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对写中的快意人生

——读黎二愣组诗《我想看》

2022-07-30 19:12:11 作者:刘德元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刘德元,内江人,下过乡。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1997年结集出版散文集《心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结集出版言论随笔集《大匠之门》(现代文化出版社)。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诗作者:黎二愣
 
  黎勇,笔名黎二愣、黎冠辰,内江人。其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了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由央视、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推出的视频朗诵诗《脊梁》《来,我背你》和《等待天明》故事及音乐作品等,曾成热搜。


  对写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作品,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常给人以含蓄有致、情韵悠长之感。二愣的这组《我想看》一脉相承,创新运用,让“对写法”焕发出新的活力。
  组诗《我想看》,按序号分,共7段75行:一看宇宙,二看黎明,三看父亲,四看天空,五看风,六看水,七看自己。
  其一,看宇宙。中国是诗的国度,想象是诗人的灵魂游走。“谁见过天上的星辰”?二愣这诗,开篇一问,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在我国诗词文化中,宇宙(古人看月亮)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个文学母题,延伸过来,诗即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此段,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来自宇宙深处的浩渺,感动于诗人想看宇宙的伟大梦想。在古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乃至鲁迅先生的“心事浩茫连广宇”等等,莫不让人想入非非。二愣的诗,借古鉴今,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以无限遐思。
  其二,看黎明。黎明是一个词语,意思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又指光明或胜利。东方泛白,黎明将启,诗人“每呼喊一声,阳光便赠我一瓣,如归来的母亲”。此等描述,不仅温暖人心,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它需要为读者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借助诗的意含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如诗所言:“恍惚间,理性划出血的口子/懵懂的路,让世界东倒西偏”。这世界,从黎明到黄昏,日月轮回,四季纷呈,现实中,有的人看到的是黎明日出,有的人看到的是落日黄昏。无论黎明还是日落,生命力旺盛的诗,总给人以温暖、以鼓舞、以生活的加持、以文化的力量。
  其三,看父亲。此段虚看父亲,实则看山:“想看父亲。我抬眼望天际/他还在摩天的山麓,举锄/将山顶啃缺”。此诗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较,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此段与李白诗不同,二愣诗没有严格用抽虚物的词去形容父亲抽虚物,而是将抽虚词“父亲”隐喻成另一个抽虚词——“父亲在天际组装空灵的音箱”,从而体现了诗人修辞手法的“繁笔”,这也说明,诗也浸润着我们的日常,通过对写,父亲成为我们的共同话题,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愫:“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种对写,还有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想“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写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佩上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少了诗人自己),从而通过这位兄弟对我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力量。
  其四,看天空。此段与前段看宇宙异曲同工。前者是想象,后者是“启航”。读此段,诗人从天空出发,拔地飞升,“那恍然升起的模糊面目/每一个,都似我音讯全无的故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写,需要在前文做一些铺垫,或是在后面处理语感,使诗符合文本的内在逻辑,才能具有深度的哲思,否则就成了文字游戏。此段之意境、意向、抽象所要表达的,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视自己灵魂的强度和灵魂的承载力。也许,这才是漂泊的答案。
  其五,看风。风,乃自然现象,无影无形。此段,风将诗人藏得很紧、拉得很长,风在诗人笔下,有了力度,有了力道。《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段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二愣信手拈来,捕风捉影:“我在自己身上寻找风的遗迹/什么都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搜遍全身,风是我自己”。几十年来,二愣一生空空如也,两袖清风,然而却以一种清坚决绝的精神气质,抒发宣示着心灵深处那份永远不会放弃的对朋友、对社会复杂痛切的爱憎。读二愣看风,我忽然发现,夕阳西下,古道西风,并不都是古代诗人牵着瘦马的叹息。这也说明,只有掌握了诗语言理论的本质来源,才能在掌控语言时驾熟就轻,游刃有余。
  其六,看水。水透明无形,无色无味。此段与上一段拈连起看,便有“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感觉。我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写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所谓,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有形表现无形,对于诗写至关重要。此段,二愣与水对视,看水的轮廓,水便有了形状、有了立意:“低矮的溪水有我。也有天空和云朵”。两相对照,在水的绵柔里,“尽管有些模糊,却印证了透明的意义”。读此,我深切感受到,诗与水,都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逝水流年中,美的动人处,往往是这样的镜中花、水中月,曲中取、隐中显。诗中的对写法,让我们看到,生命似水,随形而致,若水上善。二愣之诗,便是这种美学论的突出体现。
  最后,诗人看自己。“想看自己身体。变成一粒粮食”。人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这种移人于物的对写手法,诗便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以诗言志,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最后诗人“将自己的皮囊翻开,看到的/是人间爱得死去活来的苍白”。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诗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书写快意人生的载体。
  总而言之,简单而内敛、质朴而深刻,这是黎二愣诗歌最本真的一种品质。个人偏爱那种“清淡如水,醇美如酒”的诗。
 
