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我看到通向春天的路程 --------评析河边漫步的诗《铁轨》

2020-06-07 13:59:42 作者:谷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谷风,本名王熙文。1966年出生,山东人,现住上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谷风诗学院院长,《谷风诗刊》主编。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梦》曾录入中国《新朦胧诗选》。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活首先要走进现实,走进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去发现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存在性,去说出那些别人没有说出的话语,用心灵去感悟去体验,从自身的理解角度和生成话语的意志性语言到文本呈现的意义,当然并非为止。诗的诗性在文本之外,那是文本提醒意义的外延,让读者通过这些有效的文字符号里通外达,获取一种普遍存在性的公共认知,在阅读的美学鉴赏中思考。当然,一首好诗的出现并不是就文字和语言宣泄出来的情感本身和情绪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分行或者去博得读者的同情,也并不是让诗成为诗。事实上,好的诗歌的存在状态是有一定的思想介入的文本,那是有一定意义出现的,就像一块海绵吸收饱满的水份,让自身充满饱满的重量,那么,这些水份就是作者在文本中吸纳的更多外在物的植入所带来的更有效的内涵,那些元素是经过作者内心过滤了的,有所“为所取”的有价值的东西,包含了作者本人的主观意识和关联到内心的生发信息,所有这些外在条件和元素并非是单调的,单一的拿来主义,而是作者在一个精神的运化过程中对应到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声音或某些理念。黑格尔说:“诗是始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关照而工作。诗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使人认识到精神生活中的各种力量,这就是人类情绪和情感中回旋动荡的或平静掠过眼前的那些东西”。所以说,好的诗歌绝对不是孤立的文本形式,那是有一个“精神的场”包容的语言现场,当然包括观念。
         诗人河边漫步的诗《铁轨》就是建立在一个精神外射文本现场和心理现场的动机上发生的,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碰撞,可以说并不是拿来那些意像或具象的个体直接融合到一个主题领域上来,河边漫步是将心灵放到一个深度去触摸,在一个精神的高度瞻仰。好的诗歌是作者的内心与外在一切存在的感知和触摸,是心灵内化到一个外在意义的生成,去实现某种意义。如果一首诗歌只去抒情,只去发感慨并没有多大诗的意义,好的诗歌一定是有思想外延的,一定是有一些提醒和启发性的语言。诗人河边漫步在《铁轨》中说:“表面挤满了光/以及一道道划痕/保持着自身的本质”。语言的现场是很自然真实的存在现象,并且有些表象化的显现,可是他一句“保持着自身的本质”,一下子把诗歌拉倒一个内部,拉倒让读者再返回来去读这么一个“铁轨”。这里面的“挤满了光”、“划痕”并非表现出的一个主题现场那么简单,他是在此表象上发挥了汉字的意蕴功能,将一个实在的东西给予有意识的意义的指向和发散效果,并且通向了主观意识的理解和渗透,这是诗人将现场转换到一个“个性”上来,有独特的感知力,因为他将这个被时间磨砺的现场悄悄发生了改变,逐步走向一个精神上的理解和观念。诗歌中“保持着自身的本质”也就是提前预支了“光”和“划痕”,让铁轨本身保持了自己的本质,也就是一种人本化的个性参与。然后诗人接着说“我看到通向春天的路程/是被碾压的铁/我看到的/空旷中,仿佛我的骨头/面对前方一点点延伸”。且关注“春天”这个词,春天在这里是关联到上一句的“本质”而延伸到一个美好存在的机制,也是一个语言的落实层面,关照了下一句“是被碾压的铁”,这是反复求索的一个心理写意和动向,也是几度求真的本性语言,因为诗人在关于铁轨这个实在物上并没有考究写意本身,而是外延到一个可思考的层面,表现出“铁”是一个硬性的被碾压的事实或者说个体。