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1年11月卷(总第114卷)《航海史》

2021-12-10 08:20:20 作者:中诗简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石棉、江玉中、茂华等十四位作者的诗作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

 
一、榜单

  【状元卷】
    1.航海史 | 石棉

  【榜眼卷】
     1.村庄|江玉中
     2.落日尽处暗香汹涌 | 茂华

 【探花卷】
    1.车过关中平原 | 孑旻
    2.缓慢 | 弄月之喵
    3.夜|袁树雁
    4.圆 | 张占云
    5.画扇 | 墨家
    6.余响 | 野兰
    7.山峰 | 黄锡锋
    8.新生 | 白公智
    9.掌纹|李晓春

 【同题卷】
     1.星空 | 孤笛横吹1
     2.星空(节选)|胡有琪

 
二、编辑小记
 
  关于诗歌,因审美个体的差异、作品风格的不同,其实很难去比较不同写作风格的高下。因此,在诗歌评论界,才会出现以审美“趣味”来衡量诗歌的水平,而关于“趣味”的多样性,读者可以从不同风格不同方式的作品中体验。作为作者,需要的是耕耘好自已当下的一分三亩地。对于“中诗简牍”的轮月主选编辑关于作品排队的风格偏好,作者与读者可以一笑而过。我们只谈诗歌本身。
  关于“简牍”的十行以内,小编不仅希望遇见简,更期待简中厚重或深邃。简而不简单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多行数的作品并行的粗暴,而是应该在炼字炼意烁境中前行。关于诗歌创作中“炼”的技巧,不应该是作品创作痕迹过重、文本生硬的借口。关于行数的限定,不应该是作品浅薄的借口。曾有不同诗歌写作实践者告诫小编:写作应该从写长诗开始,再学会凝练提意,才能真正进入“简牍”的范畴;写短小诗,不应该成为“脑筋急转弯”式写作。或者说,无论是有无行数的限制,以上的意见都是经验者的真言。
  本期上榜作品中,有些作品的切入角度与主题,小编相当欣赏,比如《车过关中平原》 展现的个体渺小与时代伟大的矛盾互融的关系与其文本时空的开阔,但是,写作中问题也十分明显:文本第一段的铺垫虚而无力,从而让此文本根基不牢。比如《落日尽处暗香汹涌》中“隐喻”、“舒张之美”词语的便用代替了画面呈现,消融了文本本可以构筑的瑰丽恢弘的场景。比如《夜》,如毕加索的立体画派式的同一意念不同场景的并行切入地不断衍射,却存在取题不妥当之嫌,因为“夜”与“阳光”的局部背离,这种背离虽然可以从文本“心生愉悦”上去意会。比如《山峰》,主意象抓取与提升都相当不错,但是,开头“仿佛就是”的主观强加推进,及结尾的“仿佛”的主观介入,打破了诗歌这种特殊文体本身赋予的隐喻空间。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评点有不妥之处,欢迎诗友指正交流。
                                  一一小雪人
2021年12月8日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航海史
山东|石棉

红海很小,亚丁湾像一只澡盆
七月,印度洋上季风来了
我几乎不能睡觉。想到这些天
在不同的大海上
想到被引擎掌管的航行
想到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地球上

小雪人读诗:“红海很小,亚丁湾像一只澡盆”。对于局限活动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观者来说,这句话的夸张程度不亚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对于一个以“踩着地球四处跑”的航船轮机长来说,“地球是家门口小村”,那么亚丁湾真称得上“澡盆”。“澡盆”还近似低语地述说出“我”对于不同海域中复杂气候的驾轻就熟的气度。
  全文近似白描的分行,真得是《航海史》的叙说内容吗?不,文本以“想到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地球上”,缓而有力地渗透出对于“自由”的灵魂渴望。
  人类的自由永远是指心灵的自由,而非躯体的自由。“诗与远方”,就是如此。“远方”假如没有“诗性”,也只会是另一个牢笼。《航海史》正是这样状态的缩影。


榜眼卷

村庄
文|江玉中

不要用寂静来形容,太俗
很多年了,一阵微风吹过
就足以让那门前的池塘,掀起波澜

黎落读诗:我喜欢这首诗的干净和余音。对一个具体指向的主题来说,过空过溢都令人遗憾,很多人写到村庄一定会写回忆,梦中,乡土情怀等元素。这首诗在极简的线条内只是选取了池塘,风吹褶皱起,所有想说和不想说的都有了。


落日尽处暗香汹涌
文 | 茂华

黄昏是封底
日暮只是从纸背滑落的词语
我走向一个古老的村子
它保持着清白和闭塞
潮汐以明快的隐喻将拉长的沙滩投影在
一个赤脚上岸的渔女身上
我看见陆岸的虬须有舒张之美
暗香浮动并且汹涌

