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他爱谁?

——评司汉科先生的诗集《与风共舞》

2018-11-22 19:34:55 作者:布日古德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汉科先生的诗源于生活,不空洞,总是言之有物。赋比兴运用的特别娴熟。即便是写脚下的泥土,都要坚守着乡愁情节,生动的抒发、升华,哲理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诗歌在生活里来,如果都像汉科先生的诗“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就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汉诗的文脉。
        黑龙江新闻界记者写诗的不多,写好的更不多。我的同行同事司汉科先生就是新闻界一位把诗歌写得非常接地气的记者。汉科先生为北大荒黑土地人,他的新闻写作,他的摄影镜头,他的诗一直聚焦在黑土地上,或黑土地上的白桦树,达子香;或白山黑水里面的奇妙世界,在他的笔下几百号人物,故事情节生动,有血有肉,榜样无穷。表现在他的诗歌上,让我们的读者站在五大连池旁边的老黑山上,眼下辽阔一片,耳目一新。
        最近,读了汉科先生的诗集《与风共舞》,再一次激发了我的评论灵感,我从诗行里能够找到这一位集新闻写作和诗歌创作于一体风雨不误的两栖人。
一、他爱这一片土地
        热爱土地,热爱诗,也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汉科先生的诗在泥土上一直有着自己的脚步和影子。这一个独特的自己,就是新闻人,诗人砥砺前行的目标和座右铭。《一个人的远行》“一个人的远行/一个人的江湖/诗与远方,归来时的一路梨花/诗与远方/烟雨西塘/我约你来西塘/我在西塘看月亮/我该离开西塘了/远方 草原/呼伦湖/今夜,我在呼伦湖数星星/洛古河之夜/呼玛之夜/在窑湾的休闲时光/日出乌苏镇/我要飞起来”///这一首诗,取意象核心主题为西塘。西塘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10公里。是吴地地方文化的千年水乡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据镇里的一位文化老人介绍,老镇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内有27座石桥、122条古弄和千余米长的廊棚,拥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七老爷庙、倪天增祖居等20余处景点。西塘已成为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为纪念著名的词界大家柳亚子而建的总面积16.6亩的来西园,就在在西街计家弄内。汉科诗人喜欢热爱这座西塘古镇是因为他的小孙女在这里诞生。 儿子工作在红色圣地嘉兴,孙女又诞生在这里,他自然要兴致勃勃的约朋友来西塘。实质上,汉科先生作为黑土地人,已经足迹踏遍了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的山山水水。他更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父老乡亲。
        诗人在诗里的第二个意象组合就是呼伦湖,洛古河,窑湾,乌苏镇。这一组意象唯美至纯至真,把读者以及熟悉诗人的朋友“逮”到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呼伦湖你能够领略到蒙古大草原,额尔古纳河畔一望无际的原始风光;你在洛古河的冬天和夏日,又可以进入一个最后走出山林定居的大智大勇,好客诚挚的桦树林里驯鹿的民族——鄂温克;你在乌苏里江边上的入海口不远处,在早霞和落日的余晖里还可以进入一个金灿灿的边疆小镇——乌苏。诗人汉科先生的诗,灵动自然,活泼大气,一个人的远行,采用了几组分镜头的抓拍,用“今夜”作纲,以地域为线,把一个“飞”字,运用到洛阳纸贵的程度。就这一个字,时空不再漫长,地域不再高远。一切美景,无论是呼玛,还是梨花,都具备了鲜活的神韵。
         爱这一片土地,汉科先生达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目标。所以就是他的古体诗也最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我读过他的两首诗《望雪寄情》和《相思》。“昨夜又闻风雨声,点点滴滴沁我心。小楼愁人无睡意,凭窗远眺一片银。”这两首望月写于1979年11月。28字的四言绝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描写。诗人是通过一个夜晚的凭栏远眺,写出了望雪寄情的心情。《相思》“闻歌来自白云端,愁云片片对歌来。谁家歌女寻欢乐,断肠一曲独自哀。”相思的曼妙之笔就在于结尾的一句点题。生活中,孤独常在,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诗人当时渴望一位执手相伴的人出现。
        汉科先生的诗源于生活,不空洞,总是言之有物。赋比兴运用的特别娴熟。即便是写脚下的泥土,都要坚守着乡愁情节,生动的抒发、升华,哲理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诗歌在生活里来,如果都像汉科先生的诗“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就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汉诗的文脉。
二、他爱这里的山水
