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公正的错位导致精神的萎缩。社会变革的全方位跃动,打破了平均主义状态下那种田园式的悠闲平静,使当代青年的内在潜能岩浆般奔突冲涌。他们在竞争中进取、比翼齐飞;在进取中竞争、争先恐后。他们要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以各具特色的“演技”赢得生活的奖誉,也成为引人注目的角色。然而,一方面,当代青年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而跃跃欲试,群雄争魁;另一方面,仍对“枪打出头鸟”这种根深蒂固的流言蜚语心有余悸。一方面,希望在众多的竞争机会中赢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更对竞争机会不均、前提不等,结果缺乏合理性深表担忧,使得他们既积极进取、又满腹踌躇、既想一展抱负又“混字当头”、“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气和服膺于传统、屈从于现状的庸人气息同生共存,“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和“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中庸处世相附相依。在对社会生活的存在境况彻底失望后,诗人只有想象一个内心的家园。他们要承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要忍受生存的焦虑和空虚感,他们要时时为生存下去寻找勇气和毅力,精神的萎缩由此而生。所以充斥在网络诗坛的,有一大批似乎是“阳痿患者“的肆意叫春,或者“入则独善其身”的郁郁寡欢。有的作品疯狂、色情、变态,粗鄙不堪;有的作品形式古怪,如无字天书,无人能解。尽管网络诗人大都各执一词,自以为是,以所谓的“探索”为荣,以诗歌“大师”自居,在炒作上的精明就像个商人一样,但丝毫不能掩饰其精神的缺钙,诗人的精神风骨已香消玉毁。
意识与行为的悖离导致精神的脆弱。国门洞开、西风渐入,使当代青年惊奇地发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沉重的人口负担、庞大的财政赤字、走不出的物价怪圈、甩不脱的经济忽然膨胀忽然疲软,止不住的道德滑坡与精神污染,紧裹在身上的文化桎梏和传统羁绊,各个领域的官商、官本位与官僚主义若隐若显甚至肆无忌惮……,给这一代年轻而稚嫩的面庞上,刻下了深深的忧思、焦虑。于是,他们纷纷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用青春的激情实现他们内心的畅想与渴望。他们以极大的信心、饱满的激情、焦灼的行动,撷取七彩阳光,编织着灿烂的前景。同时,不少青年憎恨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纵欲;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道义;痛恨大锅饭的危害,但当自己手中的铁饭碗岌岌可危时,立即加入咒骂的行列。他们总是呼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为了“大我”需要牺牲“小我”的时候,立即斤斤计较,与改革悖离。因此,他们的思想属于一个时代,而自身行为的滞后,表明他们心理承受力的脆弱、身体力行的牺牲精神残缺。于是,在网络诗歌文本中,这种惨烈的心灵体验俯拾皆是:物质的、血缘的、精神的,血、心、生命,敏感、激情、求索以及饥寒、冷眼、压抑、恐惧、梦想、渴望、等待、孤寂、虚无、绝望、挣扎、极端等等一切都进入了网络诗歌文本,无不表明年轻的网络诗人情感和精神的脆弱。正如诗人南鸥在《倾斜的屋宇——后现代与当代诗歌》一文中写道的,他们只能“表现出一种内质的高危缺钙、精神的阳萎和肾虚;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大面积失语;表现出一种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他们的全部才华和智慧,都挥霍在大规模的制造浅薄和时尚之中。”
激情与理性的脱节导致精神的自虐。当封闭时代的理性原则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崩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确立时,一种与开放社会既相吻合又相悖离的沸腾感便得到尽情喧泄。这种突破旧有范式而缺乏新的理性框范的情感畅流,在当代青年的参与行为中明显地表现为激情的膨胀与理性的匮之。对社会现状的关注,革故的渴望、鼎新的躁动、前景的构勒、激情高昂急不可耐的推动,这种倾注青春流火的热情,是改革不可缺少的动力,是与时代大潮相吻合的积极一面。但是,理性匮乏,却使当代青年那种强烈的社会参与在非理性因素的制约、诱发下“跟着感觉”东游西荡,产生了严重的偏激心理和盲从行为,削弱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应负的责任感,使他们那膨胀的激情动辄表现为无视社会效果的群体涌动,而走向初衷的反面。所以,任性、自在、狂荡、放纵成为网络诗人汹汹而来的表现形态。他们以各种粗俗、肮脏、下流、嚣张的骂语,激情四射、近似疯狂地投入各个网络论坛的熊熊篝火中,用粗俗的语气、粗流的语调、粗糙的语法、粗鄙的语词等等抒写着发自内心的快感,徐乡愁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才懒得去寻找光明/不如把自己的眼睛戳瞎/我越瞎/世界就越光明”。他们中不少人就是这样作践自己,嘲弄自己,甚至使大众感到恶心。他们的行为和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的新青年文化运动有点相似,用过激的言行和胡闹来张扬个性,来表达自由。这种无意义的胡闹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也使得网络坛在乱花迷眼中活力飞扬,又在硝烟弥漫中乌烟瘴气。网络诗坛,似乎成了群丑的狂欢。
进取与受挫的并立导致精神的世俗。他们在改革的望远镜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绚烂图景,因而昂扬亢奋,激动不已;他们更从开放的坐标系中,看到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急切地要求变革现状,充满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创造的虎虎生气。然而,他们想振翅于飞彩流丹的冥空,啼唱现代文明的风景,却难以啄破世俗铸成的硬壳;他们迸发出盘古开天辟地般的力度,以巨人强健的膂力拥抱充满诱惑的未来,传统的链索却可能以有形或无形的魔力把他们捆缚;他们想剥离出现实底层的扑朔迷离,却可能因此招致乱花迷眼的扑袭;他们瞄准惰性拉开了强劲的弓弦,却可能因此钝化了青春的锐剑;他们想把陈腐高高地举起摔碎,却可能被千钧重负压的气喘吁吁;他们更想扬鞭跃马纵横驰聘,却不得不在山峰般堆积而成的窄涧侧身慎行。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用电视系统哗众取宠的声音,用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日常无味的语言及权力语言,用歌星的嚎叫、小商贩的尖鸣、嫖客的淫笑、娼妓的低吟、职业政客和职业骗子那虚伪的假笑以及广告词那毒药般的花言巧语来制约和消解着诗人的良心和声音。所以,生存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是不幸的,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生存的考验,另一方面要承受心灵的重负。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只是让人感到了一种虚空、一种焦躁、一种无聊,难以找到一种真正的苦难意识、一种对于深层精神的探入、一种对在外部世界所影响下的人本身存在状态的揭示。即使有,那也是一种精英化了的苦难,与世俗的艰难无关。的确,面对生之艰难的挫折,他们难以在不幸中静下心来,站在整个人类意识及历史与文化的精神高度上进行思考、创造,把自己体悟到的内心风度、骨头硬度、血液浓度、精神厚度、文化深度、思维高度、语言亮度明澈温暖地表现出来,用诗人的声音走向世界!就像威廉•福克纲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人类不朽不是因为在万物中唯有他能永远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权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永恒。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