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中不朽的边塞军旅诗章

2022-02-21 23:13:08 作者:朱乐尧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可以说凡与军旅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诗经》中几乎都有涉及,由其所开创的对于战争和边塞军旅生活的文学创作,在边塞军旅诗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历代边塞军旅诗所继承,是边塞军旅诗的源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少时每每读到这种以边塞战争、战场、征人戌边生活及边疆地区自然与社会人文风光等为题材的边塞军旅诗,总是爱不忍释,特别地欢喜。
  成年后弃医从戎,戌守塞北,戎马生活十几年,更是对边塞军旅诗词情有独钟。这一偏好,在退出现役后的几十年大学执教生涯中也依然如故。
  于是,早就生出为边塞军旅诗起源和发展做一粗浅概括的想法,并为之长久持续地做了些许的功课。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边塞军旅诗溯源,最早可追至先秦时代,或者更准确点说,它起源于西周。
  西周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社会矛盾演化的结果致使西周时的“攘夷”和春秋时的“争霸”战争频繁发生。
  这些战争可以说都与边界问题密切相关,均属边境战争范畴,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是《诗经》中那些有关于边境战争、战场、征人戌边生活相关的边塞军旅诗篇。
 
  《诗经》中的边塞军旅诗篇,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与边塞军旅生活所涉各阶层人的生活及思想,所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形式多样。
  其中既有对从军戌边、守土保国、抵御外侮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描写,也有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宣泄对黩武开边不满、厌战反战呼声的抒发;
  既表现报国壮志、歌颂边塞战争、赞美军旅生活,也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戌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和由此引发的戌边将士的乡愁与思妇之情及家中妻子的思夫之苦与母子间的离别之悲,等等。
 

  千乘万骑动,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羌笛韵金钲 
 
  这些诗篇,深入而广泛、多维地透视了那个时代与战争、从军、战场、戌边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当事人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艰辛生活的悲慨等复杂情感,成为后世了解当时边塞战争与戌边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诗经》中从正面角度表现和评价边塞战争的边塞军旅诗篇,通过对特定边塞战争的写实描述,或写天子周王及诸侯、将帅的武功,歌颂其英明和文德,如《大雅•江汉》、《大雅•常武》和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或表现征人踊跃从军参战、保国戌边和对来犯之敌同仇敌忾、守土抗敌、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如秦风中的《无衣》、《小戎》等。
  《诗经》中这类从正面角度描写边塞战争的诗作,一般都并不具体描写厮杀、格斗的战争场面,而是突出军事力量的威慑,集中表现将士的报国壮志和军队的威严、声势、士气等,体现中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不战而屈的政治理想与用兵策略。
  《大雅•江汉》以“江汉浮浮,武夫滔滔”起兴,写周宣王命大臣召伯虎(召穆公)领兵讨伐淮夷,平定淮夷后班师回朝。宣王册命召虎,赏赐其土地、圭瓒、秬鬯等。召虎作召公簋,铭记其事,赞美宣王的英明与文德。
  《大雅•常武》记述周宣王为平定徐国叛乱,率兵亲征,取得重大胜利之事,从周宣王选任将帅,部署出征任务,下达作战计划,进军,攻击徐夷,写到王师凯旋,既赞美周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和指挥才能,又歌颂王师的声威、士气及其未战就已先声夺人的作战气势。 

  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如虎,仰天长啸梦一场
 
  《小雅·六月》以对尹吉甫“王于出征”,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以匡王国”、“以佐天子”之战争过程的描写,赞美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和 “万邦为宪”之风范与伟绩。
  《小雅•出车》通过对周宣王初年南仲奉周宣王之命出征猃狁,告捷劳还的描写,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玁狁于夷”(玁狁全被驱除)的赫赫战功,并反映出人们对战事的关注和饱受其苦的复杂心态。此诗可谓是这场战争的实录。
  《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奉命伐荆蛮之事,就突出表现方叔所率队伍的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和方叔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是为不战而屈他人之兵的古代战争的范例。
  《秦风•小戎》以一位妻子对从军戌边丈夫的思念为主题,三章诗篇,每章的前半部分借女子所见,盛赞王师阵容之壮观,士气之强盛,兵器之精良;后半部分写女子所想,抒发女子的思君之情,从“温其如玉”“乱我心曲”,“温其在邑”“胡然我念之”到“言念君子,载寝载兴”。但她的思念,既无拖丈夫后腿的思绪,也未流露类似“可怜无定河边国,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种哀怨,而是在充满对丈夫的仰慕之心,为有一位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的丈夫感到自豪、荣耀和殷切希望丈夫能够功业有成、光荣凯旋基础上的思念之情。这也可认为是从正面角度看待战争的一种表达。
  《秦风•无衣》写人们对正义战争毫不踟蹰的踊跃参加,大力支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面对外敌来犯,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人们都皆以大局为重,只要“王于兴师”,人们就会一呼百诺,“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奔赴前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积极响应并参与战争的各种行动。
 
