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冰虹

翟文铖:《最后的浪漫主义》

——冰虹的诗化小说《飘影》阐释

2018-10-21 作者:翟文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从精神追求上看,在欲望叙事最为当时的今天,冰虹却执著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执著于浪漫之爱的书写;从表现方式上,在客观化的通俗的描写普遍成了小说家们共识的情形之下,冰虹却卓而不群地迷恋于诗性的独白。可以好不含糊地说,从内容到形式,冰虹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我们甚至可以用“最后的浪漫主义”来概括冰虹的诗化小说。而这种独特的后退式的前进,恰恰体现了才华超群的冰虹的小说最独有的价值所在。
  从精神倾向到表现手法,当前的小说创作都对“浪漫主义”进行了消解。而著名女诗人冰虹的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卓然独立于当代文坛。就性质而言,《飘影》中的情感,强调精神至上,贯穿着超越性的追求,属于“浪漫之爱”;就叙述手法而言,这篇小说也多采用浪漫式抒情方式。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作品中爱情的内涵却不尽相同。爱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依照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从古至今,爱情大约依次经历了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三个阶段。所谓的激情之爱,是指以冲动为核心的“对他人的极端迷恋”,[1](P61)激情之爱有类似于奇理斯玛魅力,“它将个体从生活世界连根拔起,让个体时刻准备考虑极端的抉择和激进的牺牲。”[1](P51)古希腊悲剧中的美狄亚(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对伊阿宋那种不顾一切的痴迷,就是激情之爱的典型。爱情的第二种形式是所谓的浪漫之爱,这种爱情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精神上的契合,“它假设了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在性格上修复着灵魂的交会。”[1](P60)而在当代,随着情感的民主化进程,作为第三种形式的“融汇之爱”被看成是最为现实的情感形式。融汇之爱把情感看成主体之间的对等关系,情感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情感和性生活方面讲,都建立在个人关系的学习过程基础之上”,[2](P120)而欲望满足则是维护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从历时的角度看,这三种爱情的产生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而就当代人类精神世界而言,它们又是一种共时性存在。
  《飘影》写了三段情的故事。第一段是“我”与暗露的友情。暗露既美丽又善良,不断受到另有所爱的丈夫的虐待,在此情形之下,“我”和她发生了特别的友情。第二段是“我”与蓝消的爱情。在蓝消不断的追求下,“我”坠入爱河。但他和小姑的婚外恋,置“我”于痛苦境地,“我”愤然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伤痕,他却依然不能回转,最后,“我”逃离了婚姻。第三段是“我”与镜湖的爱情。“我”在画家镜湖身上重新寻找到遗失的爱情,但镜湖却意外地葬身大海。假如按照吉登斯的标准来衡量,同性之爱自然属于最具现代气息的融汇之爱,但就精神实质而言,冰虹笔下的情感属于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爱情永恒性的追求。在女权主义者眼里,同性之爱是反对男权压迫的一种方式,是女性获得精神独立性的一种手段。在《飘影》中,作家对“我”与暗露的情,有一点反对男权的色彩,暗露的丈夫对她的虐待所导致的同情与不平,是“我”对她产生情的重要原因。但作家所强调的并不是反对男权的叛逆色彩,而是情感的纯洁和永恒。暗露活着,“我”对她心醉神迷;暗露死了,“我”一直保存着她的骨灰盒,年近三十也不能重拾感情。此后,无论是对于蓝消,还是对镜湖,“我”的情感都持久而纯洁,只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干预才使得爱情最终失落罢了。这种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坚守,就精神实质而言,属于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不光带有精神追求的超越性,还带有现实性承诺。“浪漫之爱……为长期生活提供轨道,指向一种在希望之中但又切实可行的未来;它创造一种‘共享的历史’,帮助把婚姻关系与家庭结构的其他方面区别开来,使婚姻关系具有特殊的首要地位。”[1](P60)“我”与蓝消就步入婚姻,并且孕育了生命。而当小姑和蓝消发生恋情的时候,“我”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甚至在蓝消的脸上留下了伤痕。很明显,“我”把爱情看成通向婚姻的通道,要追求的是平稳的生活。但是,浪漫之爱虽然设定了一个爱情的最终现实前境,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配,因此在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浪漫之爱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谓的“一见钟情”。“浪漫之爱涵蕴着转瞬即逝的两性吸引——‘一见钟情’。虽然这种即刻的吸引也是浪漫之爱的成分,但它一定要十分明确地与激情之爱的性欲/纵欲的强烈冲动分开。‘—见’是交流的姿势,对他人性格的直觉把握。正是这样对他人的吸引过程,人们才使他的生命,如人所言,显得‘十分完美’。”[1](P54)“我”与镜湖坠入爱河,就缘于一见钟情。《飘影》中这样描写“我”与镜湖的初次相见:“爱,是不需要理由的。那时,我只看了他一眼,就把尘世完全隔离于身外了。那一瞬,影响了我的一生,为我带来了强烈的喜悦。没有什么可以和这一瞬相比,他像一团火焰一样,从黑暗的天空向我坠落。没错,他就是我要的爱人!我的灵魂被震慑了。他是一个透着现代感神韵俱佳的男子。我一定在哪儿见过他。也许是在好远好远的年代,在我的前世再前世。我情不自禁的走上前去,凝视着他的眼睛。那时他也正目不转睛的看着我。那一双明眸呵!在视线的交流中,我们的心灵相通了。上帝呀!我的心轻呼了一声,泪水溢满了双眼,我有些眩晕。他伸出了双手扶住了我的肩。那真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时刻!”在事实上,初次见面,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一瞬间坠入爱河的人又确信爱情的发生是因为心灵相通,这是浪漫爱情中的一对矛盾。
