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语言,透着不凡的情感。是林海诗歌的鲜明的特点。诗人面对自我,通过诗歌的表达,探索人生与自然意识中的生命力,把诗歌与血流和脉搏以及词语融合在一起,让生存的张力涌出真实的冲动,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色彩,让诗歌在平静中发出一种强有力的信息。
二、平静的意象,透着深刻的感受
一首诗的好坏,不是看诗歌表面的热闹与否,一些诗人把诗歌当作一种工具,显示自己非情感,非个性化的东西,机械地运用词语,错位地突出技巧,否定诗歌的深刻感受和美好的意境,意象运用看似别致,但如薄纸一张,一戳就破,难以在读者心中扎下根,留下印象。 林海的诗歌恰恰与众不同是,通过平静的意象组织和平静的语言,如溪水慢慢地渗透读者的心灵,让人体会一种震憾和不同寻常的力量。
林海的诗歌《黄河遐思》,语言内在的节奏力和语言声音的涵义,形象地表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探索,许多拟人化的意象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那“粗糙,刚烈的咆哮”,久久地回荡在耳畔。 1/我从重聚的身体里飞来,/带着可怜的目光,猜想/古代遗物。那大水车的转轴 飘然打开,公鸡的鸣叫。/叫声,嚷在硬茧的掌心中,/某些场景尤如雷雨指控/白云。一些诠释在睡眠里。
2/太阳爬出来,一块火热的吻,/让河水沸腾。我紧贴沸腾的云朵,/像一对人影,手掖/一轮满月。
3/水上。砰然的筏子声,/像鱼颚下蔓生的泥土。/水脉,刺破天空。水淼茫,/天蹒跚。我磕绊,我扩散:
4/我用加固的扳手,拧开/眼帘,智慧的彩虹,/会像春天的杨柳。不是,/杨柳依依。是,智慧的轻盈,/向下,到每一层潮湿的泥土。
5/于是,我朝拜母亲的雕塑,/细润的嘴唇,残着母亲亲吻的微笑。/站立,如此纯粹的岸。颈背搁浅/物斗星移。
诗歌节奏的变幻,释放出巨大的潜力。黄河---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早已被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咏叹,这是个很难写作的诗歌,但林海独树一帜,从自我的理解和火焰般的语言中,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那些美丽的景象,在语言的凝固下,深入人心,如我们读着一首亲情诗歌一般,有忧伤,有痛苦,也有欢乐,“让河水沸腾。我紧贴沸腾的云朵,”,“残着母亲亲吻的微笑”。在我们脑海里融化了的意识,沿着诗歌的语言的伸展,又变成了我们情感上的基础。 静止的事物,象征性的表达,审视自我,审视民族,审视当代。
短句的力量,有如咆哮的河水,给人一种紧迫,给人一种坚韧,给人一种使命,让黄河变得激情,变历史得生动。
6/筑巢。筑巢。河神巨灵,/以手擘开,以足蹈离。/岸边滚动的河水,谛听沙石的静寂。/沿途的炊烟,一直/回复,一封旧函,/尽管笔法有些凌乱。
7/如果我们能够记起,/初夜的吻,无数桨声做成/的绿。清澈。威武。伟岸。/我忧心忡忡地鞠起一捧水,/确凿的证据,让梦想裹着/鸟的影子。
8/河湾裂变。弯曲,秉黄。/一道灵魂的火焰,气度浑穆,/没有叹息,没有怨尤,/依然舒展双臂,拥抱……
9/你面如青冈,/洪水穿来击去,你说,/走向大海。我踩着你/九曲的躯体,动作飞快,/大水车流变的眸子,/有着粗糙,刚烈的咆哮。
10/我又从重聚的身体里飞回,/带着炽热的目光,守望/炊烟的秩序和弧线。
宽阔的视野,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有着爱与梦的交融,更有着某种兴奋的情绪左右着读者的神经和眼球。 “我又从重聚的身体里飞回”深厚的生命的完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体现,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内心与本质的体现。 林海的诗歌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它揭示了世界的声音,揭示了民族的声音,揭示了当代普通人的声音。诗人总是触及回归的源头,在诗句中找到自我的根源,一种本质的诗歌,成就了林海的诗歌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夜色》。“像一匹黑马奔驰”。动感的词语,动感的感受,美的意境,是我读这首诗歌的感受。更深的意味,有待于每个读者读后的不同感觉,这也是诗的成功之处。 我也写过很多首夜色,但与林海兄的夜色相比,难以成其为诗。
林海的《夜色》有着一种深与沉,有着一种感与情。“当我转身的时候,我的影子挂在夜幕中,和安睡得/很深的泥土拥抱。”人与夜色合二为一,诗与笔合二为一,这种境界是每个诗人都在追求的,而林海做到了,做到的是那样的自然。“此刻,靠近枯木接近生命。今夜,/星雨如海。”黑夜中,生命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而人生却如那“半轮生锈的月色,几乎无法感觉,/漫漫长路。”人行在生活当中,人行在这个世上,人行在自己的轨迹里,揭示了“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揭示了林海诗歌的空间与时间的广阔。
1/夜色。无月。感觉寒风的激情。/我听见月光的声音,从我脚下的风口发出。/一丝丝光震动,巨大的枯叶流动,像一匹黑马奔驰。/当我转身的时候,我的影子挂在夜幕中,和安睡得/很深的泥土拥抱。
2/沉入夜的星空,像沉入时间掩隐的水面。/当满天星凸面撒在河面,空旷万里的河,/漂泊,一只老鼠从大峡谷叼来的枯木。/此刻,靠近枯木接近生命。今夜,/星雨如海。
3/我来到和地平线一样高的码头,/那里的半轮月色粗糙得像山间的石头。/我运载这些被猎人弓箭过的石头,/与另半轮生锈的月色,几乎无法感觉,/漫漫长路。
“一只锈迹斑斑的铁锹在初月的深处”诗歌把我们引向原初的统一。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是这个夜色的声音,更是这个世界的声音。由此感受到,林海的诗歌创作,把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到人和世界中,成功的表现了诗歌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
4/通过滚动的峡谷,我看见西西弗的石头/跌入万丈深渊。一只猴说:“那种感觉是自然的。”/“恐怖”,鸟说。而我的身体移动得越来越快,/轻盈的飘至泡胀了的山口,一只锈迹斑斑的铁锹在初月的深处。/山上依然有树。
5/第一声鸡鸣里颤动愚公的声音,/那把铁锹熟识每一片夜色。/而月光朦胧。
6/午夜。我沉入峡底,被撕碎的月光,/穿过鸡鸣叫过的山谷,每一棵孤独的树上挂满无花果。/悬崖长满苔藓。河水依然大步前行。
7/在夜的每片叶子上,/滴着比森林分秒还/分分秒秒的雨滴
另一方面,林海的诗歌反映了生命的能量,时间即生命,空间即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就像河的流动,每个浪花结成每行诗句就成了诗。而诗人在这种流动中,自然天成,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深厚的诗歌。如那“分分秒秒的雨滴”穿透空荡荡的白与昼,在平静中张扬出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