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中国女性的芬芳》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有一股隽秀而又清碧的溪流,缓慢而欢快地流淌着,从传说的演绎中,带着古黄河雄浑的气息和边关的旌旗、号角,氤氲成浓浓的雾蔼飘荡在神州大地。
而溪流的发源地,则是座落在豫东黄河古道南方100多里外的一座祠堂。 就是这座静静地屹立在黄土青柏旁的建筑物,却是中国女性思想深处为数不多最为动人和亮丽的景致之一,载负着一代又一代的女儿们心中一条闪耀女性荣光的河流——如兰似菊,历久弥新地滋润着女性的梦想和期望。
距花木兰生长的朝代1400多年后四月的一天,在花木兰出生的月份和土地上,我静静地站在这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民风的热土上。眼前的这座不大的木兰祠,是历经沧桑后,于10余年前重新修建的,形象逼真的木兰塑像,安放在青柏簇拥的祠堂大殿中,手扶木兰祠里元清时期几块劫后余生、但详细记载了历代建祠概况的碑文,历史的烟云自古老的年代遥遥飘来……
商丘古为阏伯的封地,周时为宋州国,隋置宋州,金时为归德府,自民国改为商丘县,木兰故里营廓1951年划归虞城县。清《河南通志》载“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清《归德府志》记“将军魏氏,名木兰,本处子,慨然代父出征,今商丘营廓有庙存”……据多种史料考证,花木兰本姓魏,现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人,其故乡在唐、宋、元、明、清等历代都曾修建有木兰祠堂(已毁)。
花木兰所处的朝代,是一个战事频起,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绵不断的战火,使老百姓深受其害,今人已无法领略当时的苦难,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反思和悬念……仰望祖先,是谁在古老的国度上升起最初的狼烟,造就历史的星移斗转?
最初使花木兰走进人们心中的是南北朝时的一首民谣《木兰诗》,民谣的作者今人已无法考究,但作品中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花木兰,却伴着脍炙人口的民谣流传开来——花木兰因《木兰诗》而荣光,《木兰诗》由花木兰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从此,代代后人朗诵《木兰诗》“唧唧复唧唧……”的歌谣声,便夜夜响起在木兰故乡的上空。
按《木兰诗》推测,大约在隋朝抑或是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花木兰收起红袖,身披戎装,在一个文人笔下阴气沉沉、很有生死别离气氛的早晨,含泪告别家人,同其他从军士兵一起,在士官的带领下,一路尘土飞扬、催马扬鞭,夕阳西下的时候,在波涛汹涌的古黄河边落营扎寨;次日继续行军,暮气四沉时,到达了太行山一处叫“黑山头”的地方。古时太行山又叫燕山,这时,从军的士兵顺风就可以听到胡人战马的嘶鸣声。初上战场的士兵听到敌人战马的嘶鸣声,是热血沸腾,还是心生胆怯现在都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十二载“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征战生涯中,花木兰从士兵到士官,再到将军,始终身着男装,挥一杆青春之枪——疾如蛟龙、通体透亮,舞一把生命之剑——豪气在手、情洒边疆……
女扮男装的独特,使花木兰自从骑上战马的那一刻起,便似乎拥有了超越凡人的光环。鲜艳如血的从军经历,也给她和当时帝王带来了征服和凯旋的荣耀,历史的选择和女性尊严的需要,更是注定了花木兰的传奇和不朽。
于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赤诚报国、凯旋而归、不受爵赏、不顺龙颜、以死明志的花木兰,也就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描绘和注视下渐渐地形神丰满起来,成了可与关公美名相提并论的孝烈将军。唐朝诗人.杜牧在《题木兰庙》一诗中,曾这样描述花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中国女人的世界,因此也就热闹了几分,荣耀了些许。花木兰从此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朗朗上口、在民间传诵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的代表之一。
尤其是明、清以来,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到了近代,豫剧大师常香玉更是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古装豫剧唱段,将花木兰刻划得淋淋尽致,跃然台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亲笔书写《木兰诗》全文,表达出对花木兰的推崇和敬仰。
不久前,花木兰又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一经播出,立即轰动欧美,使张扬中国女性芬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木兰精神,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站在这片历史沉积的黄土上,站在木兰祠堂外的一片空地上,不经意间微凉的夜风,从近处和远处的树林中吹拂而来,沙沙作响,弯弯的上弦月也慢慢地爬上了夜空。望着月光下隐隐约约的祠堂,望着这座伴随着时光的推移,把花木兰由一名农家女子变成一名孝烈感天将军的祠堂,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血脉与古黄河奔腾汹涌的水流连在了一起,民谣《木兰诗》“唧唧复唧唧……”的朗诵声,也在耳旁阵阵响起……
(选自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