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绰是块生长诗歌的土地
一一读龚国倞诗集《苏木绰的黎明》序
苏木绰是土家语“祖源之地”音译,指武陵山区土家族居住之源、文化传承和鼎盛之源,是一个泛文化区域概念。人们习惯将“苏木绰”代指以石堰坪、马头溪村为中心的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沅古坪镇等土家族人聚居区一带。其实,张家界市以少数民族为主,每一个县区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也以土家族人为主。龚国倞土生土长的宜冲桥,也以土家族人为主。他家离王家坪镇、沅古坪镇并不远,就隔那么几座山的距离,应该也属土家语“祖源之地”的范围。国倞常与我聊天,就常说到“苏木绰这一块土地是生长诗歌的土地”,我也是很赞同的,因为我原本就是赞同诗歌生活化、生活诗歌化的;而生活化的东西,与土壤里长出的庄稼、诗歌,应该是可以等同的,套话说我们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下面我们来看其作品,本诗集里的213首诗,基本上都是“苏木绰”这块土地长出来的诗歌。《捡地衣》《打三棋》《打飞棒》《糊仓》《哭嫁歌》《抢婚床》《抬毛菩萨》《板板龙灯》《过赶年》《赶尸》《放蛊》《茅古斯》《热巴拉》等作品,都是“苏木绰”这块特殊的土地长出来的独特诗歌。其他一些作品,既有“苏木绰”这块土地的气息、风俗、影子,也有别的民族、土地的影子,说明土家族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融合的民族。诗集中也写了不少土家族的汉子,如杜心五、孙开华、张沈川、吴恭亨、陈能宽、袁任远、覃后王、刘明灯,说明这个民族的热血,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些诗作虽然写的是中华民族大家的生活,但在其作品中也是有其“苏木绰”这块土地的气息、习俗、灵魂。集中诗作,无论是写习俗、风貌,还是写生活、人物、地域的作品,在诗意的深处都贯穿了“苏木绰”这块土地的灵魂,一个土家民族的灵魂。如《过赶年:热血与传承的回响》《赶尸》《母亲和她的织布机》《田野的变迁》《像稻子一样低头》《贺龙与三千奇峰》《林间的生命交响》《红军树》《垭门关抗战》《千年珙桐》《巴茅溪的星火》《乡村支教老师》《苏木绰的黎明》《祖坟前的柏树》以及故乡的系列诗作。读本诗集的作品,我是一气读完。写作本文,也是边读边写,都是有感而生。联想到读当前一些诗刊的作品,总有种味同嚼蜡的感觉,也看不到生活,更看不到的灵魂。
基于读本诗集的有感,我向诗人及社会诗歌爱好者们呼吁:发扬民族精神,找回民族的灵魂;关注生活,热爱脚下的土地。这是我读本诗集有感。
是为序矣!
于长沙月亮岛 20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