 
我想看(组诗)
◇黎二愣

.1.

想看宇宙深处,匍匐的渴望
相信渴望,如一直论证的我们

夜色张开嘴,将黄昏与寂寞吐进深渊
谁在此时感受到牙齿的锋芒
谁就见过天上的星辰

我的身躯翻来翻去,如乱风吹皱湖水
如一个星辰想起另一个星辰

.2.

想看黎明,每呼喊一声
阳光便赠我一瓣,如归来的母亲

鸟儿拎着鸣声,似拎着滚动的杂草
无名的基石上,是我贫瘠的家园

慷慨的光,将天空编织成盛大的舞台
黑夜肉身剥离,但耻骨保留一定的阴影

欲望是人类自己隐埋的器物
每次萌动,人生都会撒满碎片

恍惚间,理性划出血痕的口子
懵懂的路,让世界东倒西偏

.3.

想看父亲。我抬眼望天际
他还在摩天的山麓,举锄
将山顶啃缺。一排排的沟垄
是留在天空的齿痕
这几乎是时光,沉默的呼唤

父亲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他的身子似桃树、油菜和玉米
开放的花朵,将那些沟垄填满
如缝补人生的裂隙

终有难以填平的坑洼
父亲像他父亲一样,用身子去填充
遗留,“人间最低矮的房子”

父亲在天际组装空灵的音箱
每一锄,都成为我的心跳

.4.

想看天空。即将启航的空客
那恍然升起的模糊面目
每一个,都似我音讯全无的故人

他们携带匆忙的行程
赶赴一场约定
像一片雪花,要完成上天授予的使命

遥远的都市,芒草爬上过花圃
和野岭的兄弟相比
它们的长势,基本一致

.5.

想看风。风将自己藏得很紧
拉得很长。我只能看树的摇曳
看浪涛。和它留下的皱褶

我扬首听松涛
它沉闷的嚯嚯声
是对风的回应
在风消逝的日子
松涛就用沉默清洗自己

我在自己身上寻找风的遗迹
什么都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
搜遍全身,风是我自己

.6.

想看水的轮廓。我却被一片树叶复制
我便漂流在那里
低矮的溪水有我。也有天空和云朵
这时的庄严从心底升起
它的高度平如镜面
像记忆深处月光抚平的尺寸

前方是大海。这奋斗的真理
将灯光钉入流水的披风

越过峭壁,和卵石发生碰撞
最后变成细沫,成为水的一部分

路过的人们啊,如果你
看见一枚树叶躺在水里
请不要为它难过
在水的绵柔里,它得到了新的世界
尽管有些模糊,却印证了透明的意义

.7.

想看自己身体。变成一粒粮食
去看看五脏六腑
抑或化成一杯水,浸入身体每一个角落

我的器官布满沧桑,但沟壑纵横的山谷
保留着故乡黄昏的气息

我进入我的身体,暮年的壮士
有些拉不开人生的卷尺

我将自己的皮囊翻开,看到的
是人间爱得死去活来的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