老家梦泉读诗:这首小诗最初吸引我的是语言,像“黄昏是封底/日暮只是从纸背滑落的词语”,“潮汐以明快的隐喻”,“我看见陆岸的虬须”,写得非常新颖、灵动。深入思想,实际上它还是隐喻了当下农村(渔村)的异样,男的多外出打工,一些留守妇女干起了原来由男的干的活,但这里作者并没有一唯地去抱怨,而是热情地讴歌这半边天的坚毅及魅力,这从题目“落日尽处暗香汹涌”即可看出。


探花卷

车过关中平原
文 | 孑旻

一片叶子读懂季节的时候,大雪没有迟到
一条河流读懂群山的时候,船舶没有迟到
一座村庄读懂落日的时候,炊烟没有迟到

而我什么都没有读懂,这一生都在迟到
骑行八百里,像一根火柴划在关中平原上
因为羞愧,我成为大地上划过最快的流星

这八百里秦川,我随时可以停下来
和一个唐朝人或者秦朝人吹嘘时代的历史

顾念读诗:前段的排比,在做铺陈的同时,稍微有点用力过猛,但意图是明确的:“我”一生都在“迟到”,就像没有存在感的流星,但仍可“随时停下”,说说这八百里秦川。作者对于关中平原的感情,几乎就是渗透在骨头里的一种本能。作者以自然而然的事物描写自然,然后自嘲的口吻描述自己。面对八百里的秦川,感受自身的渺小,和对现状的不满。


缓慢 
文 | 弄月之喵


方向是牵着身体经过我的
从那一晚开始
却并不结束
于是
我会在有时候陷入困局
把鱼或者鸟赶出去
把小晚拽进来
然而我并不确定
住在这副身体里的小晚,此刻
还是不是我

小雪人读诗:对于不可捕捉的心灵状态,作者以实物指代,比如“鱼”、“鸟”,或以称呼“小晚”指代。鱼有水中的自由,鸟有高飞的自由,而“小晚”只能站在“鱼或者鸟”的对立面,这称呼的概念中暗含多少复杂情感,读者有其自身心灵困境的经验在共鸣之处游弋。



文|袁树雁


渔妇一个人在家洗衣服,擦玻璃,
而心生愉悦。

一条鱼冲出了围网。
虽然掉了几块鳞甲,而大海总是还在。
太阳的强光照下来。
那条鱼大幅度地摆动它的身体,
在海浪,和大堆的泡沫之间,
像是拭去海面上残留的盐渍。

黎落读诗:由具体的事象开始切入。在这里,家是一个渔妇最自在最安全的领地。和一条鱼冲出围网,回到大海有相同的愉悦性;而掉了鳞甲又契合洗衣服,擦玻璃这看起来消耗,实际是付出的行为。有趣的是,主题是“夜”,文本里面却是“太阳的强光照下来”,出现了一个悖论。鱼要回到深海,深海是黑暗的,但是盐是海水本身携带的属性,自然也是擦不掉的,又形成了一个悖论。擦玻璃是为了透亮,擦盐渍是为了什么呢?这首诗又有很技术化的处理方式,譬如它第二段前面的两句话更像是后面鱼行为的结论。诗人使用倒叙的手法来处理这首诗。但其实,盐和盐渍是不同的,盐渍如同生活的印记,盐是大海本身,也就是生活本身。所以这首看似悖论的诗实际是作者搭建了一个巧妙的构架之后又重新在反方向上回到主题。夜的背后会有白昼,付出的背后会有获得。      



文|张占云


一片树叶
划了一道弧线
飘进钟声里

月光是一面镜子
落在天井
变成水

小沙弥的团蒲
是艘船

黎落读诗:读古诗时,会留意到二个意象:钟声及月亮。它们在里面往往会蕴含着一种羁旅思乡思亲的愁绪和别情。这首小诗古意盎然,又翻出了现代诗的自在随性。落叶回到钟声,月光回到水。此岸回到彼岸。小小三个片段都是圆满。同时,一个远离尘世的小沙弥在静思时,会想到什么呢?一刹那的顿悟还是空明?或者,他刚好又看到了树叶,听到了钟声,照见了月光。小诗利用动态,通感,切换,留白,通过一个典型的人物使平行的片段连成一条线,最后借助船输入一种返回或归属。


画扇
文 | 墨家


一眼就看出她是谁。
她的面纱太薄,或是手指的指法太过熟悉

没有恶意。花开满整个扇面。没有空白的圆满。紧凑感
一只苍蝇无处可飞,可落
女人抬起头,不看我

所谓的空,即是你在你的地方,忘记了该记住的人
花又开了无数,他一朵也不肯摘

顾念读诗:画扇是一个很古旧的意向,“花又开了无数,他一朵也不肯摘”似乎也是小说或者各种文章里惯常的描述。但本诗将两者关联,这情绪实在动人。


余响
文 | 野兰


在警笛中昏睡。耳朵越过重重围墙
寻找白鸽的翅膀

枝桠交缠的天空张开沉沉的眼睑
头上的鲜花是假的
在夕阳下顿足的人已走远了

该生长的开始坠落,腐败的事物继续发芽
大地深处隐隐传来呻吟,你听懂了

却无法回应
暮色缓缓,粘着我们的嘴

顾念读诗:"警笛"“围墙”“沉沉的眼睑”的真实和“白鸽”“鲜花”之虚幻,以及生长坠落腐败发芽等鲜明的对立。黏住嘴,我觉得想表达的是沉默吧。那种无声的痛苦与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实物时刻压抑着我们。世间事繁杂,却总有人想要归于自然,寻找人类原始的善良和安宁。


