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蒋德明

一个诗人的经历才是诗

2020-06-19 13:00:52 作者:蒋德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人蒋德明评论作品选。

 
  在织金营上首届诗歌节会议休息间隙中,徐源送我他编的杂志。杂志从编辑到印刷都有品味,在我赞赏杂志的过程中,徐源向我约稿,内容就是写写站在身边的王家洋。说:最初大力推出营上古寨的是王家洋,是王家洋主编的《当代教育》杂志。徐源主编的杂志下期重点推介:营上风土人情。他特别提示:尽量回避诗评似的文字,要故事。

  六年前,我与王家洋受故乡之邀参加“全国百名诗人百里杜鹃笔会”,签到后,王家洋对我说:蒋哥,在外工作的毕节籍诗人,就我们俩受邀请回来参加此次笔会,荣幸呀!笔会签到册上有:韩作荣(原《人民文学》主编),叶延滨(《诗刊》主编),李小雨(《诗刊》副主编),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曾凡华(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王明韵(《诗歌月刊》主编),周占林(《中国诗歌》季刊主编)等。为他说的荣幸,是晚,在水西宾馆,我与他同住1206室。也许真的是荣幸或是多年没有回故乡的缘故,我与他聊了一夜的各自经历。他说过的一些经历被我写成散文,笔会结束时,文字也在《毕节日报》副刊出来了,标题是:背后。想想徐源要的故事,我就将一些没有告诉他人的背后的背后拿出来,我固执地认为:一个诗人的经历才是诗里的诗。

  王家洋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九六七年出生于贵州省纳雍县寨乐乡鼠仲河畔。这个农民的儿子,对读书有天生的兴趣。三四岁时在乡村老木屋里的煤油灯下,他的父亲就教他读毛泽东诗词;未满六岁(那时是七岁才允许读一年级),就闹着要去上学,没法,他的父亲就让寨子上大一点的把他带去学校偷偷的读,不几天便被发现送了回来。那时人们很单纯很原则,校长是他的叔伯,和他的父亲是铁哥们,就是他把王家洋送回家的,“娃娃还小,别急。把脑筋读坏了不好!”循规蹈矩的叔伯,很是认真。王家洋只能在家里,在父亲看书的煤油灯下,一笔一画写“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写得大大的,不知疲倦。父亲偶尔举过头来,给他一百分,他自己将得一百分的字,贴在木墙上,自己鼓励自己。

  上学后,尽管用心学习,在同龄人中显山露水还是在初一上半学期才有起色,在那次期末考试两科(语文;数学)都过九十,得了全班第一。副校长兼班主任,亲自登门向王家洋的父亲祝贺!他父亲与老师喝得大醉。王家洋的父亲发现儿子读书有劲头,就问自己的儿子怕吃苦不?如果吃得苦,就送他到县城城郊的拉嘎学校去读书。这所学校虽然离家远,但那里的教学质量比家门口的学校要好。当时只有十三岁的王家洋,身上背着的不仅是书包,而且要背着包谷米、豆子、洋芋之类步行四十多公里才到离拉嘎学校较近的亲戚家。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回家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再背背粮食回学校。穷人家的孩子省事早,懂得每走一步都有父母的牵挂,出远门不就是为了学习吗?王家洋就努力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家人的操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算拿到全班第一名,这时的他已是初三学生了。多年过后,他读大学回纳雍,在县城偶遇当年的语文老师,老师对他说:家洋,你的作文本,我还保存着好几本呢!用着范文对后来学生讲。

  在水西宾馆的那晚,我问王家洋,你是几时开始学习写诗的呢?他笑,早了!在他在纳雍上初中一年级时,就喜欢上了诗歌。他记得,初二时,那是一个假期,他的父亲去贵阳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回来,用大筴箩从县城背来了创作会期间各杂志社、出版社赠阅的许多书,他听父亲说:在贵阳装书的网兜在纳雍下车时破一大洞,不得不借亲戚家的筴箩装书回家。王家洋在那堆书里,翻啊翻啊,翻到了一本诗集,《戴望舒诗选》,他随手翻开,读完一首,又读一首,如饥似渴的读着,母亲叫他去喂猪他也没听见!就是这本诗集,影响了他对诗歌的执着追求,这种影响,就像初恋,刻骨铭心,他的作品中,无论风格怎样变化,戴望舒诗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抑止不住呈现。

  1987年9月,王家洋到贵阳读大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第一次作文是记叙文,主题是校园里的一件事,他写出了小说《谁的错》交上去,当晚写作老师刘智祥教授就到学生宿舍找到他,把他叫到校园一处安静的大树下,才对他说:“你交的作文是你写的吗?”显然认为他交的作业是抄袭的!他说:老师,我是在农村放牛长大的,与牛一样实在。老师说:你是毕节的,你认识地区文联陈学书吗?他说:没见过面,但知道他是《高原》杂志主编,我向《高原》投过稿。后来作文本发下来,老师的评语是:“前途无量,望继续努力!”二十八年过去了,他仍然珍藏着这本子!

  大学二年级,他在小说与诗歌之间徘徊时。期末,贵州大学发起贵州省首届大学生诗歌大赛,他写了一组诗歌《黔西北蛮子》,请刘智祥老师看,明说想参赛。刘老师看后望着自己的学生,认真地说:你应当写诗歌!就这样,因导师刘智祥教授一语,王家洋坚定写诗的决心。是年,《黔西北蛮子》获得“贵州省首届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

  走向社会的那一年,王家洋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那时在县城读高中,喜欢诗歌,第一次见面她把她笔记本给他看,他印象最深的一首是《笔》。俩人一见钟情。那一年年末,她父亲过生日,他由于酒醉和年少气盛说了不好听的话,导致大家反感,严重影响了本来很热闹的气氛,老人家是八十岁生日啊!

