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长安瘦马

【瘦马读诗】阎安、第广龙的诗

2019-01-30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长安瘦马:本名尚立新,1968年出生于辽宁抚顺,诗歌爱好者,现居西安,著有诗集《你的影子》。
阎安的诗
 
诗人简介:阎安,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延河》杂志执行主编。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完成并出版个人专著《与蜘蛛同在的大地》《乌鸦掠过老城上空》《玩具城》《无头者的峡谷》《时间患者》《鱼王》《整理石头》《蓝孩子的七个夏天》等10余部。有部分作品被译成俄语、英语、日语、韩语,在国外出版发行。先后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首奖等奖项(荣誉)。
 

 
天空色的围裙蓝
 
那个在山上终生割草割太阳的女人
那个割草喂牲口    割太阳喂我们的女人
那个用草木的汁液染布给我们缝衣服的
    女人
那个在黄河边上洗涤朽木和污泥的女人
那个用陶罐给山顶上的父亲和烈日送水
    的女人
那个把白布染成黑布、蓝布、红布、绿布
重重地装饰荒凉年代的女人
那个在天空比天空色的围裙蓝还蓝的地方
终生念叨儿女的乳名却忘记了唱歌的女人
那个在山顶上看着鸟群和夕阳沉入苍茫群
    山的女人
去年我回到故乡   给她的墓地种了草
今年我回到故乡   给她的墓地种了树
明年我还将回到故乡
把天空和她的天空色的围裙蓝
用她生前发明的洗染白布的方法
小心翼翼地再染一遍
 
母亲   天堂太远   尘世更远
而我们的眼泪    尸骨和灰烬
将被异乡像风尘一样散落或者收敛
有朝一日    你的天空色的围裙蓝
也将落满风尘和枯枝
你留下的围墙和天空
再也无人染色   将渐渐发白
白得一无所有
空空如也
 
长安瘦马:
 
几年前的一天,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个会议大厅里,有一场阎安诗歌朗诵会。那也是个冬天,朗诵会结束,天已经黑了,还飘起了雪花,我腹内饥肠辘辘,看着华灯初上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这感觉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诗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愉悦,总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甚至碰撞,这种碰撞迫使诗人严格的自律,在精神和灵魂深处保持巫师萨满一样的精神引导,走出去不被世俗熏染,走进来在诗歌里完成精神的救赎和灵魂的解放。
 
那天主要朗诵了阎安的诗集《整理石头》里边的作品,阎安在陕北黄土高原一路走来,每走几步他似乎都会捡拾起一颗石头,一首诗就是一块石头,冷峻深厚,有些我能读懂,有些我读不甚懂,但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诗歌里面或是引领、或是昭示。有几回近距离的接触,我发现他平静的面容目光如炬,似乎总是在思考和审视着什么,阅读了他的一些诗歌后,我感觉他时刻处在爆发的边缘,我甚至觉得他的一些诗歌不是写给这个时代的。他的诗思不仅停留在厚重的黄土地上,还触及更为辽远,显现出对整个人类乃至宇宙的无限关怀和思索。
 
这首《天空色的围裙蓝》我读懂了,“去年我回到故乡  给她的墓地种了草/今年我回到故乡  给她的墓地种了树”,而明年还要回去“把天空和她的天空色的围裙蓝/用她生前发明的洗染白布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再染一遍”。前边连续的排比句,感情强烈地引出含辛茹苦的母亲。而母亲在泥土里了,我的母亲也在泥土里了,我能够深刻领悟作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那份感情,那种血脉之痛。
 
而结尾“你留下的围墙和天空/再也无人染色   将渐渐发白/白得一无所有/空空如也”,这样的收合让我大出意外。诗人想的更远,一代人的情感,或许便在一代人中结束、淡化,可我们祖祖辈辈就是在这代代接续的情感中延续下来的,不是人世间太薄情,而是上苍就给了我们每个人那么一点时间。
 
读好诗总能带来思索,我总觉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写自己母亲,而是人世间所有的母亲,以及所有的“空空如也”的痛。
 
第广龙的诗
 
诗人简介:第广龙,1963年生于甘肃平凉,现在西安居住。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参加《诗刊》第九届“青春诗会”迄今已结集出版五部诗集,六部散文集。
 

 
埋了父亲
 
奔丧回家
埋了父亲
那一夜,我睡在父亲
睡过的土炕上
睡在原来父亲睡觉的位置
我身下是热的
父亲的余温,还在发散
炕洞里的煤,还在暗中燃烧
双倍的热,灼烤我
我一次次醒来
我睡得不安稳,有些害怕
又很快心安了
父亲睡在南山的土坟里
父亲睡在冰凉的棺材里,家里的土炕上
再也不会有父亲了
发烧,昏迷,呻吟,挣扎
也一起被父亲带走了
能闻见隐约的汗味,药味
还有屎尿味,这父亲没有带走
我有些恍惚,似乎这恍惚
也是父亲留下的
一个多月,父亲都睡在炕上
就没有起来过,喝水都要喂
翻身都要帮着翻
就在我睡的位置
丢下丢不下,还是走了
父亲走了,得到了解脱
父亲走了,我睡在父亲睡的位置上
我和父亲重合的部分,伴随着我
这一夜,尤其强烈
埋了父亲,似乎又没有埋彻底
还在继续埋
我在埋父亲
我在埋我
 
长安瘦马:
 
其实,只要你用心,你就会在一首诗里读到许多信息,比如作者的语言习惯、学识修养、生存状态、思想高度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需要以心去发现心,读到我喜欢的诗歌,或者说读到被刺中心窝的诗歌,我有时候会像孙猴子听菩提祖师传经一样抓耳挠腮激动万分,有时候会突然的沉静下来,跟着诗行感伤、跟着诗行沉重,我很享受诗歌带来的这种感受。
 
第广龙的这首《埋了父亲》,在平静的叙述语言下面,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和悲伤,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能够体会诗人抑制自己的悲伤,并且把这悲伤平淡的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叙述着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规律和过程,我却把他和佛家的人生三重界联系起来,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有对人生有着深刻参悟和觉悟的人才能达到第三种界,本诗能够这样的表述,说明诗人已经站在第三重界里面,情景没有变,变的是彻悟洞悉的人生。
 
以我对诗歌有限的了解,我还不确定本诗的叙述语言是否属于现在说的“口语”写作,我觉得“口语”写作更加困难,因为你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录片段,你要把整首诗变成一个大的诗境,你记录的一个场景在整体上要完成一个思想,做到含而不露、兵不血刃,这更需要功力。第广龙就是这样一位高手,比如这首《无辜》“开元路上/开了四五家银行,门外/都停一辆运钞车/端枪的安保,瞪大眼睛/在观察警戒,我每经过一家/就一阵心慌,不敢快走/也不敢慢走,如果遇上抢钱的/而我又在场,那就倒霉了/我的无辜会让我看上去可疑吗?/这时/一个熟人大声叫我/我假装没有听见”。
 
还是回到《埋了父亲》这首诗,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去银行取钱,前面一位颤巍巍的老大爷,看样子有七八十岁了,因为一笔业务需要按手印,我听他说:你们能不能到家里去办,我妈年纪大了来不了。唉,应了一句俗话,人,八十岁了还有个老妈是幸福的。想起我地下的父亲母亲,还是扎心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