        黑龙江、内蒙古山美水美,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一条条东北爷们,边疆美女。汉科先生是一位高级记者,黑龙江著名的摄影家。他的诗也像他的镜头一样,大多采用蒙太奇的技术处理,组合了一首首鲜鲜亮亮的好诗群。我翻开他的诗群,常常被带进一个神奇仙幻的世界。诗人在《那山中的白花(三首)》里,“一、是谁把素白的手帕/抛进了瓦蓝的天阁?/像仙境里的雪白的花儿/引来了仙女散花/一簇簇/飘飘落/噢,是一阵柔和的轻风/吹来了白云朵朵/洁白,闪烁///二、一股清香熏醉了草原/一张玉颜羞败了花仙/纯洁得像清澈的露珠/恬静得像碧绿的深潭/是谁举起了雪白的手帕?/摇晃在草原/怎么不见影/怎么不见面/噢,是一朵芍药/像朝霞中睡醒的美人/睁开明珠般的双眼///三、像乳白色的奶汁/抹遍兴安/像雪白的纱带/轻揉着树尖/是谁飞奔着马儿/撵着雾儿散/跑到山前/来到林边/与雾撞个满怀/仔细一看/噢,是雪白的羊群/一团团一簇簇///”白花,是诗人笔下的景色,摇曳在风雨中。怎样白?“白手帕”、“雪白的花”、“白云朵朵”、“白色的奶汁”、“雪白的纱带”诗人奇特的想象就在于从天地到人间,用风缝合了天地之间的裂缝。风把诗人想象的仙境,都吹落到人间。起笔的疑问句,抛出来,增加了诗歌的凝聚力。在这一个凝聚力上,诗人用“抛”、“醉”
         “熏”、“抹”、“撞”等几个关键的动词,气势连贯到“乳白色的奶汁上来”。谁的奶汁?诗人没有解释,这就是高明之处。但是,诗人诗里描写了一位睡美人,一位花仙,由此可见,这组诗的张力。诗人先于描写景物,后刻画动感的人物,于前于后处处围绕着“白花”,最终“一团团,一簇簇”读者和诗人都进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上来。至此整组诗进入了“何彼襛矣,棠棣之花”的仙境。
        汉科先生爱这里的山水,一是在读懂了白山黑水、内蒙古大草原上入眼入心。汉科先生不胜酒力,长于摄影和读地方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地域风情,山水风貌,历史掌故都有记载。二是汉科先生爱这里的山水在取景于四季的时候,总是抓住奇特的“一斑”。这一点上在他的《极地之侧》、《乡情(组诗)》里都可以找到诗人超脱自然的写法。如“极地之侧”:“正是寻找那一刹那的心跳/我在那棵无名树下/徘徊到了绝望/拾起的是一个天真的承诺/于是我顶着一个漫雪的冬天/来到了极地之侧/挥手告别了/森林里的小木屋/揪心的时刻/我瞑目/忍住了决堤的泪水/却失声哭出了一颗鲜活的心”,这一个极地,显然是指黑龙江边上的北极。侧,祖国之侧;黑龙江的另一侧。如果没有腐败,如果没有软弱,如果没有汉奸,如果江东六十四屯还在祖国的怀抱里,黑龙江两岸的祖国山水该是多么团圆啊!于是诗人像岳飞一样仰天长叹。“揪心的时刻/我瞑目/忍住了决堤的泪水/却失声哭出了一颗鲜活的心”。三是汉科先生爱这里的山水,还体现在诗人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露的强烈的情感。这一种炽热的情怀,是“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情怀,至纯至真。
        《兴安小路》//“兴安小路/像一条白色的玉带铺到眼前/像一股清清的小溪飞流蓝天/把玉带甩向天边/把小溪画入林间/让你呢喃着通向远方//啊,兴安小路/白桦把一抹白/柞树的一束红/把你涂抹五色花山/那里有我梦的家园/困顿的老马/勒勒车队通向遥远的兴安/一路上我唱着忧郁的歌/送给远方思念的人”///《家乡的小溪》“家乡的小溪那样的安静
        安静地盘在山中/多少年了,像未人识的少年/洗着自己的思念/放逐漂流的梦想/让它把我带走/带向远方/它不喧哗,像山里人的性格/不张扬,像山里人的沉默/不浑浊,像山里人的心底/一条溪,一个梦/一条溪,一个命/我知道,朵朵浪花有你的倔强/叮咚的响声,有你的故事/你的命不在这里/你会走出大山/穿山过壑,奔向海洋/达斡尔的勒勒车//有一串玲声/从遥远的山路传来/有一串歌声/来自甘河畔/那是达斡尔的勒勒车队/还有猎枪,猎狗和狗爬犁/勒勒车碾着冰雪/青骒马吐着雾,打着鼻声/黄昏来到雪地/车队露宿林边/夜半篝火/马灯绰现/不时传来阵阵的忧郁琴声///”
         汉科先生的这两组诗聚焦在兴安岭和甘河。大兴安岭怀抱里的甘河是汉科先生和父亲母亲生活过的家乡。这一个农场曾是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的一个正团级单位,甘河农场有他的同学,老师,有他的亲人。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梁,每一片高粱、葵花地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影子。因此,汉科先生的这两组诗写得非常有生活,逼真,自然亲切,达到了“睹物思情的境界。”“兴安小路”贵在描写、刻画路上的人,路上的老马、勒勒车,以及歌声。立体感的兴安小路,苍茫,久远,深邃,相思,乡愁就在里面 !
        第二首《家乡的小溪》诗人简直把山里人雕刻在诗里一样“像山里人的性格/不张扬,像山里人的沉默/不浑浊,像山里人的心底/一条溪,一个梦/一条溪,一个命/”这一组排比句,新颖,特质清晰。简直是缪斯的飞来之笔!山里人啊“一条溪,一个梦/一条溪,一个命”,多难得的诗句经典啊?如果汉科先生没有“芃芃棫朴,薪之槱之”的生活砥砺、坎坷,是难得有这样的好诗的。
        写到这里,他爱谁,不言而喻。
        纵观汉科先生的诗集《与风共舞》,我认为,正能量。是啊,讴歌中华民族的自由诗,应该像汉科先生在秉承诗经“六义”上下功夫,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忘根祖。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剔除杂质、创新。汉科先生的诗不朦胧,不晦涩,不小我,不无病呻吟,是新闻界一位出类拔萃的媒体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