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海子20年:从被神化到被误读(组图)


作者:记者蒲荔子实习生王丽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9-03-30 11:05:36  点击:


命存在的悲凉意味”、“对于在瞒和骗中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无异于一个神示。也许从此每个人的生存不再自明而且自足了”。

  1990年代上半期,海子的死亡被看成是殉道,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位守望者。1989年到1994年这个阶段,诗歌界开始了对他的“造神运动”,众多诗人开始模仿他的诗作,形成书写“麦地狂潮”的“海子体”。1995年后,对他的评价才渐渐向理性靠拢。直到1990年代末,对海子的认识依然存在神化的光环,即使这时已经出现伊沙的《车过黄河》,韩东的《大雁塔》,甚至下半身写作也初露峥嵘。

  1999年的诗歌界的“盘峰论争”,挑起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对抗,对海子的重新认识才算真正开始。即使到现在,在不同的诗歌写作者眼里,海子的诗也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地位。

  北大诗人胡续冬说,海子的死被解读成“殉诗”,很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其实这是忽悠,这种理解存在着夸张,但它却符合了当时挣扎于困境的边缘人士的心境。他认为,顾长卫的电影《立春》里的一拨人就表现了当时这些青年的郁闷,海子的自杀是一种悲剧性的投射,是一代文艺青年的精神符号。”

  1991年,胡续冬从一个边远小城考入北大,在石家庄军训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了海子的诗,“很牛”,他说,“第一次读海子的诗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受到了很大震撼。有很多人喜欢从哲学的角度上去解读海子,但我感觉到的是他语言上的冲击力。”

  而被认为是“民间写作”扛鼎者之一的韩东,读海子的诗却是另外一种感受,“海子的诗在他生前我就读过,读得不仔细,因为我觉得他的诗写得并不好。他是个天才,但他的写作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凭着青春写作。他的自杀对我没有影响。”

  这两种态度可以代表大多数人对海子的两极评价。

  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很多人都承认海子是个天才。评论家何三坡说,他是“一个童心无染的天才。他的诗歌有穿越时间的魔力”。伊沙说:“毫无疑问,他是个天才诗人。他的作品已经经过时间考验,为越来越多人喜欢。骆一禾曾预言,一千年后,会有人诵读海子的诗。”

  但也有一小部分诗人认为他的诗并不多么优秀。著名诗人于坚说:“他并不是有些人争议中说的,属于另类诗人,他绝对是个主流诗人,他非常吻合中国潜在的那种乌托邦浪漫主义文化,吸引了许多青春期的年轻人喜欢他。”曾是“下半身诗歌”代表人物的沈浩波说,“海子是个天才,但他还停留在青春期写作的阶段,没有自觉。”

  一种更概括的观点是,海子的诗永远停留在他生命终结的25岁,他的诗充满瑰丽的青春意象,有时其中黑色的绝望也显得浪漫。

  大众误读:他绝望的诗被当成广告语

  海子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是《春天,十个海子》,但每个读者心里都有一个海子。20年过去了,海子这些“青春期的天才之作”被人传唱不息,但诗歌界对他尚且认识不清,大众对他的误读就更加可以想象。

  海子让一般诗歌爱好者印象深刻的作品,都是意象奇特、韵律优美的短诗。但西川说,其实海子的长诗包含着他更多的文化建构的努力,在海子看来,长诗是工作,短诗只是调节一下心情的抒情。他用燃烧生命的激情和速度,想要写出歌德一样史诗性的作品。

  而大众对海子具体诗歌的理解,有时更让西川不知说什么好。他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经常被当成浪漫的寄语、温暖生活的想象,“所有人将它认为是很明亮的诗,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呀!这种东西,收到中学课本中,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也不敢讲。”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甚至被当成了房地产广告语,被赋予了“诗意地栖居”这样的意义。西川曾经在时尚杂志上看到,这边一个女子在海边迎风扬手摆姿势,那边写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祁人会见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巴尔巴拉女士

 下一篇:三月来读诗(组图)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