016.12),不仅表达了我对散文诗的感情,也反映了我与散文诗关系,反映了我与散文诗长期厮守的原因。
 

  二、我的散文诗观
 

  我尝试着让AI来评价,输入两个关键词。三四十秒后AI就打出了好几百字,最后总结说:“总之,王志清在散文诗理论方面的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散文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他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推动散文诗的创作和发展,也为散文诗的批评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显然,这是对已有信息的梳理和分析而形成的,然说到我的散文诗观,我还是想要强调几点的。

  其一,我所以很看重散文诗,因为散文诗是思想的诗,是用诗来表现思想的最佳形式。从内涵美来说,散文诗应该蕴含深刻哲理和独特认知,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感悟生活,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没有思想,或思想平庸浅薄,这样的散文诗再优秀也优秀不到哪里去的。

  其二,我提出过“语言决定命运”的命题。散文诗应构建起自己的演绎意象的语言体系,强化其唤起美感、发人深思的特殊功能。当下散文诗创作所以同质化严重,语言是个重要原因,散文诗语言应该具有充分的思想承载,具有最大饱和的情感负重,因此,散文诗作家应该激增语言的情感含量与美感因素,形成意义饱满的、想象丰富的审美喻象,形成自由恣肆、张弛随意的张力与节奏。

  其三,散文诗要弱化写实性,强化表现性,解决好再现和表现之间的矛盾。因此,创作者在真诚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将至性真情艺术地融入作品,形成充满韵味的意象组合和独特意境,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散文诗应该有散文诗自己的抒情体系,散文诗评论也应该有散文诗自己的审美规范。这是我的散文诗观中的核心部分,是我散文诗审美的重要尺度。
 

  三、我的自选构想
 

  此集选入的作品,编为三卷:第一卷:素怀青山;第二卷:结缘寂寞;第三卷:坐看云起。三卷自对应三个阶段。以《朝花夕实》为题,既可涵盖作品长达35年的跨度,也符合我的“票友”身份。

  从题材上看,我的散文诗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旅,二是阅读。这是由我的生活所决定的,也与我的情性特点和文化背景有关。我喜欢山水,又有各种机会行旅,不少散文诗也写成了山水散文诗。又因为我每日甚者整日与书籍打交道,有些散文诗也就写成了审美读后。除了读书,就是读山水,因此,我散文诗的题材和意象,多从山水和典籍中来,以此来展现我对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的独立思考。故而,著名诗人叶延滨评拙作曰:“如读山水丹青,清丽亮色与激越情怀并存”。‌‌而正是由于古籍典事和人文山水之入诗,作品也自然多了点古典文化气息,有了比较浓的人文性,“这形成了一种既有古典神韵,又有现代风格的诗风”(耿林莽评语),也有评论家说是“杂文式散文诗”。

  从作法上看,我一直在找寻一种当下与历史、致兴与物象、思想与情境的结合点,寻找这种关系的沟通和平衡,而融古典和现代于一体。我非常看好散文诗的“独语”形式,这种形式最适合传达思想者处于深刻孤独中挣扎和跋涉的激情状态和生命感悟。因此,我在表达上不太注重对客观世界和外物形态的逼真描绘,而多用“独语”,专注于经营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思想多作蒙太奇式的跳跃,而“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气势驾驭着语言自由纵横,往往能达到读之即心旷神怡的那种舒畅感”(耿林莽评语)。而因为过于追求语言张力和意象弹性,也让我的散文诗形成了几分幽晦、几分禅意的朦胧感。

  因为题材和作法,拙作既古典又现代,亦多沧桑感。三卷中二三卷明显不同于第一卷,早期散文诗相对凝重深郁,后来的则相对平和流畅。我将散文诗看作“生命术语”,故而多思辩,多思想,也多议论,因此形象就弱了,文学因素似也少了。

  在自选前说了这么多的话,尽管用心是为了与读者更好地沟通,却有了些夫子自道的鄙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