然而,这里并非直接去表现铁轨本身,而是更多的参与了一种对实在物的存在性的理解和认知。关键是他发现了一个关于“压力”的功效。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行走和生活,我们每一个人充当了铁轨,我们身上有了光、划痕,有了对通向春天美好的向往和意愿,这是一个很好的人文情怀,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铁轨?不都是通向一个春天吗?这里的文本情志很明显的带动了读者那种积极的向往,那种不负重力而前行的自身。这也就是诗人的文本意义导向,有启发和引领的作用,这种思想植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读者。那么,诗人接着说“我看到的/空旷中,仿佛我的骨头/面对前方一点点延伸”。事实上这是对前文的一个延伸和人格化的定位,关键定位于一个人本主义,一个相互关照的文本意义发生。这里的“空旷”、“骨头”、“前方”,一一对应了“铁”的异化现实和异化心灵的心理导向。这也是诗人河边漫步在关照主题《铁轨》所关切到一种人本主义的关切。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诗人河边漫步在这个及其普通的事实面前,能够发现其个体自身的那种原始状态下的物理表现,并关联到一个人的自身气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关注到一首好的诗歌的主要精神价值实现问题,因为诗人在铁轨面前给予同化了,也就是说这种同化关系给予人格化的文学性鉴赏,这是文本的提升,也是介入到一个作者的精神境界和理解层面;甚至是对于现实事物存在的一种洞察力,从个人的精神角度提升到一个广度和外延上来。那么,返回来讲,他的“骨头”、“空旷”、“前方”,这些对应主题的词性一定是有所指涉的,那么就一定是跟从了人本意志,也就是诗人自身的一种品质的显现。那么,诗的文本构架是试图通过这么一个人格转化的动机和理由提升主题的意义。这也是我看到诗人河边漫步的一首非常值得阅读和鉴赏的一首诗。
         《铁轨》语言不多不少,正好恰当的表现出诗人自身那种节制和负重不屈的人格和处事品质,这也是诗歌的主体。好的诗歌应该是带来的不一样的诗性体验,不一样的想象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个提醒。记得18世纪大画家马奈就是一个非常保持独特个性的人,当事人对马奈有这样一句话“马奈,他只不过是要做他自己,而不要做某一个别人”。这是很有个性的一个画家,因为他保持了自己的个性画意,收到画界尊敬。我说这个小故事是因为鉴于诗人河边漫步的诗写精神,他保持了个性化写作,这不是个人化写作,而是通过存在的个体通向一个精神现实意义的发声。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发出了能够产生共识的声音,带来了心灵上的震动。换句话说,在诗歌中你可以反抗和抵制一切,但绝对不能反对美。诗歌的存在不单单是带来痛感和震颤,不单单是为了取悦读者眼球,更不单单是为了发泄情绪,好的诗歌是在对美的鉴赏,艺术上给予文本意义的肯定。诗歌文本本身一定要有美的表现力,美的价值观,美的思想的植入,那么,诗歌才达到文学的艺术甄别。《铁轨》是一首值得推荐的诗!
 
2020/6/7写于上海
 
 
附原作:
 
铁轨

文/河边漫步

表面挤满了光
以及一道道划痕
保持着自身的本质
我看到通向春天的路程
是被碾压的铁
我看到的
空旷中,仿佛我的骨头
面对前方一点点延伸

谷风,本名王熙文。1966年出生,山东人,现住上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谷风诗学院院长,《谷风诗刊》主编。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梦》曾录入中国《新朦胧诗选》。作品录入《21世纪诗人大辞典》、《诗刊》、《诗选刊》、《绿风》、《汉字文化》、《大学生时代》、《汉诗》、《诗人报》、《诗歌报》、《青年诗人》、《诗库2007卷》、《中国短诗精粹》等100余家报刊杂志及诗歌选本,发表500余篇首作品。发表诗歌评论30万字左右,著有诗集《谷风》,《谷风论诗》,《玫瑰诗人明素盘之玫瑰诗论》。诗集《暗访的语言世界》亟待出版。

李家峰,网名,河边漫步。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会员,谷风诗社成员,谷风诗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