山峰
广东 | 黄锡锋


每天仿佛就是为了托起烧红的太阳
暗暗使劲、发力、涌动
然后又把累了一天的太阳接回西山
休息,或疗伤
村庄的山峰就是这么敦厚、慈祥
站成一个“人”字
仿佛一辈子都在练习做人

老家梦泉读诗:诗歌有时就是写自己的感觉,既有别于他人,亦有别于自己的独特的感觉。这里一定要有新的发现,或是呈现新的感觉语言,或是呈现新的感觉结构,或是引发形而上的追思和拷问。山峰我们大家都见过,这首小诗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觉:它被拟人化,“每天仿佛就是为了托起烧红的太阳/暗暗使劲、发力、涌动/然后又把累了一天的太阳接回西山休息,或疗伤”,这是第一层感觉;接着又深入第二层感觉:“村庄的山峰就是这么敦厚、慈祥”;最精彩的要属第三层的提升:
      “站成一个“人”字
      仿佛一辈子都在练习做人”

  这一层是我没有想到的,至此,这首小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感觉链条——从拟人的动作、到品质、到思想。让这首小诗,带着独特的风貌位列于精彩的现代诗写之中。


新生
文 | 白公智


母亲怀抱生活杠杆 在推动宿命
旋转。用力抬腿 迈步
一步一步走向圆满。那一刻啊
磨盘是圆的 磨眼是圆的
挤在磨萁里的豌豆 是圆的
天上的太阳 是圆的
走的路是圆的 流的汗是圆的
母亲隆起的肚子 突然弯下来
阵痛是圆的。一圈一圈地逼着我
走出母亲的磨难

老家梦泉读诗:作者由母亲推磨这一点切入,引发一系列的感想,呈现得非常灵动。关键是他还能从生活的表面撅出新意。
  首先,小诗语言很有特色,非常注重虚实的转换:母亲推动杠杠是实,“推宿命旋转”是虚;推磨的轨迹及磨盘、磨眼、豌豆、太阳、汗珠是圆的是实,“一步步走进圆满”是虚,“阵痛是圆的”是虚(深里也有孕育喜悦的实);“一圈一圈地逼着我/走出母亲的磨难”是亦实亦虚
  其二,小诗非常注重诗意的深潜和提升,题目“新生”就是出人意料的一笔,如果换个题目“推磨”,那就逊色多了。诗写一定要从表面深潜,直至撅出新意,撅出新的发现。身怀六甲的母亲还在艰难地推磨,是在努力走出宿命,走向新生;豌豆被挤压,由圆走进粉是新生;我走出母亲的怀抱,走出母亲的磨难是新生。试想那一种新生不是从磨难中走出的?!


掌纹
浙江|李晓春


得空,就会摊开左掌揣摩自己的掌纹一一
每一条掌纹都是一条奔腾的江河。
我不懂掌纹学。
但这并不妨碍我把命运线唤做长江。
健康线唤做黄河。
感情线唤做额尔古纳河。
智慧线唤做雅鲁藏布江。
希望线唤做金沙江。
祖国在手。
唯独,我把生命线唤做东阳江,时时澎拜在胸口。

小雪人读诗:文本“以小见大”,将对祖国澎湃的情感及祖国历史的厚重沉积收缩握在方寸的掌间,读来亲切又深厚开阔。最后,以作者故乡的“东阳江”收在胸口,则更显出作者情真意切。


同题卷

星空
文|孤笛横吹1


所有的星空都令人着迷
而这着迷源于仰望者深不可测
的双眸,双眸中起伏不定的丘陵山峰
不可捉摸的长夜和寺庙高耸的塔顶

今夜,戈壁上的砾石处女般光洁
天上的石头有伸手可触的孤独
所有的光与温暖都来自亿万次
漂浮动荡碎裂和一次次重塑

今夜,弧形的穹顶璀璨一个独坐之人
没有戒律,只有点点繁星清明寰尘


星空(节选)
文|胡有琪




那一篇经文太深奥了
有谁读完过

读到天亮的人
都是被黑夜上了黑名单的人



有人在黑夜里看到了万家灯火

独坐者
却在万家灯火的挣扎中
看到了星空

小雪人读诗:语言的评论对于诗歌的解读总显得苍白无力。本期同题恰有星空同一切面角度的不同表述在彼此呼应:你在星空中看见并检阅“另一个”自己。前者是个体体验的细微放大,后者是接近哲学高度上的诗性,两者可以彼此参照欣赏,犹如打开“星空”这本诗集的正文与总纲的两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