  冰虹笔下的爱,带有很浓郁的唯美色彩。《飘影》中的三个故事包含着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红颜薄命”。无论暗露的婚姻,还是“我”的际遇,都重复着这一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新奇部分在于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更为奇特的是,当爱情一次次丧失之后,“我”并没有沉沦拒绝逃避,而是继续追寻着爱。“冬神说:如果你不想再受这种苦,我可以把你冻成冰,沉睡在冰宫里。/我说:我不要变成冰!我不要没有知觉。因为我的心中还有诗与爱。/冬神说:那么,沿着那条青草路,你还可以再去寻你的幸福。”在冰虹的笔下,爱是宗教,是信仰,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她所写出的爱,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爱情,而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人的精神维度非常丰富,在总体上由知、情、意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情感是最能体现人性本质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对情感世界的探索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在当代,消费主义对人类情感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下占统治地位的已经不是政治意识形态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费瑟斯通认为,消费主义“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3](P165)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让·波德里亚所谓的“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4](P73)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和欲望的满足程度画上了等号,人生的幸福与否,就是依靠感官满足程度来衡量的。在此情形下,人的情感受到亵渎,欲望成了人类满足的首选目标。很明显,这是当代人性堕落的表现,是人类向动物滑行的巨大退步。在这种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的控制之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再探索人类情感的深度和超越性,而是着重探索情感的局限性,浪漫主义的爱情越来越受到质疑。浪漫爱情故事的坍塌,成了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模式。李冯的《王朗和苏小眉》、何顿的《荒原上的阳光》、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刁斗的《游戏法》、刘志钊的《物质生活》、王彪的《越跑越远》、陈染的《私人生活》、东西的《耳光响亮》等等,这些小说里虽也包含着浪漫的爱,但也都写出了浪漫爱情的穷途末日: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精神的崩溃,或者因为日常生活的枯燥,或者因为物质的诱惑,或者因为生活地点的变更……总之,有千万个理由使浪漫之爱变味或终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浪漫爱情被写成喜剧或悲剧,而在于这些作品的作者,普遍对浪漫爱情持怀疑态度。
《飘影》虽然写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但小说的价值指向与这些作家截然不同,很显然,冰虹对浪漫情感的价值深信不疑。浪漫之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超越性——对功利的超越,对欲望的超越,构成了人类从肉体的有限性导向精神无限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尽管带有理想化色彩,但作为一种精神向度,却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对情感纯洁性和超越性的坚守,就是对人性崇高性的坚守。
  从表现方式上讲,冰虹的叙述方法具有独特的价值。抒情,永远是冰虹叙述的核心,“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5](P6)独有的结构,诗意的独白,美仑美奂的梦一样的语言,是她最为别致的叙述样式。中国美学观念历来受儒道思想影响巨大,讲究情感的节制;新时期以来,受法国新小说的影响,许多小说家比较崇尚叙述态度的客观化。正因为以上原因,中国的浪漫主义小说向来不发达,只有郁达夫、无名氏等少数作家,在小说中以汪洋恣肆的笔调,一任自己的情感倾泻。冰虹的小说,光大了这一断裂已久的抒情传统。抒情的最高形式不是小说,而是诗。因此,冰虹不仅以诗的语言写小说,还把诗歌直接引入小说,作为小说中抒情的重要方式。她的小说,总是把诗歌镶嵌其中,诗歌化成小说的一种修辞格——这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文体探索。而诗歌的参与带来的是小说艺术品位的提高。请看这样的诗句:“当红色的云霞织在天空/当火红的花朵转身迎向/心中的黎明/红色正浓,幸福正浓/比热带最鲜艳的红还红//如火焰般的跃动,疯狂又疯狂的玫瑰的灵/记载下感化宇宙的悄语/红,沿着阳光的寰宇寄送祝福/火一样的岩浆般的/打开万紫千红/厚厚的乌云炙燃消溶”。云霞、花朵、黎明、岩浆、乌云组成一个富丽堂皇的物象系统,这些物象都成了特定情感的喻体。繁复的意象,夸张的语调,强烈的节奏,把一段狂风暴雨式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除了诗,还有更好的表述方式吗?
  冰虹的小说同当代最时尚的小说明显不同。从精神追求上看,在欲望叙事最为当时的今天,冰虹却执著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执著于浪漫之爱的书写;从表现方式上,在客观化的通俗的描写普遍成了小说家们共识的情形之下,冰虹却卓而不群地迷恋于诗性的独白。可以好不含糊地说,从内容到形式,冰虹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我们甚至可以用“最后的浪漫主义”来概括冰虹的诗化小说。而这种独特的后退式的前进,恰恰体现了才华超群的冰虹的小说最独有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陈永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英]安东尼·吉登斯等.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富成 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A].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C].刘若端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翟文铖,北师大文学博士后,现当代文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