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刘波:《当代校园诗歌传播的个案备忘录 》

——关于姜红伟的校园诗歌研究及《大学生诗歌家谱》

2017-11-14 16:25:46 作者:刘波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的确,《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栏目上发表的诗歌,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一部小型的中国当代诗歌史。

   文学界一直流行一种说法:诗歌当与青春和激情相关,属于年轻人的“事业”。这种观点未见得科学,但从实际情况看,却也不无道理。由诗歌这一文体的接受群体来考量,它的确是更易被年轻人所喜爱和阅读,那种对诗情的共鸣,与诗神的对接,有时可能恰恰发生在青春期,这样的人群大多集中在同样富有青春活力的校园——中学和大学。尤其是对于1980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诗歌辉煌和灿烂的时代,很多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成为后来先锋诗坛的领军人物。因此,有人认为,校园诗歌是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摇篮,我觉得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对于校园诗歌,这些年虽然大家都还不时地提起,但并未有人对此做过专门梳理和研究。当代校园诗歌的亲历者姜红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积多年之功,编写出了中国当代第一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在文学史上填补了一个学术空白。这本书不仅具有“史”的意义,而且也有“论”的精神价值。 

  关于当代校园诗歌研究的专著出来了,似乎也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姜红伟的校园诗歌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向校园诗的纵深处进行探索和挖掘。如果说《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是一部对校园诗歌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那么他刚刚出版的《大学生诗歌家谱:《飞天·大学生诗苑》创办史(1981——2014)》(以下简称《大学生诗歌家谱》),则是一部对校园诗歌传播作个案研究的范本。姜红伟将研究对象直接锁定为对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栏目,对其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的梳理。这样的研究方式和角度,很多人可能不屑于去做。下笨功夫将一件事情做扎实,做深透,似乎是当下诗歌研究界乃至学术界极为匮乏的精神。但姜红伟凭借一股对诗歌的毅力和执着,将校园诗歌研究从整体到个案进行了更显真切的呈现。 
  我在研究1980年代“第三代”诗歌的过程中,早就对《飞天》杂志的“大学生诗苑”有所了解,知道这个栏目推出了不少优秀校园诗人,并与当时的“第三代”诗潮形成了有效的呼应。而姜红伟的这本校园诗歌个案研究专著,才真正将我的视野重新打开。在“第三代”诗歌思潮出现之前,《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栏目早就开始关注各路青年诗人,包括一些后来被划归到朦胧诗范畴的诗人。而对于“第三代”诗人之后出现的从60后到90后的诗人,“大学生诗苑”栏目均推出了他们中的众多优秀诗人诗作。也可能是因为1980年代诗歌的受关注度较高,因此,“大学生诗苑”栏目为很多人所熟知;而到了1990年代乃至于新世纪,随着诗歌逐渐恢复其小众的常态,这个栏目没有以前受关注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继续推出大学生诗歌。从1981年至今三十多年,《飞天》杂志这样持久性地办一个诗歌栏目,在全国也属于绝无仅有。姜红伟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梳理这段历史,我想一方面是出于对诗歌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想必也是为《飞天》杂志能如此坚守诗歌的阵地而有发自内心的敬佩。《飞天》的主编这三十余年也换了好几任,“大学生诗苑”的编辑从张书绅到李老乡、辛晓玲、郭晓琦等,在选稿上也呈现出了老中青几代诗人编辑的审美变化,融合了他们的心血和辛苦。姜红伟将这些都一一作了精心梳理和归整,他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中国当代诗歌的某一侧面作了重要的资料和精神备忘。 
  的确,《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栏目上发表的诗歌,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一部小型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但是,如果没有人来作系统的梳理,这一段历史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只有将那一点一滴的资料汇集起来,它才真正显出了诗歌与时间融合后的力量。以一本书的篇幅去梳理和研究一本文学杂志的一个诗歌栏目,这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由此可以想见《大学生诗歌家谱》的深度和厚度。全国那么多诗人、诗歌评论家都为此写了文章,要么是回忆自己当年受惠于“大学生诗苑”栏目的点滴感受,要么是讲述和《飞天》杂志的渊源与情谊;诗人们很多都写到了和编辑的交往,和其他大学生诗人的交流。对于收集这些琐碎又精细的回忆性资料的工作,如果没有人去做的话,今后的诗歌史其实是没有多少细节支撑的。所以,站在诗歌史的角度,姜红伟的梳理工作,其意义和价值可见一斑。 
  就像他在谈到“大学生诗苑”栏目创办缘由时,曾以深情的语调写下了他对《飞天》杂志和这一诗歌栏目的最大感受:“《飞天》的编者们凭借自己甘做嫁衣的编辑品质、凭借自己开放开阔的编辑视野、凭借自己追求卓越的编辑风格精心设计、精心创办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门发表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和大专生诗歌作品的栏目,并将这个诗歌栏目苦心经营、悉心栽培、用心打造,历经三十余年而经久不衰、而历久弥新地坚持到今天,创造了中国新时期文学期刊史上一个栏目能始终如一地保持三十余年的一个记录、一个奇迹、一个神话!”我相信,这是出自研究者内心最真切的想法,这是一种感怀,也是一份希望。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诗歌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像“大学生诗苑”能持久地办这么多年一样,经时十年编撰这样一部著作,同样也是一项富有开拓性的创举。 
  此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大学生诗苑”这一栏目从始至今的发表资料,推出了这一栏目的编辑团队,遴选了那些发表于这一栏目而今已成经典的优秀诗作,更重要的是,100多位诗人、诗评家为《飞天》和这一栏目所写的评论文章和感想文字,其实也显得更独出心裁,以让这一栏目影响力更广泛持久,更深入人心。当然,这样做的一个延伸意义,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诗歌创作中,这对于重建新世纪的诗歌格局,当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砥砺。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姜红伟编著的这本书可谓功莫大焉。其实,我们往后看,对于历史的梳理和认知,其最终还是要回到当下,看它对我们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姜红伟的这本书,同样也可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得以有其追问的力度:《飞天》“大学生诗苑”栏目今后的路径是什么?《飞天》现任主编马青山在访谈中道出了疑难和困境:“我注意到,开辟校园诗歌栏目的刊物现在有不少,有些还是专门的诗歌刊物,所以《飞天》‘大学生诗苑’已不具有惟一性。要把这个栏目长期坚持下去,不断产生广泛影响,则何其艰难!”在当下诗歌并不景气的氛围中,即便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大学生诗苑”栏目仍然在进行新的尝试,且“还会不断尝试下去”(马青山语),那么,姜红伟的这本书,其意义就不是停留在对过往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为今后的栏目拓展留下了可比的参照,提供新颖的思路。我想,这会是姜红伟此书能达到的连带效应。 
 
姜红伟编著《大学生诗歌家谱》抢购启事
 
(数量有限,抢购从速)
 
  1、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历时十四年(收集资料十年,出版运作四年)费尽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各位诗友和读者给予理解并支持这本书的销售,踊跃购买(本书概不赠送,敬请大家理解),以便帮助我做好今后的八十年代诗歌史研究工作。 
  2、签名本。《大学生诗歌家谱》从即日起开始出售签名本,由于签名本数量只有100本,望各位需求此书的读者和诗友尽快购买。购买方式共分两种:第一种是微信购买,每册(含快递费) 100元,请加姜红伟微信,微信号:13329375168;第二种是邮局汇款,定价(含快递费)100元,邮购地址是:165036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姜红伟(手机号13329375168,汇款前请发短信预先咨询是否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