  那一年除夕是王家洋最难过的日子,乡下父亲病重,他的爱情受挫,事业前途一遍渺茫……《除夕:1992》就是见证。
 

  是什么东西,将某种物质

  撕裂

  阿英,我怕!我怕

  我怕听鞭炮的声音

  这种难以言状的心情

  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受用

  明明是条死胡同

  我却一直坚持往里走

  漂泊已久的一片云,最终

  被严冬击碎。成为雪花。飘落

  然后,以一种水的形式,活埋于大地的底层

  这样的夜晚。阿英,我无力说出一句话

  一滴泪水

  无情地击中了我所有的行装

  时光滔滔,我努力抓住的一棵大树

  一转眼变了一株小草

  阿英!这么高的门坎

  你叫我如何跨过

  我实在是难以置信。一夜之间

  我们内容丰富的小屋

  竟然野草丛生

  后来,他每一夜都去老人的窗下认错,一个多星期了,最终他们终于原谅了他。
 

  除了诗歌,家洋有两大嗜好,一是热爱朋友,二是热爱酒。因此家洋常把朋友们召集到他家里,用不同的方式喝不同类型的酒。酒到酣处,家洋和朋友们便重新记起诗歌,在酒精的催动下谈论诗歌或朗诵诗歌。近来家洋又多了一个嗜好,那就是唱歌。家洋唱得最好的是俄罗斯民歌。在朋友们经常持续到深夜二三点的歌声里,当数家洋唱得豪迈而有激情。

  “家洋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在他的身上,兼具了乡村人和都市人的特点。穿西服、打领带,拿手机洒脱地走在都市大街上的家洋,是不露任何破绽的都市人;而‘卷起裤脚,敞开胸膛’,到乡下去的家洋,无论是情感或外表,又都是完完全全的乡下人了。”(陈金平《解读王家洋及其诗歌》)

  1998年,海风出版社出版了王家洋的第一本诗集《到乡下去》。1998年后诗歌少了,一年难有一首,有些年是空白,主要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2000年,在国家提出对经济落后的西部进行大开发之际,他认为因客观原因蒙尘失色失声的地域诗歌也急需大开发,就像大山里出走的孩子在城市里沉默太久,一旦回到故乡对久别的山水放声,想听听大山回声撞醒自己,是否是在梦里。他叫上志同道合的两个朋友,由他出资,就办诗刊,刊名就叫《大开发》。四年间,出版十期。向全国有联系地址的诗人寄送,认认真真地为一个个优秀的诗人做嫁衣,把他们有质量的诗歌举向读者。其间,将贵州诗人陈灼荐上国家级纯文学大刊《人民文学》。

  2002年1月26日,由《诗选刊》杂志社主办、福建《丑石》诗报承办的“2002·首届中国民间诗歌发展研讨会暨民间诗歌报刊年会”在闽东古城霞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位诗人、诗评家和民间诗歌报刊主持人,在听王家洋的发言,只是,不是他本人在读自己的“诗界需要大开发”的文字,而是组委会的人在读,他因事没能出席会议,是发过去电传稿。这篇电传稿后来又在《诗选刊》“大会综述”中摘登。

  2004年他主编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当代教育》接下《大开发》的旗帜,辟大量版面刊发诗歌。只要是好诗歌,他不吝惜版面,拿二三十页发一个人的诗歌(散文诗)都可以。以大篇幅先后推出:蒋德明(贵州),杨朝东(贵州),祝发能(贵州),末未(贵州),哑木(贵州),王家鸿(贵州),汤成伟(贵州),喻子涵(贵州),徐源(贵州),姚辉(贵州),牧之(贵州),吴海歌(重庆),王小忠(甘肃),谢寿国(广东),王妍丁(北京),转角(黑龙江)等诗人的诗歌(散文诗)。

  《当代教育》十二年来,一直以“坚守文学公益,捍卫高尚情操”为宗旨,“培育未来作家,振兴中华文化”为目的。开展了十一届贵州学生作文竞赛,小学生和中学生作文竞赛各四届,大学生作文竞赛三届。

  “做为编辑,为他人做嫁妆天经地义;做为诗人,家洋,你是否对得起自己?”几年前在一次诗歌活动中我不经意的一语惊醒了他,他说:“诗人,是要文本立脚的呀!”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写出了两百多首诗。这些诗,他不是坐在桌子前写的,是在床上、车上、船上、车站、机场、码头、步行中从内心自然流出的。他一直认为,诗歌要适合朗诵,要打动人的才是好诗。

  有一天,妻子对他说,你害人!让我在驾校偷偷的流泪。当时他莫名其妙。我又没惹你。她说在微信上看了他的诗,她哭了。她说的是以下这首:

  《元宵夜的思念》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思念”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了

  父亲,今天是元宵节

  我远在贵阳,不能给你送去灯盏

  只有把文字写上天空

  让那些星星陪伴你

  不管风有多大

  他们永远不会熄灭

  父亲,当年和你一起给爷爷送灯的小孩

  如今马上就到半百了

  已不是当年的蹦蹦跳跳了

  他时刻努力让自己的腰杆晚些弯下

  他还有很多未了的心愿

  一大家子人还要靠他

  父亲,今夜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我想你了

  那些星星

  是我给你送去的灯盏

  那月亮

  就是你的家
 

  王家洋是一个幸福的人。有一位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妻子,有一对听话的儿女。他们才是他最动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