  《诗经》中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与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边塞军旅诗篇,多以战后萧索景象,田园荒芜,军旅的艰辛生活和征夫思妇等加以表达,反映普通兵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经》中的这一类诗作,如《齐风·甫田》、《王风·扬之水》、《邶风·击鼓》、《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和《小雅•渐渐之石》等。
  《齐风·甫田》写未成年的农家孩子“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就“突而弁兮”,被抓去服兵役,并派往边地戍守,结果“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致使大片农田荒芜。这种突出战争的结果以达到对战争的谴责与否定,后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传统。
  《邶风·击鼓》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起兴,写一名兵士“我独南行”,被迫远戍异国他乡。之后,即“不我以归”,因此,“忧心有忡”,使得当年与妻立下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誓言终成空话。“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这一呼声,道出了戌边兵士之浓浓的无奈和对于战争的愤懑与控诉。
  也有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誓言是战友间的约定。诗从“击鼓”出征南行写起,再写战后未归的痛苦,悲叹战争带来的哀怜,进而发出对战争的沉痛反思和最为强烈的控诉。
 

  征战兵士的凄美爱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王风·扬之水》写戍边士卒的反战情绪,揭露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戌边士卒在边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统治者则坐享其成、怡然安乐。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均以“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何年何月回归故里)结尾,以表达戌边士卒的思妇盼归之怨和欲远离战争的强烈意识。
  《豳风·东山》写一位普通士卒出征三年后归家途中触目所见的战后萧索破败景象和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将征人归途中触目所见的悲凉现实与其久征未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所产生的既兴奋又伤感,有欢欣又忧虑的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揭示战争、征役给士卒和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
  《唐风•鸨羽》写“王事靡盬”(无休无止的战争),戌边士卒“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不能艺稻梁”,导致田园荒芜和戌边士卒“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的悲惨结局,表现戍边士卒的思家恋土、有家难归之情与痛苦,于是发出“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的呼号,这该死的战争和由此导致的灾难何时了的呼号,反映戌边士卒对戌边战争的不满和反感。
  《小雅•何草不黄》写服役兵士“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的无奈和悲苦,“何草不黄”,“何草不玄”,哀叹征人命如草芥,无日不在行役之中“独为匪民”,过着非人的行役生活,只能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小雅•渐渐之石》,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餐会上唱的雅歌,叙述征人东征道途的险峻、遥远和行军的艰辛与紧急、紧迫、无瑕顾及危险之情,反映征人心中的无奈和哀怨。
 
  《诗经》中展示特定时代征夫及其家人之复杂情感世界的边塞军旅诗篇,多写征人慷慨从军、守土抗敌、献身为国之激情与久戌思乡盼归、渴望夫妻团圆之情的复杂感受。
  如《小雅•采薇》,以采薇起兴,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和“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写戌边士卒“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的戌边军旅生活和其思乡、盼归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情,表现出戌边士卒对久戍难归、久战不休的忧心和厌倦,对自身遭际的无奈和无限哀伤。
  其次,是写征人之妻对从军在外、遥无归期的丈夫的刻骨思恋,既深刻揭露无休无止、遥无归期的兵役之下人们生活的巨大痛苦,也反映其对人们婚姻造成的严重危害,以此表达对征役、不义战争的愤慨与厌倦。
  如《王风•君子于役》直言“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时分,禽畜都会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迟迟不归。这种即景生情,因情寓意,牵肠挂肚的寄语,难以割舍的遥思,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王风•君子于役》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清代诗人许瑶光就曾高度评价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雪门诗草•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即从此诗开始。此诗不仅以其内容的深刻性和主题的开创性传于后世,而且在诗歌创作的技巧上给后世文人和读者以诸多的借鉴之处。
 
  《诗经》中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思妇哀歌、怨妇闺愁的,还有《卫风•伯兮》、《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等篇章。
  《卫风•伯兮》写一位戌边士卒之妻对远戌丈夫的复杂感受。一方面认定戌边丈夫是“邦之桀”,并因“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而颇感自豪和骄傲。但另一方面又“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对丈夫的思念让她到了“首疾”、“心痛”的刻骨铭心程度。以至在丈夫东行后就再也无心梳妆打扮了:“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召南·殷其雷》所表现的思妇念夫怀远情感更是热切而直露。“何斯违斯,莫敢或遑?”“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想象丈夫在边地的辛劳与勤苦。最后两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把心中的渴望脱口高呼而出,思潮起伏、感情激烈由中可见。
  《邶风·雄雉》从睹物思人角度写妻子对远戌丈夫的思恋,先怀想,后劳心,再由怀念转成埋怨。“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如果不是卫宣公如雄雉,争强而好胜,军旅数(硕)起,男子不久役在外,夫妻就能够在一起共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得到人生的幸福。然而,这一切却都因为战争而被剥夺。
 
  由《诗经》开创的以诗歌形式抒写边塞战争、徭役、戌边所引起的征夫思妇、怨妇哀歌、离情别恨情感这种缘物生情,触景思夫的艺术手法,在后世诗歌中也多有反映,成为历代边塞军旅诗篇的一大主题和后世诗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可以说凡与军旅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诗经》中几乎都有涉及,由其所开创的对于战争和边塞军旅生活的文学创作,在边塞军旅诗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历代边塞军旅诗所继承,是边塞军旅诗的源头。
  先秦之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至明清代的边塞军旅诗,都有《诗经》边塞军旅诗篇的影子。

  作者简介:朱乐尧,江西南康人,1952年7月生。1970年冬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1978年高考后带军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到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任教,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和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83年5月退出现役。先后发表农业、农村经济和经济学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经济学通论》《回归农业》《环城农业》《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产业配置经济学导论》《关贸总协定概要》等专著13种。近年转向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完成《故乡记忆——并不只是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一书创作。自2021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