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大写的红诗 别样的歌咏

——兼评刘春华红诗的审美特质

2021-05-28 16:20:36 作者:霍洪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霍洪峰,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

  红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态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特定的审美意象以及充沛的情感基调从现代诗歌中凸显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一种具有特殊气质的诗歌类别,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被誉为英雄城市的锦州,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故事、可供观瞻的革命战争文物以及各类纪念性的文化活动,为红色诗歌的创作、传播提供了营养和空间。于是一批卓有成就的诗人、一批广为流传的红诗作品,成为锦州文坛上的一道风景线。刘春华女士的红诗作品便是这道风景线里引人注目的一处“景观”。她以书写“有品质的红诗”为目标,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政治抒情诗,在英雄城市的文艺建构以及传承红色基因的各项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诗集《红船颂》里收录了刘春华女士创作的100首红诗,是诗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呈献的别样礼物。她的诗中所张扬着的品质气势、思想情感,以及处处流露着极度真诚的歌咏状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红诗没有应时应景的矫情、没有对某种需求的刻意迎合,而是以自然而然的状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所以,写红诗,她是认真的。也正因为这份“认真”,才使刘春华的红诗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质。

一、大我气度

  纵观刘春华红诗之外的其他诗歌,大部分是以小女人的视角表达着个人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她的诗歌里包裹着对生活的爱恋。甚至从她的创作轨迹中,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她的人生过往和生活状态。她热情地歌颂亲情、友情、爱情,热烈地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

  然而,一旦提笔创作红诗,那种小女人的姿态霎时被一种“大我气度”所替代。诗人自觉地站在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以关注历史、直面现实的视角,挥洒着澎湃的政治激情。这是一种源于信仰的高贵单纯,更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迸发。

  “我们乘着浩荡的春风出发/用火热的激情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举起三山五岳的庄严/举起五湖四海的呼喊/用奋斗和胜利的泪水/升起一幅共和国红色的图案”(《我们乘着浩荡的春风出发》),“浩荡的春风”“火热的激情”“三山五岳”“五湖四海”,这些包裹着政治热情的宏大词汇,把高昂与壮美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时的诗人已经隐去了那种“感时花溅泪”的小情怀,而是以俯身革命史的大格局,以纵横捭阖的大气魄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振臂欢呼。

  “想念你也想念你的油纸伞/在世界的东方在上个世纪/有一个舞文弄墨的巨人/用一把油纸伞撑开了新中国的晴朗”(《一把油纸伞》),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作,然而她歌咏的这把油纸伞曾为一位伟人在革命路上遮过风挡过雨。于是,普通的油纸伞已经不再普通。诗人用“撑开了新中国的晴朗”来将它的荣耀与光芒置顶。

  百年党史是刘春华红诗的维度之一。这种对历史的关照咏叹、对奋斗岁月过往的反思,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自我襟怀和诗意境界。于是,一种大我气象带着浓浓的诗意弥散开来。正因为诗人融入诗中的这种气度,才能够成就诗歌的大气魄和大格局,也才能够唤起读者的“大我情怀”。

二、跳跃叙事

  如果说“大”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风格,那么“假”与“空”就是红诗创作必须摒弃的毛病。诗人用真诚的心态描写真事件、抒发真感情来杜绝“假”。同时以党史、革命史、建设史的厚重与丰富作为诗歌的内容基础,这样就撇开了“空”。而“跳跃叙事”创作技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叙事因素在刘春华的红诗中,常常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并通过细节状态呈现出来。由此,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便获得了延伸和支撑,诗意也更加饱满起来。

  《为了你,我的祖国》中的“东亚病夫”“辛丑条约”“1921年7月”“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井冈会师”“从西柏坡到首都北京”;《重温入党誓词》中的“嘉兴红船”“南昌城头”“烧窑的战士”“英特纳雄奈尔”等等,在刘春华创作的红诗里面,大量饱含革命史“片段”的词汇被安放在叙事节奏中,形成一种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又兼具诗歌跳跃和留白特征的表达方式,让诗歌在宏阔的同时,容纳了更为丰富的情感。

  刘春华是一位“方向感”极强的诗人,她的这种对红色历史事件的关照和撷取,直接指向的是对生命的仰望、缅怀与想象。于是,诗中厚重的历史感也就有了细腻的情感环境和鲜明的主观色彩。

三、修饰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亚瑟·韦利语)。在诗歌中,诗人使用了大量具有红色品质的意象。在对这些意象进行刻画时,诗人喜欢用前置的修饰语赋予其特定意义和内涵。因为有了这些特定意义修饰语的“加持”,刘春华红诗的政治抒情性更加浓郁,诗意空间也因此拓展开来。

  以《纪念一二·九——<毕业歌>解说词》为例,这是一首因《毕业歌》而引发的对“一二·九”运动的纪念感怀之作,诗人在歌曲与现实的交错感悟中,抒发着致敬“热血青春”的感慨。这首诗里,诗人用了“车轮”“世纪”“冬天”“心”“国旗”“烈火”“巨浪”等大量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具象名词。并在前面非常用心地加上了前置修饰语,为这些具象填入了时代背景和象征意义。这些具象因此升华成为充满情感的意象,创生出诸多具象之外的别样内涵。比如,“车轮”前面加上“历史”二字,这车轮一下子变“实”为“虚”,实际的轮子不见了,但是那滚滚向前的姿态和“历史”厚重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样“巨浪”就是海里的自然景观,但是因为“时代”来修饰,这个“巨浪”就由自然景观的实体,变成了人文景观的虚体,而诗歌的意境也因为这种变化被深刻地营造出来。

  无论是对意象的拓展,还是对意象的深度挖掘,或者对意象的断裂式界定,刘春华对诗歌意象的这种“加工”,是形成作品想象精准和韵味独特的关键。

四、颂咏抒怀

  刘春华红诗的基本格调属于政治抒情诗中的“颂”诗。通过表达对真善美的礼赞,对假恶丑的鞭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侧重抒情性和感怀性,这让刘春华的红诗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和带动性。

  《海棠依旧》抒发的是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树》表达的是对小平同志的敬仰;《您从梁家河走来》是对知青们的赞美;《喊一声雷锋,再喊一声》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呼;《你的背影 我依然深深记得》是对在抗洪中牺牲的锦州原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的敬意……刘春华的红诗没有负能量和负面情绪,有的是源自信仰的执着,有的是讴歌英雄的豪情,有的是向往美好的的礼赞。

  诗如其人,这一点在《致我的女神秋瑾》中表现得尤为清晰。诗人把秋瑾比作自己的女神,用秋瑾的豪情与热血激励着自己悸动的心灵。诗人通过与秋瑾的灵魂对话,表达对女神的崇敬,表达对秋瑾精神气质的向往与倾慕。诗人在自己所营造的诗意空间里升华着个人的精神品性,让这首诗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和带动他人。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好诗,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诗人浓缩在诗句之中,并且能够被读者接收到的思想和情感。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中,诗人刘春华以大我心性感受社会、审视历史,用饱满的激情和高贵的单纯,用诗行建构着个性十足的精神空间,引领读者奔向诗与美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