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 打搅你独有的水面那一天,我 被阳光和谐地爱着 我大声地叫着蓝色的空气和水 不需要其他的情人 因为,我把情人 译成了——仅有一天 (18页《仅有一天》全诗) 这首诗是将优质天气隐喻成情人的。但读前两节诗,你是不会这样想的,还以为是遭遇“一次情”了呢?读到最后才豁然开朗,原来是对环保工作的诗性呼吁。这“豁然开朗”,就使我们得到了诗旨理性美的享受。这时回过头去看那“抱紧你的呼吸”“最女人的那个则面”等,都是一种匿拟的手段,把空气的清新,拟作呼吸,把天气的晴朗,河水的清澈,拟作女人的温柔。这就是隐喻和比拟修辞手段所生发出来的语言美感。 其实,那些人 只是些悬而未决的果实 飘荡,飘荡 在天空的蓝下。与不到阳光 和踏实的日子 他们沐着阴雨,轻轻的果实 泛不了红 他们也崇拜雨后的彩虹,和 秋天的琴瑟 可是既便欲望,也一直 阴涩冰凉,遥遥无期 (132页《那些悬而未决的果实》全诗) 用“悬而未决的果实”喻“那些人”,以“飘荡,飘荡”拟他们的漂泊,以“阳光”喻政策。又用“青青的”果实,拟他们的年轻,不成熟。再用“彩虹”“琴瑟”喻他们的憧憬与向往。正是从这些喻拟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不稳定,同时也发现了诗人的善良心地。特别是用“遥遥无期”的判断,极人性地传达了诗人的同情。毕竟,善良是诗人的人格基础,不善,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的。体会到这一层,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理性美。 3、继承或创新修辞的灵动美。 就从《那些悬而未决的果实》这首诗的文本说起吧。 第二行“悬而未决”是动词性短语的活用,古所未见,是创新。对应的“果实”同样是活用,是名词的拟物活用。也是创新用法。有了它们的对应活用,语言立刻就新颖起来,有了灵气,有了张力。本来通常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里却变成了“果实”。而这些青青的就被啃食的果实,不就是农民工吗?农民工不就是当今社会至今也没处理好的社会问题之一吗?所以叫做“悬而未决”。 第三行“飘荡,飘荡”的直接反复(常用修辞格),形象地道出了农民工漂泊不定的生活窘境。 第四行的“蓝”,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古已有之,是继承。“阳光”是比喻。 第六行的“阴雨”是隐喻农民工窘迫的生活状态。 第七行的“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第八行的“彩虹”是暗喻农民工的美丽憧憬。 第九行的“琴瑟”是暗喻农民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十行的“欲望”,是名词用作动词,古已有之,是继承。 第十一行的“阴涩冰凉”是形容词性短语的拟物活用,是创新用法。 十一行的小诗,凡十一用积极修辞方法,语言如何不产生灵动之美? “我看见年轻人的时候安静着/ 安静在自己的幸福里”(8页《路上的年轻人》选句) 两行诗竟五用积极修辞:这就是“安静”的既顶针,又反复,并连续活用为动词,以及“幸福”的活用为名词。虽是继承,但古诗中绝没有这样的修辞密度。 “母亲是一架时钟/ 骨节摩擦,一点点损耗,打滑/ 接近停滞”(31页《一架时钟》节选) 这是第一节诗,三行。第一行是比喻。二、三行出现的“摩擦”、“损耗”、“打滑”、“停滞”四个动词,都是动词的拟物用法。古未见,是创新。“骨节”则是名词的拟物用法,也是创新。凡六用积极修辞,也够密的。 虽然,以上所叙分了三个方面,但具体到一首诗中,是无法分开的。这是因为本来都融合在一起,而整体地呈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